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爷爷 2
作者:范哥一支笔811   爱上东家儿媳妇最新章节     
    话说鹿池川一带土地肥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物产富饶。村口有一清池,柳丝飞扬,碧波荡漾,每逢月圆时分,常有白鹿从山上下来临池饮水,与岸边的杨柳相戏,引来仙鹤与凤凰围观,从而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
    由于一下子涌进来的移民太多,而土地资源有限,这就引发了当地人不满,于是民间纷争不断,甚至升级到持枪械斗,县衙多次派员平息,但由于积怨太深,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彻底化解。
    在一场激烈的械斗中,有一位党家人被打残了双腿,生活无法自理,又被当地财主放出恶犬咬伤,不久便含恨离开人世,眼看着党家在鹿池川无法立足,只好自发举家西迁。
    党家人拖家带口,经过艰难跋涉,决定落脚在县城附近的恒丰塬上,这儿四十里梁塬土层深厚,地广人稀,却因为干旱缺水,只能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收一料能吃两年,而遇到大旱或大涝之时,幸苦一年的收成连个种子钱都不够。
    对生活在恒丰塬上的居民来说,最受熬煎的莫过于大旱之年,田地龟裂、禾苗枯黄,涝池见底,树叶扭成了细绳绳,人畜饮水成了最大难题,一个壮汉劳力下到塬底的洛河挑水,来回要跑三四十里,中间要歇上四五次,挑水的扁担一个旱季要换好几副。
    一马平川的黄土塬在沟壑纵横的秦岭山区十分罕见,人们便将其形象地称为“小关中”,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位置十分优越的地方,因为持续干旱导致灾荒频繁,人们的生活过得十分苦焦,在当时的恒丰塬上流传着一个趣谈,听了让人唏嘘不已。
    传说旱季来临之时,讨饭的丐帮都不愿意去恒丰塬一带,偶尔有乞丐来到门上讨饭,主家宁愿施舍给两个白馍馍吃,也不舍得给一碗水喝,而乞丐为了活命,不惜拿出讨要的干粮,也要换口水喝。
    一个大旱之年过后,党家人觉得恒丰塬也生存不下去了,再一次决定迁徙,拖家带口,手提肩扛,一路向西,来到孝义岭下才停住脚步。
    这里两河交汇,田塬相间,山明水秀,是个适合人居的好地方,党家就在山脚下一个靠泉眼的地方,盖了两院简易房屋,便打算在此长期安家,繁衍生息。
    关于孝义岭的来历,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凄婉美丽的故事,话说岭下住着一户夜姓人家,家中一共有祖孙三代五口人,家中老人积劳成疾,无钱看病,儿子儿媳便偷偷将老人装进箩筐,准备趁着夜晚扔进滔滔洛水,谁知被老人的两个孙子知晓。
    小孩子便对父母说,你们把爷爷扔进河里以后记着把箩筐拿回来,父母忙问留着箩筐派啥用场,孩子就说等你们以后老了还能接着用。
    夫妻二人听了以后羞愧万分,便打消了遗弃老人的念头,对老人悉心照料,利用民间验方用中草药给老人治病。小孩子经过言传身教,也对父母非常孝顺,从此,人们便将此地称作孝义岭。
    党家人在此安居以后,丰衣足食,人丁两旺。可好景不长,当地一个姓夜的大财主,看上了党家人居住的地方,硬说这里是他们老祖宗的留下的地方,是党家人破坏了他们的风水。于是软硬兼施,甚至拳脚相加。
    就在两家争执不下之时,趁着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大财主派人点燃了他们的厨房,多亏扑救及时,火势没有蔓延开来,全家人才免遭葬身火海。
    孝义岭下也待不下去了,党家人只好再次进行西迁,途径吊坪、高家堡子、柿子湾、梅子坪,最终来到兴隆镇以北的桃坪河上游定居下来。
    桃坪村地处秦岭深山,属于半原始森林地区,山大沟深,人迹罕至,草茂林密,飞瀑流泉。在山间这块小盆地里,党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桃坪一带虽然地土贫瘠,而山林面积广大,飞禽走兽众多,野果伸手可摘,野菜随处可见,中药材遍地都是,春季山花烂漫,夏天凉爽幽静,秋季果实飘香,冬天雪拥柴门,胜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算上党彦龙这辈,党家人已经在桃坪历经了五代,人丁不旺,家道也没落的厉害,随着匪乱升级,大量难民涌入深山,本来已经艰难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党彦龙快四十岁的时候,媒婆领来一个面黄肌瘦的年轻女子,手上提着一个包袱,说是从山外随家人逃难到兴隆镇,由于躲避匪乱,与家人走散,生活无依无靠,想找一个实在人过日子。
    彦龙的母亲便留下媒婆和女娃吃饭,一看该女子长得眉清目秀,言语虽不多,却诚恳朴实,就让彦龙的父亲翻山越岭,到各家各户去借钱,天麻麻黑时,终于凑够了五银元块,交到媒婆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