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钱庄制度
作者:大秦写书人   大秦:我摊牌了,我是始皇嬴政最新章节     
    许尚所言,乃是后世的少年说。
    梁卓如所着。
    由于满清的基本国策,防汉大于防洋,遂导致愚民政策实在过盛。
    大秦肯定不能走满清的路子。
    既然要开辟新时代。
    全民启蒙教育势必得拉上日程。
    而且宜早不宜迟。
    择日不如撞日。
    就于今朝。
    声震九霄!
    另外。
    许尚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都有较为具体的修改。
    比如百家姓开篇中的赵钱孙李……
    那这第一个姓肯定不能是赵,需得是嬴、王、冯、蒙、李……依次排序……
    嬴姓乃是皇族。
    王姓代表了军武王家和关中王家。
    冯姓直指冯去疾和冯劫。
    蒙姓是军武蒙家。
    李姓是左相李斯,陇西侯李信。
    前四位都是以关中为基,直到第五位才涵盖了中原出身的李斯。
    好在王、冯都是大姓。
    中原也有许多子嗣绵延。
    并且王贲现今也算打入了墨家内部,以后肯定是常居于中原之地。
    如此。
    未来极富盛名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或许仍然会从王贲的身上进行开枝散叶。
    青史大势。
    滚滚向前。
    回到此时此刻……
    周围的东夷齐民和黔首头目,已经全部被许尚彻底折服。
    他们纷纷振臂高呼,神情狂热。
    “美哉我诸夏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诸夏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诸夏少年,与国无疆!”
    ……
    他们曾是东夷人,也曾是齐国人,现在又成了大秦帝国的子民。
    可无论这块土地上的国号再怎么变化。
    唯一不变的是……
    诸夏永存!
    亦或者说是华夏永续!
    这个全民意识形态层面的共识,便是王道最大的功绩。
    刑台上。
    孔鲋傻眼。
    田横、田荣也变得呆愣当场。
    他们万万想不到……许尚竟然早有准备至此……
    一篇诸夏少年说,再叠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进而硬刚道德经的第六十五章:玄德大同愚民论。
    从现场的气氛反应来看。
    显然还是许尚赢了。
    子张正也终于意识到了,他被许尚给利用了。
    这回子张正算是永世不得翻身了,他得带着旧时代残党的标签,接受枭首公裁。
    而许尚之所以一定要拉着子张正做出这场大戏……
    原因很简单。
    世间事,皆有因果。
    许尚就是要让子张正与自己一起背负开启民智的因果风险。
    还有便是……
    关中文武阶层对于儒家八派、孔门贤哲正宗,绝对是厌恶到了极致。
    如果可以让孔门正宗遗臭万年。
    关中文武阶层必定愿意做出诸多让步。
    比如:开民智。
    不然。
    就会变成孔门正宗的愚民论照例正确,文脉王道便无法完全由秦廷说的算。
    正所谓两害相较取其轻。
    关中文武阶层为了永久压制中原孔门正宗,就不得不放弃部分荫子特权。
    注意。
    这点非常重要。
    唯有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一项政策才能够长久的执行下去。
    否则。
    只要许尚和始皇离世。
    转眼这些三字经的石碑、诗歌,立马就会被破坏,摧毁。
    类似的例子当属大明……
    朱元璋曾在内宫之中,立下一个宦官不得参政的铁牌。
    结果明英宗继位,王振得势。
    于是。
    王振直接把太祖铁牌都给扬了。
    至此。
    大明便慢慢进入了司礼监和内阁打擂台的时代。
    明朝案例的本质。
    其实是皇权和文臣派系互相拉扯。
    结果皇权慢慢发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把宦官拉出来,去平衡文臣派系。
    说白了。
    朱元璋勒令宦官不许参政的本意是好的。
    但后世皇帝越来越难以驾驭庞大的文臣官僚集团,就必须得用帝王心术,平衡之法。
    此乃必行的规律。
    同理。
    许尚如果想倒逼关中文武阶层,自愿在军功特权层面给予让步,就必须得把子张正等孔门正宗拉出来当炮灰。
    这也是子张正最后的剩余价值了。
    “呵呵!许尚,你可真是……太能算计了。”
    子张正苦笑一声,道:“午时三刻已至,我输了,先走一步。”
    “另外我也会在地下好好看着,你擅开民智的结果……与下场!”
    “背古而行,标新立异,就真的一定是正确的吗?”
    “我看未必!”
    “我的今日,便是你的明日。”
    “愿你早点不得好死,以步商君后尘!”
