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牛角包
作者:可可红茶   美食博主在古代发家致富最新章节     
    牛叔接过图纸,只瞧了一眼就说,能做,不过最用土坯来盘,土坯耐烧,也能用得久一些。
    “没问题。”宋芫说完,又搓搓手,不好意思道,“叔,这土坯怎么弄呢?”
    “我教你怎么做吧。”牛叔放下手上的木刨,起身说:“做土坯得用黄土,粘性高。”
    “那就麻烦叔了。”宋芫笑道。
    牛叔连连摆手:“不麻烦不麻烦。”
    又说:“你订制的床已经做好了一张,再刷上几遍桐油就差不多了,你瞧瞧还需要改动的地方吗?”
    宋芫这才注意到,靠着墙边的双层架子床,他走过去仔细端详。
    这床约有一米五高,上下两层,宽度可以容纳他一个成年人躺着滚一圈。
    宋芫忍不住伸手敲了敲床板,床面平整宽阔,选用的木材坚硬结实,就算在床上蹦哒几下也不会塌。
    抬头一看,四根床柱上竟还有木雕,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光滑细腻,毫无毛刺。
    宋芫表示很满意,夸道:“不用改了,就是我想要的样子,牛叔这手艺都可以出去开铺子了。”
    牛叔忙道:“哪有你说的这么好。”
    “叔做好了跟我说一声,我、”宋芫刚说一半,发现他一个人也搬不动这么重的床,旋即改口,“我多叫几个人过来搬。”
    牛叔笑呵呵说好。
    随后,他带着宋芫去山脚下,挖了两担黄土回来,倒在地上,挑出里面的石头和杂草。
    牛叔进屋拿了一把剪刀和一把稻草,将稻草剪碎后混入黄土中,加上水开始和泥。
    宋芫也卷起袖子,跟着和起了稀泥。
    等泥巴和得差不多了,准备灌土坯时才发现,没有合适的木模。平时用来灌土坯的木模都比较大,而做面包窑用不上那么大的土坯。
    牛叔便抄起工具与木料,重新打造了一个小巧的木模。
    两人合作下,很快就灌了一排土坯,放在太阳底下晾晒个几天就能用了。
    得空时,宋芫便会带上二林和二丫去花生地浇水、除草。
    丫丫则暂时托付给牛婶照看。
    虽然宋芫宠着几个小的,但也不愿意将他们养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该做的农活还是要做的。
    即便日后二林科举中榜,跨越阶层,也要记住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不能忘了本心。
    可千万别像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最后成为了一个贪官。
    若是真变成那样,宋芫可就要大义灭亲了。
    杂草才刚刚长出来,不算多,一个上午时间就全部拔完。
    回去路上,遇见的村民都十分热情地与他打招呼。
    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嫌弃厌恶,到听闻他打虎后的畏惧,再到官差送匾额后的热情。
    宋芫对此也坦然接受。
    别人对他冷脸时,他自然不会理睬。
    若他人笑脸相迎,宋芫也不会计较过去的不快。
    旁边地里,张大山正挥舞着锄头,锄地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子狠劲,仿佛要把心中的不满和嫉妒都埋进土里。
    他的目光追随宋芫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暗自咬牙,手中的锄头挥得更加有力。
    就在这时,几个陌生人从村口走进,他们的目光在张大山身上一扫而过。
    其中一人大声问道:“喂,兄弟,打听一下,你们村是不是有个打虎英雄?”
