王皇后是玄宗在做临淄王时所娶发妻,出自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与高宗李治的原配夫人王氏同宗。史书讲她在诛灭韦后集团时曾帮玄宗出过不少主意,玄宗继位伊始就立她为后。
由此可以推断,王皇后应属于那种颇具韬略、干练强势,且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的性格类型,不是传统意义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
玄宗待她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她与玄宗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联想到高宗时的皇后王氏也因没有孩子,才让武则天得以上位,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她们家族的通病。
古时的皇位交接通常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皇后没有子嗣,直接关乎着将来玄宗传位给谁这样的大事。在“无后为大”的年代,这简直是种无法弥补的硬伤,注定了她皇后位置不会稳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皇后容颜渐老美貌不再,玄宗开始对她日逐疏远,宠幸起了比她年轻的武惠妃。
武惠妃是武则天堂侄武攸止的女儿,其母杨氏与武则天的母亲是同宗亲戚。生于圣历二年(699年),比玄宗小了整整十四岁。由于父亲死的早,自幼由武则天接入宫中抚养,武则天对她极为宠溺。
自小在深宫中长大的她,接触最多的除了高高在上的女皇,就是成群结队的宫女与宦官。让她深知皇权的尊贵,受到这种环境的熏染,她为人极为乖巧伶俐,有眼力劲儿、会说话、长的漂亮,还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这样的乖乖女又有谁不喜欢!
开元元年(712),玄宗继位称帝,在宫中遇见了刚满十四岁、出落的婷婷玉立的美少女武惠妃,遂将她收为妃子。十多年来,她替玄宗育有四子三女,足见宠遇之盛。
所谓人往高处走,武惠妃见到皇后失宠,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皇后内心不满,背地里时常絮叨玄宗无情,让玄宗更为反感。
玄宗找来时任秘书监的姜皎密谈,准备以皇后无子为由将她废掉。
多嘴的姜皎竟把如此机密的事情泄露了出去,玄宗知道后大怒,委派宰相张嘉贞查办。
张嘉贞带兵出身,执法本就严酷,又有玄宗暗中授意,在朝堂上让人当众痛打了姜皎六十大板,然后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身受重伤又羞愤成疾的姜皎,没撑到钦州便一命呜呼。
姜皎的死让王皇后更加忧虑难安,然而她为人正直和善,在后宫内群众基础很好。玄宗一来实在找不到过硬的废后理由,冒然行之唯恐遭来非议,对个人形象带来不好影响;二来毕竟两人夫妻一场,玄宗又重感情,难以狠下心来决断。犹豫不决中,一直拖到了开元十二年(724年)。
皇后家中亲戚不多,父亲王仁皎已经病故,只剩下哥哥王守一。
王守一凭借妹妹这层关系,在玄宗当太子时就与玄宗建立了友谊,还娶了玄宗的妹妹清阳公主为妻亲上加亲。他既是外戚,又是驸马,在朝中颇有权势,获封金紫光禄大夫。王仁皎病故,他又继承了父亲祁国公的爵位。
他当然清楚,自己这满身荣华全都来自当皇后的妹妹。如果妹妹被废,一切都将成为过眼烟云。
他比妹妹还要着急,他知道妹妹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孩子。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久思无果之下,他竟然琢磨出了一个昏招,冒着玄宗严禁皇亲国戚与僧人、道士以及算命先生交往的禁令,偷着找来个叫明悟的僧人,替皇后祭祀做法,又剖开一块被雷劈过的木头,塞进写有天地神灵及玄宗名讳的纸条,让皇后随身佩带并时常默念:“愿我像则天皇后那样,生个儿子。”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性质完全变了,彻底脱离了正常轨道!
玄宗之所以能够以庶子身份做上皇帝,其实就是通过政变来的。在神龙元年(705年)至开元二年(713年)这八年混乱时代里,大唐接连爆发了四次政变,玄宗就亲自策划参与了两次。每次政变,都有僧人、道士、算命先生的影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人精通所谓的阴阳术数,一句”天命在身“,就会令人觊觎皇权!玄宗早年的心腹近臣王琚,不就因为善于占卜得到信任!
天命只能归于皇帝,作为皇亲国戚,竟敢公然违反禁令与僧道、术士往来,究竟意欲何为!
我可以做,是因天命在我!不让你做,同样因为天命在我!你非要做,那一定是想造反,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掌权者的思路!
深宫之内,耳目遍布,如此忤逆大事又怎能隐瞒的住,很快遭到了武惠妃的检举揭发。
既然你不听话,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七月二十二日,玄宗下诏,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幽禁起来,把王守一贬为柳州司马,不久于途中赐死。
这个打击,对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王皇后来讲显得异常沉重。没多久,她就病死于冷宫。她死后,后宫的嫔妃、宦官感念她往日恩德,无不暗中流泪。玄宗也想起了他们往日的甜蜜时光,想起了她过往的好,内心有些后悔,只是后悔又有什么用!
至于武惠妃,她机关算尽,甚至与李林甫设计谋害了太子,也未能得偿所愿,只在死后被玄宗追赐为贞顺皇后。
天道至公无私,武家已经出了一个女皇,老天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再发生一遍!这么说虽然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但现实也的确如此。
武惠妃深受宠爱却当不了皇后,与她的姓氏密不可分。女皇武则天影响太大,朝中众臣生怕再出现一位女主,于是极力劝谏,玄宗只得作罢。
皇后之争暂告一个段落,玄宗开始把目光转向他的儿子们。
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玄宗给他十四个已经成年的儿子更改了王位,还将他们原本三个字的姓名改成两字。因为人数太多,没必要一一列举,在这里只重点介绍两位,一个是太子李嗣谦,改名为李鸿;另一个是陕王李嗣升,改封忠王,改名为李浚。李浚后来又改名李亨,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逃到成都。李亨抢了玄宗的皇位,做了大唐第八任帝王,史称唐肃宗。
这是玄宗第一次替儿子们改名,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至于他为什么热衷于改名,有人说他是完美主义者,可能是吧!
