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沙丘
公子赵章本来颇为赵雍喜爱。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伐中山时,赵章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他为人“素侈”,心中不服其弟为王。[][]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雍以东安阳(今河北阳原东南)封赵章为代安阳君,派田不礼为相[]。李兑闻讯后,找到肥义,认为赵章身体强壮,意气骄横,党羽众多,对权力的欲望强烈,再与为人残忍好杀而又骄横的田不礼合谋,将有阴谋乱事发生。
如果乱事发生,则肥义作为重臣将首当其冲。因此他建议肥义将国事交给公子赵成,自己称病不出。肥义认为自己受主父重托,定当尽忠辅佐赵何,于是未采取李兑的建议。随后李兑多次联系赵成,以防备田不礼叛乱。而肥义也担忧变乱将起,于是嘱咐将军信期(又名高信)说:“从今以后,如果有召见大王的,一定要先见我的面,我将先用自身抵挡他,没有变故大王才能进来。”[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雍朝见群臣,让赵何听朝,而自己在旁边观察窥探群臣和宗室贵族的礼仪。他看见赵章萎靡不振,反在北面称臣,受弟弟的指使,内心怜悯,打算把代郡分给赵章,让他也称王。但这个计划还未决定就中止了。同年,赵雍与赵何同游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分居两宫。[
]此时,赵章、田不礼图谋作乱。赵章借用赵雍的令符,请赵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到事请不对,于是按照之前的计划,自己先入宫,不幸被赵章等杀死。信期见肥义未归,便率军攻击赵章、田不礼及其党徒。李兑与赵成很快也从邯郸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在他们的进攻下,赵章、田不礼战败,赵章败退到主父宫,赵雍开门接纳他。
李兑、赵成等围主父宫,诛杀赵章及其党羽。赵成、李兑商议道:“因为赵章的缘故包围了主父,如果解除了包围,我们就要被主父灭族了。”于是就继续围困主父宫,并向宫人下令“后出来的灭族”,宫中的人全都出来,只留下赵雍一人。
赵雍被围内宫,欲出不得,存粮很快耗尽,被迫掏鸟窝找幼雀来充饥。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之后,赵雍被活活饿死在主父宫中[]。赵成在确定赵雍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发布讣告向诸侯报丧。[]赵雍死后,被安葬于代郡某地(该地汉朝时被命名为灵丘)。[
]为政举措政治
拒绝称王
赵雍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五国相王”后改变名不符实的王号,令国人称自己为君。“[]当时赵国徒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四面受敌。缓称王,既可以避免树大招风带来的麻烦,又可以积蓄实力。大朝信宫胡服骑射后,赵雍在信都的信宫(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
《史记·赵世家》记载:“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今河北邢台)”,又说“(赵雍)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任用贤才
赵雍在位时,任用诸多贤才,如肥义、乐毅、赵豹、赵成、赵庄、楼缓、赵固、仇液(仇赫)、周袑、牛翦、赵造、赵文、赵俊、赵爵、王贲等[][],这些人都为赵国的强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军事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常遭受游牧部落骑兵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2年),赵雍决定“以胡制胡”,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下令全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他将贵族私藏的、不在国家户籍的奴隶迁往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和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的骑邑,为在那里训练的骑兵服务。
赵雍对国内尚不听从国家号召胡服的,采取强制措施。[][]]“胡服骑射”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是继步卒勃兴取代车兵甲士的传统地位后,春秋战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事件。由于轻装骑兵速度迅捷、运动灵活、攻击性强,特别适宜于在内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区作战。延至后世,骑兵更成为封建国家的重要兵种之一。
通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此后国势大盛,成为战国后期可与秦抗衡的强国。因此,有观点认为赵雍是中国骑兵的始祖。[]胡服骑射既是军事改革,也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其影响所及,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通过这一改革,封建制度在赵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开疆拓土
赵国经过赵雍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雍再次进攻中山,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
]同年,赵雍趁秦国内战正酣,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迫使游牧于此的林胡王献马,并招募大量的林胡勇士,收编其军。[]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雍巡视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在西河收编了楼烦王的部队,使其归附赵国。[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雍彻底灭亡中山国,将中山王迁往肤施(今陕西榆林)。[]在占领中山国后,赵雍便整理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不久,赵国境内的道路就通畅无阻了,各地的交流方便多了,促进了境内各民族间的交流。
修建长城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除代郡之外,建立了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迫使林胡和楼烦大幅度地向北迁移。[
]赵雍派人修建了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
][]外交
赵雍在位后期,赵国朝臣中有两种不同的外交路线,大臣富丁主张联合齐、魏攻秦,使得齐秦疲敝,这样可使赵为天下重国。赵雍对此反对,认为这将使赵和齐、秦都疲弱,结果采用了大臣楼缓联合秦、楚的主张,于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使楼缓入秦为相,仇赫入宋为相,联合秦、宋两国一并抗齐[]。但在齐、魏、韩三国合纵攻秦时,“阳与秦合,而阴持两端”,并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与宋国共同起兵,会合齐、魏、韩三国向河东进攻,攻至盐氏(今山西运城),迫使秦归地于韩、魏[]。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国又派仇赫到秦,请秦昭襄王免除楼缓相职,改以魏冉为秦相。[]赵雍联秦抗齐的策略,成功达到让各国因彼此相争而无力干涉赵并吞中山、攻略胡地的目的。齐、秦对峙,各国卷入争霸战争,也有利于赵雍的军事改革。[
]历史评价韩非:“淖齿之用齐也,擢闵王之筋;李兑之用赵也,饿杀主父。此二君者,皆不能用其椎锻榜檠,故身死为戮,而为天下笑。……武灵王使惠文王莅政,李兑为相,武灵王不以身躬亲杀生之柄,故劫于李兑。”[
]司马迁: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主父生缚,饿死探爵。[
]司马贞:“胡服虽强,建立非所。”[
]屈大均:梦里琴声得孟姚,英雄此韧恨难消。美人一入吴娃馆,公子频从主父朝。西上黄华河活活,北穷大漠草萧萧。云中有路堪南袭,长使秦人气不骄。[]四战功高屡致兵,河西攘地出长城。招来骑射三胡丧,驰入咸关六园惊。上帝若能怜简子,美人何得与娃嬴。英雄自作沙丘祸,霸业伤心竞不成。[