    张大山打量着这几个人,他们的脸上带着一股凶狠之气,显然不是善类。
    他心中一紧,但表面上还是点头应道:“是的。”
    “那他住哪儿?”那人又问。
    张大山心跳加速,心中既忐忑又兴奋,他迅速指向村尾:“他就住在那边。”
    那几人顺着张大山指的方向看了一眼,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说:“我们先去看看。”便转身离去。
    张大山独自留在原地,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心中暗自思忖:宋大树,这是你自己惹来的麻烦,可别怪我。
    最近几日天气晴朗,土坯很快晾干,能够开始搭建面包窑了。
    他家院子还是小了点,左边种花,右边种菜,厨房外还围了羊圈,导致没地方搭建面包窑。
    宋芫在院子转了转,略一思索,决定就将面包窑搭在门口的角落。
    他叫上二林、二丫,把土坯搬进院子里。
    这时,牛叔提着桶搅拌好的黄泥浆过来,泥浆里面加了石灰和稻壳,充当粘合剂用。
    先建一个约一米高的台面。
    然后在台面上,用土坯堆砌出一个圆形的火炉坑,顶部留出两个排烟口。
    二林看了会,见帮不上忙,就回屋里看书,并监督二丫写大字。
    接着用干黄土把火炉坑四周夯实,中间放上稻草加黄泥浆保温,再用小块土坯外层再盖一层,于是简单的土炉就完成了。
    还剩下半桶黄泥浆,在土炉外砌上厚厚一层,既能防潮防湿,又达到保温的作用。
    面包窑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用铁架隔开。
    下面烧炭火,上面宽敞的部分用来烧烤。
    折腾了一下午,总算全部完成,宋芫拍拍手上的泥巴,退后几步一看。
    才发现面包窑比他预想中要大一倍,原本只想建造烤箱大小的炉子,最终却变成了大号土窑。
    面包窑建成后,还得先用火烤一烤,等里面彻底干透了才能使用。
    最后还差个“门”没做,牛叔比量比量了下炉口的宽度和高度,说:“这简单,明天给你做好了。”
    “得嘞!”宋芫笑道,“谢谢叔,天色不早了,留下来吃顿饭吧。”
    “不了不了。”牛叔生怕宋芫留他下来吃饭,赶紧提上木桶回去了。
    由于心里惦记着烤面包,翌日天刚刚亮,宋芫就醒过来了。
    早饭煮了锅鸡蛋面,填饱肚子,随即取出小麦面。
    做面包要用到高筋面粉,而他从县城买回来小麦面属于中筋面粉,适合用来做饺子、馒头和面条。
    想要做出高筋面粉,就得先洗面。
    小麦面里加温水揉成面团,然后放入装有水的盆里慢慢揉搓,洗去一些淀粉,面粉里的蛋白质含量也就变高,成了他需要的高筋面粉。
    宋芫很少做西点,只会简单几样饼干、面包,尤其最擅长做牛角面包。
    做牛角面包需要的材料,除了酵母、面粉,还要用到黄油跟牛奶。
    宋芫特意支开二林,偷偷往面团里加入黄油和奶粉,再揉吧揉吧几下,放到一旁等发酵。
    正巧这时,牛叔拿了块木板过来,放炉口一放,不长不短刚刚好。
    牛叔瞅着台面上一团团光滑的面团,没忍住问道:“小宋,你揉这么多面,是要做啥吃的?”
    “烤面包。”宋芫说,“很快就能吃上了,叔回去让婶子别煮太多饭,中午尝尝我做的面包。”
    牛叔没听说过面包,只以为是包子那样的,便应下了。
    太阳快爬上树梢时,面团就发酵好了。
    面包窑里先烧上火,洗干净手回来再揉搓几下面团,把里面的气排掉。
    然后取下一小块剂子,揉成椎子型长条,用擀面杖擀薄了,再自上而下卷起,卷成牛角形状,在表面刷一层蛋黄,撒上白芝麻,就可以放进面包窑里烤了。
    宋芫拿起长筷,夹起牛角包放进炉子里的铁丝架上烘烤,心中不禁感慨,幸而炉子做得够大,否则还得烤两次。
    这是宋芫第一次使用这种原始面包窑烤面包,生怕烤焦,估摸时间差不多后,夹出来一看,竟然烤得相当不错。
    面包外皮金黄酥脆,热腾腾的黄油香味扑鼻而来。
    宋芫顾不得烫,撕下一块牛角包尝了一口,黄油的香气在口中弥漫,伴着淡淡的甜味和一丝丝咸味,果真好吃。
    他先拿了几个送给牛家。
    牛叔牛婶自然不必说,瞬间就被牛角包的美味所征服。
    “小宋,这包子咋这么香啊!”牛婶一脸不可思议问道。
    宋芫也没有纠正她,而是说:“婶子要是想学,我下次教你。”
    话都说出口了,得想办法买头奶牛才行,不知道县城有没有卖的。
    牛角包的香气在空气中飘散,二丫急得抓耳挠腮,可十个新字还没默写出来,二丫只能闻着香味咽口水。
    宋芫从牛家回来,把牛角包全部拿进屋里,中午也干脆不做饭了,直接吃牛角包。
    等终于能默写出十个大字,二丫飞快丢下毛笔,拿起一块牛角包咬上一口。
    牛角包放凉了会,温度刚刚好,外酥内软,浓郁的黄油和香甜的面粉在口中交融,呜,这也太好吃了吧。
    就跟小饼干一样好吃。
    宋芫一连吃下五块牛角包,也没觉得腻,再一看装牛角包的篮子,居然都被他们吃光了。
    他原本还打算送一些给大柱叔家的。
    没办法,宋芫只好又重新烤了一炉,分出三份。他先给大柱叔家送去一份,然后请大柱叔送他去镇上。
    到了镇上,宋芫直奔何方的铺子。
    何方看宋芫过来,刚露出笑脸,就听他匆匆开口:“何哥,我想请你帮个忙。”
    “你说。”何方立即道。
    宋芫把手上提着的竹篮递给他:“麻烦何哥帮我把这些吃的,送给舒长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