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未来,还有一种解读,就是未是华盖星。
2015年,再次遇到流年的华盖。
华盖在命理学中代表着一种精神能量很强的神煞,主要体现在智慧、艺术、信仰、宗教、玄学等方面。
华盖最初指的是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象征着高贵和权力。在星象学中,华盖也指一个星名,古人认为人的命运中带华盖星,会具有特定的性格和命运。
华盖的出现与四柱八字中的三合局有关,具体表现为寅午戌见戌、巳酉丑见丑、申子辰见辰、亥卯未见未。
华盖在名局中,终身伴随,华盖在大运中,十年伴随,华盖在流年中,一年伴随。华盖伴随,往往赋予命主较高的智慧和悟性,尤其在文史哲、艺术、技术等领域。命带华盖的人往往对玄学有很大兴趣,对于命理以及鬼神之事的敏感程度较高。倾向于从事与华盖相关的职业,如命理师、心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
由于感兴趣的领域往往是小众的,可能导致命主难以与人打成一片,长期下去可能会陷入孤独。命带华盖的人可能会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这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上的隔阂。如果华盖为忌神或遇到刑冲,可能会导致命主只相信自己的思想体系,排斥外界的新思想。在与之相关的领域如艺术、写作、研究等领域发挥特长,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尽管可能倾向于独立思考,但保持对新思想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命主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寻找一个精神上的信仰或追求,可以帮助命带华盖之人在面对孤独和挑战时保持坚强。
总的来说,华盖在命理学中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它既有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提升,也可能带来孤独和思想上的限制。对于命带华盖的人来说,理解自己的命理特点,并学会如何利用这些特质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保持对外界的开放性和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也是避免华盖负面影响的关键。
华盖还有一层内涵:华盖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在屋顶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装饰结构。它通常位于屋顶的正中央,呈凸起状,由一根或多根支柱支撑。 华盖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简单的平顶,也可以是复杂的多层结构,上面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彩绘或琉璃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装饰和彰显建筑的重要性,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盖常被视为权贵、尊严和祥瑞的象征。因此,华盖常出现在宫殿、寺庙、官署等重要建筑的屋顶上。此外,一些文人雅士的府邸或园林建筑中也会采用华盖作为装饰,以显示其高雅的品味和文化素养。
我的流年华盖是未,未就是属羊的专家,所以我一直留心这样的前辈。比如1991年是辛未,2003年是癸未,2015年是乙未。
2015年的秋末,天气开始变冷,我去清华大学旁边的一家设计公司去找满老师办事,聊天中他说他的一个同学是杨鸿勋的学生。
听到这个名字,“满老师,我知道这个专家,我看过他的书《宫殿建筑史话》”,我对我的记性很满意的说。
改日我们去看看这个老爷子吧!我说。
说到这里,我内心想起以前的两件往事。
1995年,秋天,外祖父去病了,我去了一次,第二次准备再去时,却耽误了行程,
2015年春天,一直想寻找机会去看袁阔成老爷子,最后却是在追悼会上。。。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特的,所面临的选择和机会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可能会在人生中遇到一些重大的遗憾,比如错过了重要的机会、失去了深爱的人、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等。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对一些小事感到遗憾,比如没有好好珍惜时间、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等。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遗憾。
遗憾可以是一种教训,让我们从中学习并成长。它们也可以促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以及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和不可避免的失去。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遗憾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而是将其视为人生的一部分,继续前行,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我开始反思,一个是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紧迫性不够重视,一个是人一旦老了,生命力不再强了。所以才有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夕。这句诗以葵菜为喻,暗示了人生的美好和短暂。葵菜在园中茁壮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会枯萎。这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起伏和变化。 这句诗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我们应该珍惜时光,抓住当下,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像葵菜一样,坚韧不拔地生长。 “青青园中葵”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每一个瞬间,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这首诗,我是上小学学的,还不是在课本上,是在墙上,有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孙老师给我们解读,13岁的年龄,能懂得可能只是表面。
2006年,参加沧县中学55年校庆,和王祥在教室,又开始读这首诗: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王祥说:老纪,你读错了。是百川东到海。如果不是他提醒,我可能四十年都是读成百川到东海。
这样一来,反而加深了理解了珍惜当下。
从2003年开始,在系统研究了周易,命理后,开始涉足风水。无论是居家,企业,商业,墓地,宫殿,陵园,都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考察。在这期间,也读了大量书籍。
读《宫殿建筑史》,是2015年1月22日开始阅读的,《宫殿建筑史话》以通俗的语言概括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列举了历代典型的宫殿实例,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成就。
《宫殿建筑史话》通过详细介绍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典型宫殿建筑,如半坡f15、大地湾f9018、二里头f1等,展示了中国宫殿建筑从雏形到成熟的过程。书中不仅对每个时期的宫殿结构进行了描述,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建筑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宫殿建筑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义。
《宫殿建筑史话》指出,宫殿不仅是王权或皇权的象征,还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生产水平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例如,通过分析殷商宫殿的营造成就,书中揭示了这一时期宫殿建筑如何反映社会等级秩序和物质精神文明的状态。
《宫殿建筑史话》虽然主要聚焦于历史,但对现代读者而言,它也提供了关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古代宫殿建筑的重要启示。通过了解宫殿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公众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保护这些建筑的重要性,并探索将它们作为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途径。
总结来说,《宫殿建筑史话》不仅是一部介绍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历程的着作,更是一部深刻揭示宫殿建筑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重要地位的作品。它通过对历代宫殿建筑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让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宫殿建筑的历史意义、文化象征、技术革新和艺术价值。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作用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助手,从杨鸿勋先生的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的痕迹。
梁思成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他对北京城的规划和保护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曾提出过一些关于北京城建设的建议,其中包括“再建一个北京城”的想法。
