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打开心结
作者:范哥一支笔811   爱上东家儿媳妇最新章节     
    就在杜鹃妈双手着地的一瞬间,一阵刺骨的寒冷通过手心向她的心口袭来,头脑瞬间清醒了许多。她抬头一看,一串串小脚印就在眼前的雪地里消失了。
    她艰难地爬起身子,向着脚印消失的尽头蹒跚走去,这才发现杜鹃就跌倒在前面的一个雪窝里,一身花棉衣在皑皑白雪中显得格外耀眼。
    于是杜鹃妈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向雪窝爬去,明明是近在咫尺,却举步难行。
    一步、两步、三步……
    母女骨肉相连,亲情血浓于水,在强大信念的支撑下,她终于爬到了孩子跟前,张开双臂,将冻僵了的小杜鹃抱起,然后解开棉衣大襟,将孩子裹进怀里,连爬带滚向着村子跑去……
    在邻居的帮助下,小杜鹃终于转危为安,可杜鹃妈妈在炕上昏睡了一天一夜,水米未进。
    醒来时,小杜鹃就在妈妈身边玩耍,脸蛋红扑扑的,可杜鹃妈妈用手一摸孩子的额头,发现有些烫手,她怕烧坏了孩子,便急忙下炕,冒着瑟瑟寒风,赶紧请来了落脚在村子里的一名游医。
    经过治疗,孩子的烧虽然退了,但咳嗽气喘的症状一直没有彻底好转,断断续续的,一到阴雨天尤为严重。
    为此,她带着小杜鹃把周边村镇的医生都看遍了,可诊断后的说法都不一样,有说是风寒感冒引起的,有说风热感冒引起的,有的说是肺气不足引起的,还有人说是杜鹃父亲杀生太多招来的灾祸。
    虽然每一个医生都有不同的诊断结果,可一样的是,她们每次都是花些冤枉钱,吃几副中草药,疗效基本上是微乎其微。
    等孩子长大后,咳嗽似乎减轻了许多,却开始喜热怕冷,大夏天别人都是短衣短袖,他却穿着夹袄夹裤,等别人穿起夹袄夹裤时,她已经是棉衣棉裤加身,遇到走路就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
    跟杜鹃一般大的女孩子,都陆续出嫁,有的都当妈妈了,可杜鹃家却没有一个人前来提亲,待字闺中。为此,杜鹃妈为孩子的病情东奔西走,为杜鹃的终身大事愁白了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嫁到兴隆镇屈记豆腐坊的同村姑娘杜花花回村收黑豆,听到杜鹃的遭遇后,就把兴隆药铺文掌柜介绍给她们,怕他们不相信文掌柜的医术水平,就给杜鹃妈讲了文掌柜妙手救婆婆溺水的故事。
    久病乱投医,母女俩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多次来到兴隆镇寻找文掌柜就医,直到发生了私塾学堂前才见到文掌柜的那一幕。
    在给杜鹃看病的过程中,文掌柜思考了许多,像兴隆镇这样贫穷落后的山区,看病难,难看病的问题相当突出,究其原因,看似受贫穷落后的条件制约,实则是封闭的思想观念在作祟。
    作为一名中医,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文掌柜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看病,不仅要解决身体上的疾患,还要解开思想上的束缚。
    只有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与患者沟通,才能走进患者的心里,用关心、关爱和关怀的方式,温暖他们的心灵,了解致病的的原因,帮助他们打开心结,从而对症下药,治好其身体上的疾痛。
    ……
    掐指一算,文武回到兴隆镇,不知不觉快半个月时间了,估计杨文的中药也该快吃完了。
    文武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情,准备动身前往县城的时候,杨县长却来到了兴隆镇,身边跟着一群官员模样的人。
    杨县长一下吉普车,首先来到兴隆药铺,显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一改上次见面时的颓废萎靡之气。
    文掌柜急忙出门迎客。落座后,杨县长表明了此行来意:一是作为一县之长,带领随从对县城西路片区进行实际考察;二是带建设局人员现场勘察,计划给兴隆镇街道东西两头,各架一座现代化的坚固桥梁,方便杏坪河、桃坪河两岸人民的出行。
    当然还有一项重要安排,就是专程上门表示对文掌柜的感谢。
    杨县长说完,挥了挥手招呼两个随从,自车上搬来了两口大箱子,除了山货特产,就是洋布、洋货。
    ……
    杨县长在兴隆镇又住了一个星期,每日轻车简从,爬山涉水,对洛水县西片各个乡镇进行了巡视,通过体察民情、访贫问苦,树立亲民形象。
    杨县长一行每天除了忙于政务,就是游山赏水,拜谒前贤,参观古迹。但他坚持服用中药从不间断。
    如果住在兴隆镇时,就到文掌柜药铺来喝药、扎针、艾灸,离开兴隆镇时,就用热水瓶装上熬好的汤药,坚持一日两次,早晚按时服用。
    巡视考察结束,在离开兴隆镇的前夜,杨县长来到兴隆药铺,与文武一块饮酒品茶,谈古论今,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
    离开兴隆镇时,文掌柜与杨文约定,以后每过半个月,他就去一次县城,专程给杨县长看病治疗。
    杨县长点头答应。承诺到时会派手下提前来接文掌柜去县城。
    杨县长走后第二天,高镇长又来到兴隆药铺,给文掌柜送来了一些银元,并代表杨县长对文掌柜表示感谢。
    县长、镇长先后光临兴隆药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后,来兴隆药铺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虽然大部分是来看热闹的,只有少数是来看病的,但以前那一帮经常来兴隆药铺惹是生非的小混混,也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