    ……
    子张正说到最后,便只剩下怨恨之词。
    没办法。
    他输的太多了。
    身家性命,举世名望。
    文脉正宗,王道大同。
    全都没了。
    因此。
    子张正再怎么恨极许尚,都是不为过的。
    刑台正前。
    许尚淡淡道:“若能与商君齐名,我自当甘死如饴。”
    许尚尽管说过商君有极端之嫌。
    可他对于商君的功绩。
    从未有过半分怀疑。
    罪在当代。
    功在千秋。
    若最终只能通过一死,为华夏的未来铺路。
    许尚自会屡行承诺,心愿往之。
    旁侧。
    扶苏满目崇敬的在心中发誓,只要有他和父皇在一天,就绝不会让夫子出现半点危险。
    屠雎则对子张正临死之际的嘴硬诅咒,甚为愤慨。
    他当即高喝一声:“时辰已到,斩!”
    话音落罢。
    刽子手上前几步……
    子张正、孔鲋、田横、田荣都被压的俯首前伸!
    下一刻!
    “唰!”
    大刀应声落下。
    血溅四方。
    激起四周民众惊呼一片。
    子张正只觉天旋地转,两眼发昏,他隐约好像看到了那十几名被特赦的黔首头目,全都扛起徙木赎罪去了。
    尔后。
    子张正便彻底没了意识。
    因为他的头颅早已掉落在了地上。
    紧接着。
    一名秦吏上前揪起子张正的首级,再用绳子缠紧头发,直至高高吊起,鲜血淋漓。
    此便是枭首示众。
    后续之事也就简单了。
    许尚复刻了商君的徙木立信,对于十几名黔首头目,该免罪的免罪,该分发土地分发分发土地。
    待徭役代分土地政策,正式起了个好头以后。
    众多东夷齐民全都激动的不能自已。
    尽管他们的思维惯性中,依旧有些古礼旧制残留什么的。
    都没关系。
    当你亲眼看到隔壁的二狗子,都能拥有自己的土地之时。
    就问你眼不眼红?
    肯定眼红的嘛!
    这个时候,啥子先贤之言,古礼传统,就都没卵用了。
    因为人性大于一切!
    至于篆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石碑诸事。
    由扶苏带着两个禹陵长者,全权负责,肯定能够执行到位的。
    小说家虞蓬自然也对启蒙诗歌大力吹捧。
    尤其当虞蓬知晓许尚仅用数天时间,便把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都给创作完成了。
    当时虞蓬就不淡定了,对许尚的钦佩之情,恍若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反正虞蓬直接化身成为了阴阳家邹奭……对着许尚就一顿疯狂吹捧,可把许尚整的相当无奈。
    不过总体结果都是好的。
    小说家虞蓬对于舆情传播那可太懂了。
    震惊!到底是什么,竟能力压老子道德经!
    天呐!叛逆之徒子张正羞愧至死,居然是因为横空出世的三字经!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
    还是道德的沦丧?
    请关注本小说家虞蓬,为你带来今日的诗歌传颂……
    ……
    黄昏时。
    稷下学宫,典院之中。
    许尚、尉缭子、嬴政、荀子和屠雎正在一起用晚膳,后续还来了左相李斯与右相王绾。
    分餐制。
    荀子跪坐于主位。
    许尚、嬴政、王绾居右。
    尉缭子、屠雎、李斯居左。
    此时心情较为复杂的当属屠雎。
    没错。
    屠雎现在见到尉缭子,内心中满满的五味杂陈。
    事实上。
    这个世界本就是价值互换,互相利用。
    可屠雎依旧很难想得开。
    毕竟昔日有多么尊重。
    眼下就有多么的……又敬又恨?
    敬重和憎恨并存。
    可见屠雎若想放下,那确实得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
    荀子这些日子只觉犹在梦中。
    他虽然是稷下祭酒,却始终被称作儒之异端,不被孔门正宗所接受。
    结果转眼天翻地覆。
    现在整个王道文脉就剩他这一支了。
    甚至于……
    许尚还给他争取来了公开修正儒学经典的权力,以民意为由,先拿论语开刀。
    尔后。
    有一就有二。
    荀子自然能够顺理成章的把诸多儒学经典,按照自己的思想框架进行调整。
    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可现在却都成为了现实。
    “许公,我想你应该是打算把稷下学宫也一并迁入关中吧?”