梁思成认为,北京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北京城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堵、历史建筑被破坏等。为了保护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他提出了再建一个北京城的建议。 梁思成的想法是在北京城的周边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区域,以缓解老城区的压力。这个新城区可以采用现代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技术,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同时,老城区可以得到保护和修复,保留其历史文化风貌。这样既可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又能够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梁思成的建议体现了他对北京城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他希望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使北京城成为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具有现代活力的城市。然而,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社会共识等。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尽管梁思成的建议在当时没有被完全采纳,但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和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研究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的足迹,可以找到传播基因。
弟子不必不如师,在传统观念中,老师通常被认为是知识和智慧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接受者。然而,这句话提醒我们,学生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学生可能在特定的领域或技能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这句话也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和勇气,不要局限于老师的水平或成就。它提醒学生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努力进取。同时,也提醒老师要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因为学生也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
此外,“弟子不必不如师”也体现了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学生在某个阶段不如老师,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他们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句话鼓励学生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总之,“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句话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它提醒我们要摒弃成见,尊重每个人的潜力,相信学生在适当的环境和引导下,都有可能超越老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2015年10月29日上午,历史记载了这一天。倪女士,满老师,我们三人一行来到杨鸿勋老先生家里,老先生看到他的学生来了,很高兴的接待了我们。
趁着这个机会,我把读《宫殿建筑史话》的体会汇报给了老先生,我是从风水学角度研究的,并且就一些疑问咨询了老先生,老先生又把他的研究着作《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赠送给我,我如获至宝,让老先生签名留念,我也把《易品三国》赠送给老先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家,考古专家,天文学家,文字专家,甲骨文学者,周易学者,风水专家,建筑专家,群英荟萃。每个人,每个学术团体,都有自己的心得,他们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很遗憾,还没有来得及再去汇报心得,杨鸿勋老先生仙逝了。。。。。。
每次当读起杨鸿勋老先生的巨着,就感到他的笑容在鼓励我,鞭策我。
现在介绍一下老先生:
杨鸿勋(1931年12月-2016年4月17日),河北蟸县人。建筑史学家、建筑考古学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原理事长、俄罗斯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后组织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秘书;该室改属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后,任园林研究组组长。
历经几次老人的过世,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七十,八十,九十,三个年龄段的人有何区别?
七十多、八十多和九十多的人在年龄上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身体状况、生活方式和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七十多岁的人可能相对较健康,但可能开始面临一些与年龄相关的问题,如关节疼痛、视力和听力下降等。八十多岁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健康问题,如慢性疾病、行动不便等。而九十多岁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护理和关注,因为他们的身体可能更脆弱,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在生活方式方面,七十多岁的人可能仍然相对活跃,能够独立生活并参与各种活动。八十多岁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照顾,但仍然可以享受一些社交和娱乐活动。九十多岁的人可能更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但他们可能对生活有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关注点。七十多岁的人可能更关注健康保养和保持独立生活。八十多岁的人可能更关注医疗保健和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九十多岁的人可能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与亲人的陪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都是独特的,这些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人在九十多岁时仍然身体健康,而有些人在七十多岁时可能就需要更多的关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的独特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爱,无论他们的年龄是多少。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幸福和社交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温暖的生活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看三国时期的一位高寿老人,似乎能达到些启发。
刘寔享年90岁。刘寔,字子真,是三国至西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重臣和学者。他的一生跨越了曹魏和西晋两个朝代,经历了从贫苦到显达的传奇人生。
刘寔出生于220年,家境贫寒,少年时期靠卖牛衣维持生计。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好学不倦,品德清洁,最终通晓古今。
刘寔最初以计吏身份进入洛阳,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被封为循阳子,后因儿子受贿获罪而被免官。但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清正的品格,刘寔逐渐恢复官职,并晋升为侯,最终在晋怀帝时期被任命为太尉。刘寔是一位多产的学者,着有《崇让论》,并撰有《春秋条例》二十卷、《左氏牒例》二十卷等重要着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在历史编纂和文学创作上的才华。
刘寔在曹魏和西晋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历任多个要职,包括太傅、太保以及太尉等,显示了他在朝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东汉济北惠王的后代,刘寔的家族背景显赫,他本人也是一位集学者和官员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当时社会上是不容小觑的。
刘寔出身贫苦,少年时期靠卖牛衣维持生计,但他好学不倦,品德清洁,最终通晓古今。于310年去世,享年90岁。这一年龄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反映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我从少年到青年,有很多忘年交,到了壮年之后,开始和青少年交往,看官朋友不知道你的圈子是怎样的,才给自己不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