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棉花?
作者:可可红茶   美食博主在古代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宋芫抱着刚晾晒好的被子,一踏入家门,便下意识地望向窗边。
    平日里,宋争渡总喜欢坐在窗边看书,而如今,那熟悉的位置上却空无一人。
    宋争渡离家不过半日,家中便显得空旷而寂静,宋芫顿觉寂寞如雪。
    少了个能干的帮手,宋芫这才意识到日常琐事之多。每日早晚,他必须先喂羊吃草料,接着是驴,然后是鹅和狗。
    忙碌之余,还需打扫羊圈、驴圈,清理地面上的鹅粪。
    加上做饭洗碗,一天也就勉勉强强能歇上片刻。
    忙碌到夜幕降临,宋芫才想起还没给花浇水。
    以前这些活都是争渡干的,现在都得他自己动手了。
    第二天一大早,宋芫伸了个懒腰,迷迷糊糊地走到院子里准备给花浇水,可下一秒他就像被定住了一样,一动不动。
    那些他一直叫不上来名字的植物,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开出了一团团洁白如雪、柔软如绒毛的……花朵?
    有点眼熟,不确定,再看一眼。
    宋芫眼睛瞪得溜圆,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没睡醒,出现幻觉了。
    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然后蹑手蹑脚地凑近,仔细看了看,又伸手摸了摸。
    “这真是……棉花?”
    这触感也太柔软舒适了,宋芫这才敢确定,眼前这白花花、毛茸茸、软乎乎的东西,就是棉花!
    宋芫激动到双手微微颤抖,他当初只是随手从小摊子上买了一些花种而已啊。
    谁能想到这普通的花种里居然还藏着几粒棉花种子。
    赚大发了!
    以后全家人的冬天就不用愁了!
    前段时间,他一直忙着收庄稼,根本没功夫理会院子里的花花草草,甚至都没注意到棉花什么时候开始吐絮的。
    此时此刻,他已经开始畅想,用这些棉花做出暖和厚实的棉衣、棉被的美好画面了。
    棉花才刚刚开始吐絮,距离收花结束还要一个月。
    宋芫没种过棉花,不太清楚这些,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没着急摘下来,让它自由生长。
    然而每天,他都要观察好几遍棉花,比对待辣椒和西瓜还上心。
    连狗剩都不让它在花圃里打滚,生怕压坏了这几株宝贝。
    一天晚舟出来晾丫丫尿布,就见宋芫都快贴到棉花上了,捏着温柔得能掐出水的嗓音说:“宝贝,再多吐点棉花出来。”
    晚舟打了个寒颤,道:“大哥,你中邪了?”
    “你才中邪。”宋芫翻了个白眼,然后嘱咐道,“照顾好这几株花,别让狗剩和大鹅给压坏了。”
    听出宋芫对这几株花的重视,宋晚舟便拍着胸脯保证道:“大哥你就放心吧,我肯定看好它们。”
    随着家里又多了头驴,宋芫愈发觉得家里拥挤。
    新建房屋一事,也该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宋芫开始思考,新房子究竟要如何建造呢?
    目前他手头共有三百五十两银子,如果拿出其中一半来盖新房,应该足够了。
    于是,宋芫拿起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构思起房屋的蓝图。
    首先,他在旁边画出一大片空地,表示这里将用于建房。
    然后决定建造一个传统的三合院,这样既实用又美观。
    右边的院子可以留作厨房、柴房以及杂物间。
    而左边则规划成牛棚、羊圈,当然还有小毛驴的驴圈,再加上大鹅的窝和狗窝。
    突然间,宋芫想起那只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的大猫。
    也不知道它最近跑到哪里讨吃的去了。
    宋芫回过神来,瞧着纸上鬼画符似的,半天没辨认出来自己画的是啥东西。
    他飞快将纸揉成一团,扔灶洞里了。
    还是等争渡回来,交给他画吧。
    话说起来,他在山上种的那些番茄,估计也快到成熟的时候了。
    等过些日子,再叫上几个小毛孩,一起上山去摘番茄。
    随之,他也想起来,花生已经收了,还没来得及榨成花生油。
    一想到还有这么多未完成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处理,宋芫根本无法清闲下来。
    对了,趁着这会儿有空,先把花生油榨了。
    宋芫先请牛叔做了一个榨花生油的模具,随即又想到,家里没有蒸笼,老是找牛家借蒸笼也不是个事,就托牛叔再帮忙做个蒸笼。
    牛叔手艺精湛,当天就做出了模具,隔天,蒸笼也做好拿过来。
    宜早不宜迟,就趁今日,宋芫便叫上阿牛,两人准备开始了榨油大业。
    之前剥了一袋花生仁,足足有三十斤,全部倒进大锅里。
    阿牛负责烧火,宋芫则提着锅铲,不停地翻动锅中的花生。
    花生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花生皮开始变得焦黄,油脂也在高温下慢慢释放。
    炒好的花生装进木桶里,提着去了大柱叔家,借用他家的石磨。
    这时,花生仁已经冷却的差不多了,把花生仁倒入石磨的孔中。
    阿牛赶着毛驴拉磨,宋芫在不断地添加花生仁。
    大柱叔看到这一幕,好奇地问道:“小宋,你们在折腾啥嘞?”
    宋芫一边忙碌,一边抽空回答:“叔,我们在榨花生油呢。”
    大柱叔显得相当震惊:“这花生也能榨出油吗?”