    荀子顿了顿,道:“我愿意牵头办妥此事,不过……我还有一个请求,那就是这临淄的稷下学宫,能否予以保留。”
    荀子毕竟在这里担任了数年光阴的祭酒了。
    再者。
    临淄稷下传承了很多代人。
    荀子不想让此处遭到拆除,就算留着当念想也是好的。
    “一切都由荀卿安排即可。”
    许尚笑笑:“我只负责敲定方向,具体怎么办,皆按照荀卿自己的意见行事……同时也要多与小赵商量,再去请示皇帝陛下的御令即可。”
    许尚此言一出。
    荀子和尉缭子面面相觑,许尚跟嬴政竟然还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看来许尚打算装傻到底了。
    不过这都是小事儿。
    反正许尚定下的政策大方向,嬴政都会全力支持。
    “请夫子放心。”
    嬴政笑笑:“搬迁稷下学宫这件事,我一定会跟荀卿商量妥当具体的细节。”
    嬴政对于在关中陵邑新建稷下学宫,肯定有着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不过按照正常的流程。
    大概率嬴政不会亲自跟荀子面谈,他会让李斯先跟荀子磋商完毕,再对他进行汇报以后。
    嬴政才会再跟荀子进行敲定收尾。
    这个事儿不算太大。
    也就小小的提了一茬,便翻篇了。
    接下来。
    右相王绾沉思良久,道:“夫子,对于开民智,我有所疑虑……那就是如果底层黔首尽皆变得聪慧,都有了自己的诸多想法,心思变得活络,对于朝廷想要集中资源办大事,显然存在不利的因素。”
    “比如朝廷以后的盐铁专营,价格在齐地恐怕很难定的太高,不然就会激起齐地民众不满。”
    “这对东夷齐地的底层百姓确实有利,却对我秦廷似乎……恰恰相反!”
    ……
    王绾的发言,属于标准的屁股决定脑袋。
    在争取民意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找茬各种抨击田氏和孔氏。
    可当我们自己需要统御东夷齐民的时候,反而又觉得初开民智,只会给自己惹麻烦。
    咱们为何就不能迂回一些。
    耍耍花腔呢?
    同样的。
    嬴政在愚民一事上,内心也存在矛盾的因素。
    或者说嬴政很难坚定。
    他承认……
    夫子的诸夏少年说,绝对是亘古烁今的名篇,使人闻之,只觉振聋发聩。
    然而。
    嬴政乃是九州的皇帝,又受到过商君书的影响。
    在他的内心深处……
    嬴政亦会觉得民智大开以后。
    对于统治者而言,似乎是利弊参半的。
    嬴政渴望办大事,他理应会生出……有时候颁布几项压榨民众的政策,在所难免。
    若下面的人动则跟朝廷对着干。
    岂非平白增加政策的执行成本?
    对面。
    尉缭子也附和道:“我同样对开民智之事,保持疑虑态度……许尚,你这一步,是否有些迈的太大了?”
    尉缭子境界超然,可他依然逃脱不了自身的局限性。
    纵横家擅长搅弄风云。
    他们对于愚民自然也是支持的。
    主位。
    荀子开口道:“我支持许公,我儒家的教化万民,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总得办出点实事。”
    紧接着。
    荀子又从天地君亲师的角度,分析了开民智的可行性。
    核心主旨其实就是围绕着孝,构建出君父、父母官的全民认知体系。
    总体跟许尚的第一节授课内容差不多。
    如此。
    开民智的优点和缺点,也就大概清晰了。
    民智初开,或会生乱,这点确实是事实。
    古代交通不便。
    所有统治阶层的第一要义,应是降低统御成本。
    所以王绾的角度也没有错。
    尉缭子则是觉得许尚陡然间有些激进,却并没有指出具体的民智短板。
    再观许尚……
    “……”
    许尚静静听完几人的意见。
    基本上都在的预料之内。
    荀子主张劝学,又提出过天地君亲师,其自然是想教化万民的。
    最后则是统御成本诸事……
    “首先!开民智的最重要一步,其实是可以配合我之前提出的科举制度。”
    许尚轻声道:“小赵,你在我身边最久,理当明白军功爵位制度并不适用于太平治世。”
    “那么想要促进阶层流通,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答案是科举抡才,从乡、亭、县、郡、京师……一步步的举办会试,进而从民间擢选出可造之材。”
    “遂,从长远来看,开民智是必须的。”
    ……
    许尚首先强调了科举制度替换军功爵位制度的必要性。
    当九州实现了大一统过后。
    王朝周期率便会正式触发。
    若是任由阶层一再固化。
    迟早会蹦出来一个黄巢。
    当然。
    初期的科举制度,其实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但聊胜于无嘛!
    万一在帝国百年以后,出了个中兴之主。
    真能把科举制度更深层面的落实一些。
    或可延长一些大秦的国祚。
    反之。
    那就只能等黄巢跳出了踏尽天街公卿骨了。
    “至于朝廷如何在民智初开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办大事。”
    许尚勾起嘴角:“我们无需照搬管仲的操纵商贸定价收税,老夫自有一项钱庄制度,当可凌驾于管子政策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