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名士来投
作者:呆呆两脚兽   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最新章节     
    当世人都想要知道究竟是一战乱凉州的张白骑厉害,还是百骑破万军的董仲颖厉害,等待着这两者决定胜负的时候,两者的胜负就以一种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办法结束了。
    董卓董仲颖,这个被解职回家的前朝廷中郎将不知道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手段,竟然成功招抚了那群黄巾。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傕很是烦恼,因为他组织义勇军去抵抗黄巾,是为了在梁鹄甚至是朝廷的眼中表现自己,毕竟家中的女巫都做出了这一次必胜的结论,结果脸没有露,反而露出了屁股。黄巾的被招抚让他更为的被动了,他烦恼的是如何进行补救。
    对于这样的情况,郭汜很是烦恼,本来他想要来上一次双赢的,从梁鹄和黄巾那边各赢得一次好处,结果洮水边的惨败让他变成了输家,损失了不少。
    对于这样的情况,梁鹄更是烦恼,流窜入雍凉的黄巾被平了,三辅之地的危机被解除了,对于现在内忧外患的朝廷来说,可以说立下了很大的功勋。只是这一切并不是梁鹄做的,他在这件事情上唯一做的就是变成一个沙包,被张白骑一阵暴打。
    更令他烦恼的是,他还必须要考虑到黄巾被招抚后陇西力量的对比,制约和削减董家的力量,这非常考验他的能力和策略,而这一切他还没有任何的思路。
    而其中烦恼最大的人是李儒,因为他发现自己养不活这些人。
    本来按照他的想法,最为正确的做法就是区别对待黄巾,择其壮者入军,选其老弱以养之。
    就是将其中的青壮打散补充董家的私兵,至于那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老弱,每天拨出一小部分的粮食,每天用清粥吊着他们的命,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寻找出路,更为准确的说让那些老弱自生自灭。
    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董家的私兵可以扩大到五千人的规模,而且李儒觉得董家的财富完全可以支撑的起这样的消耗。
    但是他却不能这么做,因为董仲颖已经决定将这些黄巾老弱完全收下来了,除掉一些不愿意投靠董仲颖的,决定自己前往汉中的黄巾外,这些黄巾还剩下二万多人,这可是二万多张嘴。
    即使李儒使出浑身的解数,他也觉得董家养不活这么多的人,看着董家的财富越来越少,李儒的烦恼也越来越大。
    甚至他还想要劝说董仲颖放弃那些老弱,在他的眼中这些老弱完完全全都是负资产。不过董仲颖的一句话语打消了他这个念头:“在你的眼中或许那些人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在我的眼中他们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尽管杀伐果断,绝不圣母可能是每一个穿越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生在红旗下的董仲颖却做不出嘴皮子一碰让一万多人去死这样的事情,至少在没有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他完全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好心有好报,董仲颖这样的做法不仅赢得了张白骑和那些投靠过来的黄巾的好感,更是引得一人来投。
    李儒完全没有想到,董仲颖的名声会这么大,让远在天水的杨阜都知道了他的名声。
    对于天水的望族,李儒也多有写信联系,只不过对于陇西的董仲颖来说,那些天水的望族更喜欢和扶风的马家相交,对于李儒的信件,他们也只保持着不咸不淡礼节上的回应。
    所以,当与同郡的尹奉、赵昂名声在外的杨阜来信想要拜会董仲颖的时候,他才会这么吃惊。
    当杨阜到达陇西的时候,李儒第一时间就将杨阜引荐给了董仲颖。
    “恩师,这位是杨阜,杨义山,天水杨家之人。”李儒介绍说。
    杨阜打量着坐在主座上的董仲颖,“我曾经和许子将学习观人之术。”他说道。
    “你觉得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董仲颖问道。
    他对于观人之术很是好奇,相由心生,他不知道杨阜从他身上看到的是董卓遗留给他的外貌,还是他董肥肥那有趣的灵魂,甚至观人之术可能只是一个骗局。
    杨阜注视了董仲颖很久,他还是依然一言不发。
    过了许久,他才开口道:“董中郎您目光无神,精力涣散,坐不成型,无虎踞之态,似材庸器小之辈。”
    杨阜的话语刚落,李儒的脸色就变了。
    杨阜可以说对于董仲颖的评价非常低,甚至这样的话语有些羞辱人的意味在了,即使相面的结果再不好,杨阜不应该说的委婉一些吗?
    李儒刚想说一些什么话语来圆场的时候,董仲颖笑了起来,“哈哈哈!”
    这让杨阜有些惊讶,他想过董卓很多的反应,有不悦的,有怒斥的,有驱离的,有询问的,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想到董仲颖会是这样的一个反应。
    作为一个经历过祖安文化熏陶的菜鸡,这样的话语并不算什么,充其量就说“董仲颖你才华一般”,况且他知道,自己属于真的菜。
    可以这么说,即使是大部分人都看不上的董旻,认为他是一个依靠着血缘和马屁才得以成为董仲颖副手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人,董肥肥知道,自己比起他来甚至还有所不如。
    所以当杨阜说他中人之姿的时候,他甚至还想要说上一句,“您谬赞了!”
    “董中郎您为何发笑?”在疑惑之下杨阜问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我没有想到我会是这样的一个评价,所以发笑。”董仲颖回答道。
    “可是对我相面之术有所不满。”杨阜又继续问道。
    “不是,我听闻‘听其闻,观其行’一个人的评价看的是所作所为而非长的怎么样?我又听闻‘知人知面不知心’,我想义山你这样的名士也肯定会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董仲颖回答说。
    听到董仲颖的评价,杨阜站起身,郑重行了一礼道:“董公的见识世所罕见,我听闻董公为喂嗣那些黄巾而发愁,我有一策可解董公的烦恼。”
    只是杨阜不知道的是,在四百年后,有一个叫做杜如晦的人做出了和董仲颖同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