    宋芫笑着回道:“能的,可香得嘞。”
    石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也好奇地凑了过来,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榨花生油的。
    磨好的花生粉末细腻而香浓,随后,宋芫将它们倒入蒸笼中。
    蒸笼里已经铺好了一层干净的纱布,以防粉末粘附。
    阿牛在下面烧火,宋芫就在不停地观察蒸笼中的花生粉末,直到它们变得湿润而膨胀。
    蒸煮后的花生必须趁热压榨,于是被迅速转移到模具中,这是一块特制的木板,上面有压制花生饼的凹槽。
    阿牛力气大,就让他来压模具,他用力将木板压紧,花生里的油脂也随之被按压出来,底部浮出一层淡黄色的油。
    大柱叔和石头看得震惊不已:“真的出油了?”
    随着阿牛用力,花生油像细细的水流一样,从木板模具的缝隙中缓缓流出,流进下面的容器里。
    刚榨出来的花生油还冒着热气,带着一股浓郁的花生香味。
    大柱叔和石头都忍不住凑上来,瞧了瞧这花生油。
    “这味道确实香。”
    宋芫小心翼翼地将容器中的花生油过滤,用细布轻轻覆盖在油面上,将油中的细小杂质一一去除。
    过滤后的花生油更加清澈透亮,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让人看了就心生欢喜。
    三十斤花生出了八斤的油,这出油量,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宋芫将过滤后的花生油倒入干净的瓶子中,每一瓶都仔细密封。
    榨过的油后,还剩不少花生渣,宋芫都收了起来,留着喂家里的牲畜。
    “叔,这是给您的,还有阿牛,这是你的。”宋芫最后分出两斤花生油给阿牛和大柱叔。
    “不成不成。”大柱叔连连摆手,坚决不肯接受。
    “叔,咱们之间还用得着客气吗?”宋芫不由分说,将装满花生油的瓶子塞到石头的手中,“石头哥,你就收下吧。”
    石头咧嘴一笑,仔细收好那瓶花生油:“那我就不客气了。”
    大柱叔气得给了石头两个爆栗。
    阿牛老早就不跟宋芫客气了,拿着花生油回家,立刻给牛婶炒菜。
    牛婶还是第一次用花生油炒菜,听说这油是花生榨的,而且不用花钱,她也不再抠抠搜搜用油。
    她将锅加热,直接倒入了小半碗花生油。
    花生油一遇热,便迅速释放出一种温和而浓郁的香气,其中夹杂着坚果和花生的甜香。
    牛婶深吸了一口油香,不由得想,难怪小宋会种两亩地的花生,这花生油可忒香了。
    那天,她炒了三道菜,每道菜都被一扫而光,连盘子里的油渍也不剩。
    牛婶第一次对自己的厨艺感到自信,真如小宋所说,想要菜炒得好吃,油可不能少。
    她的心中开始盘算,或许明年,她家也应该留出半亩地来种植花生。
    这边,宋芫也用花生油炒了两道菜。
    宋芫吃惯了猪油炒菜,换成花生油,感觉变得清淡了许多。
    而宋晚舟倒是吃不出来哪里不同,觉得大哥炒得菜,都一样香喷喷的。
    没过几天,也不知是谁传出去,宋芫会用花生榨油,村里的大婶都纷纷上门讨教。
    大家都是带着善意来的,有的还带上鸡蛋、红枣,宋芫也不好赶人,就干脆叫上阿牛一起,亲自示范一遍给她们看。
    一婶子赞不绝口道:“原来小宋还有这手艺,谁嫁了你家,可是天大的福气。”
    经这一提醒,其他婶子不自觉打量起宋芫,心里暗自盘算。
    虽说以前宋大树是个泼皮无赖,可现在不是改邪归正了吗。
    再说宋芫不仅模样俊秀,而且言谈举止都显得十分得体,还是十村八里出了名的打虎英雄。
    家中有十亩良田,再加上这门榨油的手艺,嫁进来怎么着也不会饿肚子,还能立即当家做主。
    家里的弟妹们,二林和二丫也都渐渐长大。
    二林不久就能自立门户,二丫出嫁时,几个嫁妆也就打发了。
    至于丫丫,就一小丫头片子,能吃多少粮食。
    如此想来,宋芫确实是个不错的婚配对象。
    于是家里或是亲戚那有适龄闺女的婶子们,便有些意动。
    这时,一位大婶试探性地问:“小宋,你已经过了孝期,打算啥时候成家?”
    “这事还不急,二林还在念书,等他学业有成,再考虑个人的婚姻大事。”宋芫三言两语敷衍了过去。
    另外几个婶子眼神闪了闪,但因为旁人在场,她们不便多言,便暂时压下了话题,但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转眼间,月末悄然而至。
    宋芫又要去县城一趟,去领取这两个月的分红。
    上个月,他忙着收庄稼,无暇分身,所以一直推迟到现在。
    这次,他计划在县城停留一晚。
    争渡去私塾念书,家中只剩下晚舟和丫丫两个小姑娘,不便让阿牛来家中过夜。
    宋芫思索片刻,决定让晚舟带着丫丫去牛婶家过夜,这样既安全又方便。
    家中虽然无人,但粮食、驴子和羊都是家中宝贵的财产,需要有人看守。
    于是,他让阿牛来家中,睡在他的屋子里。
    一切安排妥当,宋芫一大早就出发去县城。
    今日的县城,也跟往常无异,并没有因为多出一个王爷,而显得有何不同。
    街道上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小贩们推着满载货物的板车穿梭在人群中,热闹非凡。
    宋芫像往常一样,去了那卖馄饨的老夫妇的小摊,要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馄饨一端上桌,宋芫便舀了几勺酸豆角,点缀在馄饨上,增添了几分酸爽。
    正当宋芫舀起一个馄饨,准备张嘴时,耳边突然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吸溜~”。
    宋芫:“?”
    他飞快地转过头去,就见一衣着朴素却唇红齿白的小孩,蹲在路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桌上的馄饨,嘴巴不自觉地吞咽着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