]朝鲜正祖李祘曾与李光宪讨论道:“武灵王之变服骑射,以报中山之怨,尽亦非庸主所及。然弃中国之法,从夷狄之习,遂使先王之制变,而为伊川之被发,一时之功,能敌后人之议欤。公子成所执固正,而卒乃听命,此亦可谓权时以济事者欤。世称三代以上,皆用车战,至武灵王始习骑射,然则武灵王之前,中国无骑射之法欤。”
而李光宪回答:“武灵之废衣裳而刱胡服,废车战而刱骑射,在其时则固可谓能知合变,而其为万世无穷之弊则罪不可恕矣。公子成之持论不根,均之为失,何足道哉。三代之制,皆用车战,则武灵之前,未闻有骑射之制矣。”[
]吴存礼:“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抔。本藉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祖龙霸业车中恨,主父雄心宫里愁。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王悃:“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梁启超称赞道:“自黄帝以后,数中国第一雄主,其武灵王哉!其武灵王哉!……吾以为靡赵武灵王,则五胡之祸,竞见于战国之际,未可知也。故武灵王实我族之大功臣也!举朝实行胡服,得地改为骑邑,其所以振厉尚武精神者至矣!卒能大张军国主义,收不世之功,若于中国求斯巴达,则其时之赵当之矣。乃至微服冒险,入秦庭,倏忽而来,倏忽而逝。鸣呼!武灵王其犹龙乎!”[
]内藤湖南:“若论最成功者,当是在秦之前就具有统一天下资格的赵武灵王。在他国国王皆为昏君之际,唯独他堪称贤明,以胡服骑射破胡。……然而不幸的是,他死于家庭内部事件。如果没有这一事件,战国形势也许会为之一变。”[
]翦伯赞:“骑射胡服扞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张舜徽称赞赵武灵王是“有远见、有作为的大政治家”。
赵惠文王赵何(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266年),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66年在位),赵武灵王次子。赵何的母亲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看到长子赵章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想让赵章在赵国的代地称王。却因此引发内乱,在内乱中赵章被杀死,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宫三个多月,最终赵武灵王被饿死。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继位,史称赵孝成王。人物生平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赵何,赵何继位,史称“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赵惠文王继位之初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原太子赵章和辅相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杀死了肥义。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了沙丘宫,杀死叛乱的安阳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公子成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并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的供应。
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赵惠文王七年(公元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公元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大的秦国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
赵惠文王十年(公元前289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
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秦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昔阳(晋州市西),而赵国也随之跃居山东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几。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六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
为政举措
为君之道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任用乐毅和平原君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攻取齐国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取魏国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
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军越韩的上党向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大举进攻。赵奢率赵军先是慢行军使秦军麻痹,后急行军赶至阏与据高临下,歼灭秦军八万。此后,廉颇又于几大败秦军,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
善纳忠言
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这是成为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条件之一。历史上的贤君圣主大都是以此闻名。赵惠文王在为秦王要以城换璧而左右为难之际,能听取宦者令缪贤的推荐,召见蔺相如,并接受蔺相如的建议,“宁许以负秦曲”,争取了主动。在渑池会前,赵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参加。廉颇蔺相如进谏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意见,不顾个人安危,去赴渑池会。
廉颇又提出为了断绝秦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要挟的念头,如果赵惠文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赵惠文王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赵惠文王能虚心听取臣下的谏说,以国事为重,确实难能可贵。
历史评价一提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赞赏有加,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史书上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不多,却足以表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时期一位贤明君主。赵惠文王对臣属赏罚严明,有理有节。
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有战功,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文王又封他为上卿。而宦者令缪贤有罪,想叛赵投燕,这本是杀头之罪,当缪贤知错悔改而“肉袒负斧质请罪”时,赵惠文王就赦免了他。如此赏罚严明,确实表现了一代明君风范。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长期抗衡,不仅因为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勇将和贤相,更是因为有赵惠文王这样的明君。正是他继承了赵武灵王的基业,广召天下有才之士,从谏如流,赏罚严明,才使得本来弱小的赵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与强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可以说赵惠文王堪称一代明君。
赵孝成王(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245年),嬴姓,赵氏,名丹,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代君主。赵武灵王之孙,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决战,赵孝成王错误选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导致赵军四十多万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