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天下安定,治理国家之策(73)
作者:燕云十八骑   汉末三国:一杆铁戟镇天下最新章节     
    “诸葛仆射之言,深得朕心!诸位爱卿以为呢?”
    “臣等附议!”
    百官齐声附议,显然也都是认可了诸葛亮的这个提议。
    一旁,荀彧转过头,那苍老的眼眸中,闪烁着一丝欣赏之色,微微的点了点头,随后便回过头闭目养神。
    “既然诸位爱卿全都同意,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新州的名字。
    诸位爱卿,对于新州的命名,可有什么建议?” 武靖看向众人问道
    庞统上前一步,行礼说道:“陛下,既然这倭人岛是在东海以东,不如就以东州命名。”
    “东州?嗯...虽然简洁,倒也颇为契合。也罢,那从今天开始,世间再无倭人岛,只有我大燕国、东州!
    至于州内的诸郡、县、乡的划分,这个就交给新任东州刺史来考察、上报。”武靖点头说道
    “陛下,这新州刺史一职,陛下可是有了合适的人选?”孔融问道
    武靖淡淡一笑说道:“还选什么?这不是有现成的嘛?
    夷州刺史、夷州水师大都督周瑜,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
    传朕旨意,周瑜平定倭人岛有功,封周瑜为舒县侯、东州刺史、镇东将军、兼领东州水师大都督。
    廖化平定倭人岛有功,封关内侯、横海将军、升任夷州刺史、兼领夷州水师大都督。
    至于青州水师大都督一职,就交给副将刘大刚接任。
    传旨,从幽州、青州、冀州、徐州、扬州、各迁徙十五万百姓前往东州。
    命令廖化护送百姓前往东州,顺便传旨给周瑜,而后即刻返回夷州赴任。”
    此话一出,百官顿时议论纷纷。
    “陛下,周将军自是文武全才,可是...东州新定,情况比夷州复杂的多,让周将军一人担任刺史以及水师大都督,是不是有些...”
    说话的是陈群,虽然没有说完,但是意思却是显而易见。
    周瑜一人担任东州的刺史兼水师大都督,再加上一个县侯以及镇东将军的职位,这简直就是一个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说句不好听的,日后东州安定了,周瑜直接自立为王都可以,没人能够阻碍他。
    武靖自然知道陈群的担忧,所以他才会将武念嫁给周循,并且将周循留在洛阳。
    说白了,除了看中周瑜之外,还有留下作为人质的意思。
    武靖自然相信周瑜的人品,美周郎是不可能反叛的,不过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这才是帝王之道。
    “周将军文武全才,是治理东州的最佳人选。且又跟朕是姻亲,朕将五公主嫁给了周循,如此恩宠,朕不相信周瑜会做出逾矩之事。”
    看到武靖这么说,陈群行了一礼,随后退回自己的位置。
    “好了,东州一事就此敲定,诸位爱卿还有其他事情要奏吗?” 武靖长舒了一口气问道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王烈突然站起身来,朝着武靖深深一拜。
    “王相年事已高,不必如此大礼。”武靖赶忙说道
    王烈起身看着武靖,眼神中闪过一丝怀念,又有一丝不舍。
    武靖看着王烈的眼神,心中没来由的一突,好像是猜到了什么。
    “陛下,老臣年迈,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所以,老臣想向陛下请辞,请陛下恩准老臣告老还乡。”
    “哗~”
    此话一出,百官顿时哗然。
    中书省第二任中书令,此时也要请辞告老了。
    这就表示中书令要空出来,中书省的第三任丞相要上任了!
    卢植也好,王烈也罢,全都老臣,注定不能担任这个职位太久。
    这第三任的中书令,只怕武靖要动用“新人”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新人是针对卢植王烈来说的。
    “王相,真的不能再坚持几年了吗?朕需要你啊!”武靖言辞恳切的挽留道
    王烈轻轻摆了摆手说道:“陛下,老臣已经坚持了八年,是时候退位让贤了。
    还请陛下恩准老臣告老还乡,返回老家养老。”
    说着,王烈再次朝着武靖行了一礼。
    武靖赶忙来到王烈面前,将王烈扶了起来。
    抓着王烈的手,武靖叹息道:“恩师走了,王相就是朕的支柱,现如今王相也要告老,朕实在是不舍得啊!”
    王烈眼含热泪的看着武靖,随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我大燕人才济济,治国之臣比比皆是,自会有能臣接替中书令,替陛下分忧。”
    武靖见此,也只能轻轻点头答应。
    “既然如此,那朕答应便是。只是,这中书令的接替人选,不知王相可有举荐的人才?”武靖轻声问答
    王烈似乎早就准备好了,武靖问出这个问题之后,王烈转头看向了身后的陈群。
    “中书侍郎陈群,可接任中书令一职。”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的视线全都看向了陈群。
    陈群上前一步,朝着武靖躬身一拜,但是没有多说什么。
    “嗯,陈侍郎这些年的政绩朕也是看在眼里,由他接任中书令一职,朕也是甚为放心。
    既如此,朕封王相为平原侯,赏黄金五百两,锦缎千匹,并派遣御林军护送王相告老还乡。
    另外,从今日起,陈群接任中书令一职,执掌中书省!”
    “臣,拜谢陛下!”
    陈群跟王烈一同躬身行礼。
    “平身。”
    “谢陛下。”
    武靖转身回到皇位上,看向众人继续说道:“陈群接任中书令一职,可是这中书侍郎就空缺了下来。
    诸位爱卿,对于中书侍郎一职的人选,可有何建议啊?”
    此话一出,百官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中书令很多人都没有资格争,但是中书侍郎一职,能够竞争的人选可就太多了。
    各部尚书、三省的一些官员全都可以竞争。
    看到没人说话,武靖嘴角微微一扬,随后看向了一旁的武墨。
    “太子,你觉得何人可接替中书侍郎一职?”
    这句话问出,百官顿时愣住了。
    同时也明白,中书侍郎一职只怕是庞统没跑了。
    谁不知道诸葛亮跟庞统是太子亲信,现如今庞统制定赋税之策已经实施多年,但是武靖还没有对其进行封赏。
    现如今空出了中书侍郎的职位,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太子,这不是明摆着要将这个位置交给庞统吗?
    武墨朝着武靖行了一礼,随后义正言辞的说道:“回父皇,儿臣以为,尚书省左丞庞统,最适合接任中书侍郎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