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收麦子
作者:可可红茶   美食博主在古代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老大哥转过身,目光落在面前这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身影上,一时竟未能认出。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警觉,开口问道:“你是谁?”
    宋芫摸了摸脸上的口罩,哈哈笑道:“是我,小宋。”
    原来是宋家小子,老大哥这才露出了一丝笑容:“小宋,你这么捂着,不嫌热吗?”
    宋芫无奈地叹了口气:“热啊,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麦芒一扎,我浑身就痒得难受。”
    老大哥轻轻叹了口气:“嗐,咱们都是这么熬过来的,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这话一出,宋芫忧郁了。
    麦芒过敏带来的瘙痒难耐,宋芫亲身体验过一次,才真正理解了底层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石磙在地面上来回滚动,经过一遍压碾后,老大哥拿起木杈,熟练地将压实的麦秆挑散,让麦粒从麦秆中脱落。
    接着,老大爷挥动着鞭子,驱赶着驴子,拉动石磙继续转动,开始碾磨麦子。
    宋芫站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然后闲逛到其他人家麦田,发现每家每户都在忙碌地碾麦。
    有些村民家没有牲口,便使用连枷,用力拍打着地上的麦子。
    几乎是全家老少齐上阵。
    在这个年代,为了一餐温饱,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
    随后几日,宋芫没再到处闲逛,而是为接下来的收粮,做足了准备。
    这几日,天还不亮,宋芫就起来,先出去一趟,“买”几斤五花肉回来。
    近来天气闷热,肉放不住,最好是吃新鲜的。因此宋芫一次就只拿出两三斤肉出来,这也足够他们一天吃了。
    立秋那天,刚好出了国丧,村民们也不再忌讳大吃大喝。
    特别是在这秋收的季节,不吃点油荤,连干活的力气都没有。
    待村里各家的麦子收割完毕,宋芫家的两亩小麦也到了收获的时候。
    准备收麦子前一日,宋芫还特地找村里人买了两只活鸡回来。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来人了。
    翌日一早,冬生和他爹娘掐着时间过来,他们家也刚收完麦子。
    半个月下来,冬生被晒得黑黢黢的,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别说冬生了,这些天下来,就连壮实得跟头牛似的阿牛,也是累得够呛。
    趁着早上天气凉爽,宋芫跟着他们一块下地。
    为以防万一,宋芫提前吃了片氯雷他定。
    然后就戴上口罩、草帽,把袖口、裤脚扎紧,脖子也挂着一条湿毛巾,全副武装好,抓起镰刀,就直奔麦田里了。
    宋芫还一并叫上龙凤胎,他这个做大哥的都下地了,两小的也不能光看着。
    至于丫丫,就暂时托付给牛婶帮忙照顾。
    牛家的麦子已经收完了,晾晒过几日,这会儿就是打麦子,这活也不轻松。
    不过顺便看个孩子,倒也不成问题。
    冬生一家都自带镰刀过来,一到麦田后,他们没有多言,直接埋头苦干。
    冬生脱下鞋子,光脚踩在地里。失去了右手后,他的双脚变得更加灵活。
    只见他用右脚卷起一把麦子,身体微微下蹲,左手紧握镰刀,一气呵成地割下麦穗。动作麻利,速度丝毫不逊色于经验丰富的阿牛几人。
    宋芫静静地观察了片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自感不如。
    他与阿牛、冬生一家在田间割麦,而二林和二丫则负责将割下的麦子捆扎起来。
    二林二丫也没干过捆麦子的活,起初,他们的动作显得笨拙,麦子捆得不够紧实,容易散开。
    慢慢地,就熟练起来,麦子捆得越来越整齐,也越来越结实。
    捆了一上午的麦子,两人的手上开始出现了红印,隐隐的疼。
    但龙凤胎们还是默默干活,就连有些娇气的二丫,都没有开口抱怨。
    随着太阳缓缓升至中天,宋芫戴着口罩,感到既闷热又难受。
    直到热得难以忍受时,他便放下镰刀,跑到树荫下,摘下口罩,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不知是吃了抗过敏药物,还是是因为包得太严实,这次他并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就是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宋芫抓起脖子上的湿毛巾擦了擦汗,一看日头临近正午,是时候该回去做饭了。