写完了宫斗,回过头再来聊聊宰相张说。
泰山封禅,让张说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所谓盛极必衰,自此开始,他也无可避免的从高光时刻走向了人生的下坡路!
张说虽然机敏干练、才华出众,但在做人处事方面,比起姚崇、宋璟逊色了不少。
封禅仪式结束后,张说带着他分管的中书、门下两省官员,以及平时关系不错的亲信近臣,登临泰山顶峰沾沾福瑞之气。回到朝中,又把这些人普调一职,而其他百官和随行侍卫却什么好处都没给。中书舍人张九龄劝他不要这样,他不听,由此引发众怒。
开元十四年(726年)正月,玄宗因河南尹崔隐甫政声不错,准备把他提拔重用,让宰相拿出意见。
张说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看不起崔隐甫这样的非科举出身,认为他文学造诣一般,纯属粗人一个,提议让他出任金吾大将军。殿中监崔日知与自己关系亲密,提议出任御史大夫。
金吾大将军与御史大夫表面上看级别相同,实际上相差甚远。御史大夫负责弹劾百官,在古时素有副宰相之称,是宰相的不二人选,前景广阔;而金吾大将军,不过是负责京城宿卫的将领,属于高官当中的边缘岗位,除了坐等退休基本没什么发展前途。
崔日知此人,前文有过介绍,曾因贪污受贿被贬为县丞,是个有污点的官员。这样有前科的人,让他去做专司正风肃纪的御史大夫显然不合适。玄宗否决了张说提议,让崔日知出任左羽林大将军,由崔隐甫担任御史大夫。
张说作为宰相,不是出于公心为国家举荐英才,反而利用职务之便搞团团伙伙,让得知实情的崔隐甫对他产生了很深成见。
除了私心重,张说还急功近利,有点贪财,而且自视很高。官员向他汇报工作,只要稍有不如意,就会遭到他的指责,甚至张口就骂,一点面子不给。
特别是对因提出开展全国户口、农田大普查,而受到宠信的御史中丞宇文融更为反感。就是由于宇文融的一味苛察,才惹得兰池州胡人康待宾造反,让无数唐军将士浴血沙场。因此,只要是宇文融所奏事务,他不问对错与否,一律驳回。
张九龄提醒他:“宇文融现在正受皇上信任,且口才极好,又深谙权谋,您对他还是多加些防范,不要总是得罪。”
张说面露不屑之色:“就他,一个鼠辈而已,能有什么作为!”
可是张说哪里知道,崔隐甫他们正在暗中收集他的罪证。
他本来自身就不太过硬,有不少把柄可寻,还轻视他人,自作聪明,过于高调,到处树敌,终于迎来了报复!
四月份,崔隐甫、宇文融,以及新继任的御史中丞李林甫联名弹劾张说,称他:“擅自与术士交往占卜问卦,徇私舞弊,僭越礼数,贪污受贿。”
这些罪行明摆着就是奔着弄死张说去的,特别是与术士交往占卜、僭越礼数二罪尤为严重,哪一条坐实了都是轻则流放、重则抄家灭族的大罪。
玄宗对此很重视,专门降下敕书,指派宰相源乾曜、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与崔隐甫等人,共同在御史台审讯张说。
关于一代奸相李林甫的故事后面还要讲,现在我们只须知道他是李唐宗室出身,其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开国名将李叔良。
张说因罪待审,显然已不适合再继续担任宰相。玄宗把以清俭着称,没什么大本事的户部侍郎李元纮提拔为宰相,接替了张说。
源乾曜因封禅一事对张说有了看法,又因张说在任时处处打压他,审讯起来自然丝毫不讲同僚情谊,把小事说成大事,把大事弄的更大,给张说身上安了不少罪名。
眼看就要定罪了,玄宗忽然想起了张说。毕竟君臣一场,张说又曾帮他解决了不少棘手难题,在平定边疆叛乱、裁撤二十万边军、开创募兵制这些利国利民的大事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特别是组织封禅大典,让他得以效仿祖父李治,使大唐声威响彻四方。
这样的治世能臣怎不令他怀念,加上他一向很念旧情,便指派高力士前往狱中探望。
高力士虽是宦官,对玄宗却是发自内心的忠诚。他分得清忠与奸,辩得出善与恶,也清楚谁对大唐、对玄宗有用。张说的遭遇让他深感同情,回来后如实对玄宗禀报:“我看见张宰相蓬头垢面,凄凄惶惶躺在一块破烂席子上,等待治罪。”
玄宗想起张说所立功勋,不禁心生怜悯。高力士也借机劝玄宗网开一面,玄宗随即下令停止审讯,只免去张说的宰相职务,其余官职待遇不变。
张说的幸运在于他身处治世,又遇到了玄宗这样的英明君主,如果换到武周末期,或是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在位,等待他的恐怕除了身首异处,就是流放千里了!
他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二度拜相,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罢相,在宰相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三年零三个月,论起能力与政绩不输于他的两个前任姚崇、宋璟,但却没能像二人那样入选大唐“四大贤相”之列,恐怕与其品行操守不无关联。
不管怎样,盛世能臣的称号张说是担的起的!玄宗时期的宰相,在他之后除了张九龄名气大些,再也挑不出让玄宗十分满意的宰相,直至李林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