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微观经济学的,应该能看到这一章,就是帕累托改进,富的可以更富,但穷的不能更穷,也就是福利经济学。
我们在单位的科室里,很多都是竞争,但很少谈到福利。
不是每个人都很有才能,大家都是为了生存,但竞争激烈的地方,人就会互相侵咋,混淆黑白,无谓的内耗。
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出人头地,认为只有把别人,有能力的人斗下去,就可以出人头地。
所以斗争异常惨烈。
无中生有,巧立名目,所以大多数人只能活在中间。
中间有个好处,上可以跟随头领,下可以防止迫害。
结果就成了一个橄榄形结构,受打击的下层,和吆五喝六,为所欲为的上层。
上层在科室里,可以大事化小,也可以小事化大,全凭一张嘴。
不是说最很厉害,是附和声太强,以至于百口莫辩,人家一百张口,你还得考虑以下犯上的嫌疑,结果就是没有立锥之地,还要心平气和的讲理,有点和尚遇到兵的感觉。
要么继续玩,要么离开,这就是一道单选题,没有备注。
所以后期我开始接触经济学,就是为了破局。
一辈子没当过领导,但被领导也要有策略。
所以经济学研究了10多年,知道怎么跟领导沟通。
利益,交换,还有就是专业知识。
先讲利益,就是互惠互利,有底线,但没下限,一切都是筹码,领导最重要的两项任务,获得权力,维持权力。
所以利益就是权威性,这个有点像打仗的旗帜,所以我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就很有用。
再讲交换,不是每个命令都执行,有时候就是试用一下,下次收费。
看表现。
我可以很优秀,但不一定每次都出马,看你识不识趣,就是待遇给的够不够。
就是讲条件,所以一个不懂交换的人,是很难在科室里立足的。
要么付出了没回报,气大肚,到处抱怨,消极工作,最后退出,或者打入冷宫。
提出条件,虽然吃相难看,但有理有据,给人一种讲道理的感觉,而不是情绪化,不可理喻。
第三就是专业知识,由于讲条件,所以不是很累,有很多时间研究专业知识,眼光永远聚焦公司发现,例如编程信息化,外语培训沟通,与人交流技巧的经济学原理,公司发展战略和经济学结合。
所以你就有十八般武艺。
在上层挑选精英的时候就是备选人。
永远不要第一个出手,看看人家的失败有时候就可以总结经验。
这也是领导为什么总是先派手下去探虚实的原因。
并不是他很聪明,而是手下的错误给了提示。
人就是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永远不要去故意得罪人,因为人是记仇的,不是一个对不起就可以抹平的,人家会记你一辈子,因为人的大脑结构就是这样,快乐,痛苦,背叛,仇恨,都会深刻记忆。
所以说话尽量公正,有依据,不要迎合别人的情绪,因为人家总会平静,感觉自己很傻,然后你就成了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