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甘蔗(一)
作者:轻点跳过   长江图南,刚重生就遭遇学生跳楼最新章节     
    办完捐款的事情,曾忆乡和嘟嘟、彭斌告别,带着卢莲花、孔媛媛、唐文有来到洪南。昨天,杨章红讲了改善农村贫困老师住房条件之事,曾忆乡就想来看看,是不是真如杨章红讲的那样好。
    接受资助的老师名单都在唐文有这里。
    曾忆乡指着一个老师的名字,说,“就去这里。”唐文有一看,是李在林,这个老师居住在长信镇红杏村。小冯打开导航,直奔红杏村。
    从洪南到长信镇的路还算好走,但是接着继续前往红杏村的路就有点麻烦。由于长信镇位于洪南区的东北边,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区洼地。镇内村村通公路是全区最差的一个乡镇,有一半以上的村村公路还未水泥硬化。从洪南到长信镇用了20分钟,但是从长信镇到红杏村却用了30分钟。道路崎岖狭窄,中途遇到两次会车,耽搁了不少时间。
    费了不少劲,终于赶到红杏村。在一个村民的带领下,一行人转了一个弯就瞧见一栋白色外墙的小青瓦房。走近了就看清楚当面有四间房,最左边拐了一间房,形成一个“l”型布局。戎州人把这种布局的小青瓦房叫做“转耳房”。
    一个小姑娘坐在堂屋内做作业,好奇的看着家门口的几个人,问:“你们找谁?”
    唐文有很客气的对小姑娘说:“小妹妹,我们找李在林,李老师,请问他在家吗?”
    “李老师是我爸爸,他现在在山上。”小姑娘回答。
    唐文有继续问:“哦,你爸爸在山上,在山上干什么呀?”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在山上干农活。”小姑娘指着对面一座山说。
    长信镇这地方平地很少,80%以上的农民都是依山开垦。因此,不管什么农作物的亩产都低于平均水平。长信镇没有工业,镇上唯一一家私人酒厂,不知什么原因倒闭了。说到底,长信镇经济一直上不来,是由他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决定的。
    “小姑娘,我们来找你爸爸了解点事,你能不能帮我们一下,叫你爸爸回来一趟?”唐文有说。
    “好的”,小姑娘一溜烟跑出去了。
    约摸半个小时,小姑娘带着一个人回来了,那人手里拿着一捆甘蔗。“爸爸,他们找你。”小姑娘指着唐文有说。
    唐文有:“您是李在林老师?”
    男子放下甘蔗说,拍拍手说:“对,我就是,你们……”
    “很抱歉,李老师,我们今天来打扰您,是想对您进行实地调查。我们是向您提供资助建房的代表,这是我的名片。”唐文又亮明身份。
    李老师看过名片之后说:“你好你好,欢迎欢迎。你们想了解点啥,可以问。”
    “今天我们来李老师家实地看看,了解房子的质量,及使用情况,究竟满满满意。”唐文有说道。
    李老师想了想,说,“你们还没有进屋里来吧,要不你们先看看,请进请进!”说着就把大家迎进家里。于是曾忆乡一行进到屋内观看。正中间这间,也就是小女孩写作业的这间是正堂,一家人吃饭、会客用。转耳房是厨房,靠近厨房那间房是厕所兼猪圈。剩下两间是卧室。
    家具全部是新买的。曾忆乡明白,光看外表其实是看不出来多少问题的,只能叫走马观花。唐文有稍稍懂行一些,因为洪南长江中学修建的时候,他跑过工地,和施工方打过交道,略懂。
    曾忆乡问唐文有,到底质量如何,有没有偷工减料,唐文有说,表示还可以,基本上按照协议做的。
    当曾忆乡向李老师问及使用情况时,李老师说,很好,并对好心人的捐助表示感谢。
    “李老师,平时的工作忙不忙?”曾忆乡问道。
    “忙”,李老师回答很干脆。“待会儿六点钟的时候,有人来收甘蔗,家里经济恼火,想多买点,一家人都在忙着砍甘蔗。”
    曾忆乡一听这话,就知道李老师是个老实人。
    他又问:“李老师,长信镇都种些啥子农作物?”
    李老师笑笑:“这位领导,我们长信镇地贫,你这一路上也看见了,平地没有几块。镇政府想了很多招,都因为地贫而作罢。不过老天爷没有绝死人,这山坡上种别的不行,就是种甘蔗还凑合。”
    说完,李老师顺手拿起放在地上的甘蔗,对小姑娘说道:“岚岚,到厨房里拿把菜刀。”小姑娘蹦蹦跳跳就去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把菜刀。
    只见李老师手脚麻利的手起刀落就处理好甘蔗,“给,领导,尝尝咱们的甘蔗。”他递了一截给曾忆乡,曾忆乡接过甘蔗又听李老师说道:“我们长信镇的甘蔗和别的地方的甘蔗有点不一样。”
    “喔。很特别吗?”曾忆乡有些好奇。
    李老师自豪的说:“不是我吹牛,咱们长信镇的黑皮甘蔗杆粗汁甜,丢头少。喏,我手里这截是最嫩的一截,要不您尝尝。”
    曾忆乡半信半疑的接过李老师递过来的甘蔗吃起来。曾忆乡喜欢吃甘蔗,喜欢甘蔗汁儿那种特有的清香与甘甜。李老师递给他的这个位置,按曾忆乡的常识,已经没有多少甜度了。
    没想到第一口就让曾忆乡发出惊讶的感觉,嗯,真的甜!的确不像往常吃过的那些甘蔗,这截嫩甘蔗还有这样高的甜度。
    看着曾忆乡惊讶的表情,李老师问:“怎么样,领导,我没有胡说八道吧?”
    曾忆乡道:“确实少见。哎,李老师,我问一下,你们这里的甘蔗好像不少本地品种吧?大家种的甘蔗都是这样的品质吗?”
    李老师挠挠勺,想了想,说:“领导说对了,我们长信镇的甘蔗是引进粤西省的优良品种。我不敢说100%都说我家这个品质,但是我敢保证90%都是您刚才吃到的品质。”
    “喔”,曾忆乡若有所思。
    “那你们的甘蔗卖给谁呢?”曾忆乡问。
    “大部分卖给甜城市的商贩,他们运到甜城砸糖。一部分是家里人卖掉换点钱。”李老师说。
    “价格怎么样?”
    “商贩来我们这里收甘蔗非常便宜,今天的行情是三毛一斤。”曾忆乡听完一愣,这个价格的确很低,路边小摊卖的甘蔗要一块二一斤。李老师刚才这根甘蔗约摸八斤,批发给商贩值两块四毛,除去人工、肥料应该可以赚两块,就算李老师一家可以种两万棵甘蔗,那他今年的收入就有4万块。
    “李老师家还有别的收入吗?”曾忆乡继续问。
    “除了我这点死工资,就没有别的了。当然,小菜什么的是自己种的,不花什么钱,偶尔还能买点。”
    那这个账就好算了,也就是说,李老师一家全年的收入说上天也就9万元,一切开支都在里面。全家平均每个月的开支7千5。
    农村不像城市,生活成本相对低很多,即便这样,李老师家里折腾一年也存不起钱。
    “来,大家都尝尝,这甘蔗真的很甜。”曾忆乡拿起放在凳上的甘蔗递给大家。
    就在大家一边吃甘蔗,一边聊着的时候,外面有人喊:“李老师,收甘蔗了,你赶快去。”
    曾忆乡连忙跟唐文有使了一个眼色,让他跟着去。于是,唐文有跟着李老师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