    阿牛和冬生一家子性子犟,如果直接给工钱,他们肯定是不收,宋芫就尽量变着法子做点肉食,给他们补补身子。
    “冬生,中午别回去了,留下来吃饭吧。”宋芫叮嘱了一声,就回去做饭了。
    这次,冬生没有拒绝,腼腆地说了声“好”。
    冬生爹娘还说随便做点吃的就行,不必太麻烦。
    宋芫回去后,先抓出一只鸡,拿去对面让牛婶帮忙宰杀。
    此时,牛叔和牛婶都在忙着打麦子,而丫丫则坐在门口,乖巧地自己玩着木偶。
    宋芫看到小丫头那乖巧的模样,轻声叫她:“丫丫。”
    丫丫乌溜溜的眼珠子一转,朝他看了过来,伸出小手想要抱抱。
    宋芫走过去,温柔地摸摸她的小脑袋:“哥哥还有事要忙,一会来接你。”
    丫丫的小嘴巴一瘪,似乎有些委屈,快要哭了出来,宋芫连忙轻声哄她。
    好不容易把小丫头哄得开心起来,宋芫赶紧回家,拿出一袋白面,加水揉成面团,打算中午蒸馒头吃。
    直到面团揉得光滑,然后放在蒸屉上,盖上锅盖,随着温度的慢慢升起,蒸汽渗透进面团的每一寸,面团很快变得膨胀松软起来。
    这时,牛婶提着宰杀好的鸡进来,看着宋芫在厨房忙活,就问:“小宋,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在等待馒头蒸熟的间隙,宋芫开始准备其他菜。
    他从菜园里摘了几根新鲜的黄瓜,洗净后拍成段,准备做一道清爽的凉拌黄瓜。
    宋芫头也不抬道:“婶子,我忙的过来,你们晌午记得过来吃饭。”
    牛婶一看宋芫忙碌的身影在灶台和菜板之间穿梭,动作熟练而有条不紊。
    她就放心地回去了。
    接着,宋芫又拿出一块五花肉,切成小块,用料酒、酱油和香料腌制起来,准备做红烧肉。
    不一会儿,馒头蒸好了,宋芫打开锅盖,一股热气腾腾的白雾扑面而来,带着馒头的香味。
    红烧肉在锅中翻滚,发出诱人的滋滋声,宋芫不时地翻动着肉片,确保每一面都均匀受热,肉质酥软。
    到了晌午,阿牛他们从地里回来。
    宋芫端着刚蒸好的一笼馒头,走去了对面的牛家。此时牛家已经摆好了一张大桌。
    劳累了一上午,大家肚子都饥肠辘辘,刚洗净双手,便迫不及待地抓起馒头,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二林也不再顾及形象,狼吞虎咽地吃着馒头。
    接着宋芫又回去端了肉菜过来,他事先说好:“你们大家就别跟我客气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听到这话,冬生的父母原本想要客气几句,却也只好将话语咽回,可仍是拘谨的不敢动筷子
    宋芫见状,就直接夹起红烧肉放他们碗里:“叔婶你们快吃。”
    冬生爹娘这才颤颤巍巍伸出筷子。
    夹起红烧肉,就发现一整块肉都裹满了浓郁的酱汁,送入嘴里,瞬间被惊艳住了。
    红烧肉的皮层微微焦脆,内里肉质却嫩滑无比。
    香,是真香。
    他们活了大半辈子,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红烧肉。
    冬生一家子小口小口地吃着红烧肉和油焖鸡,每一口都吃得无比珍惜。
    吃过饭后,大家稍作休息,便又精神抖擞地回到了田间,继续割麦。
    二林正准备跟着一块去,叫宋芫喊住:“二林二丫,你们先歇歇,晌午的阳光太烈,仔细中暑。”
    他又道:“二林,你帮我烧火。”
    “二丫,你去把丫丫抱回来,下午就负责照顾她,别去田里了。”
    刚刚还一脸怏怏的二丫,听到这话,立刻变得兴高采烈:“我这就去抱丫丫回来。”
    说着,她欢快地跑开了。
    宋芫没急着下田,而是将早上泡好的绿豆放进锅里慢慢熬煮,很快,绿豆煮得软烂,汤汁也变得浓稠,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绿豆汤煮好后,宋芫加入了几块饴糖,再撒上一把桂花,给增添了几分香甜。
    趁二林没注意,宋芫悄悄舀起一碗绿豆汤,放进厨房的冰箱里。
    半个时辰后,绿豆汤冻得冰凉,拿出来,轻轻舀起一勺,放入口中,清凉的汤汁慢慢融化在舌尖,顿时有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让人精神一振。
    下午最热的时候,宋芫端着一锅绿豆汤来到田里。
    他高声喊道:“阿牛,冬生,你们都歇歇,过来喝碗绿豆汤!”
    听到宋芫的声音,冬生爹娘也停下手中的活,过来喝了碗绿豆汤。
    绿豆汤已经凉透了,喝起来甜滋滋的,两碗绿豆汤下肚,冬生爹娘顿觉凉爽了许多,干活也更有劲了。
    宋芫家只有两亩地的麦子,四五个人一起忙活,不到一天就收完了。
    阿牛捆完手上的麦子,立即回去拉了一辆板车过来。
    宋芫抱起地上一捆麦子,就往板车上放。
    等板车装得满满的,阿牛拿起绳子,把麦子紧紧地绑好。
    “可以了。”阿牛说着,就要去推车子。
    “我来就行。”宋芫推着装满麦子的板车,朝着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