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现在就算给了他,等舰队走后这里就不再有信号,他拿在手上根本没用。等将来卫星组网了,基地自会推出一些外贸版手机给他们使用。
若昂叹了口气,点点头只能表示遗憾。
“若昂先生,我们的舰队马上就要去往西面的古邦县,惩罚那些犯下战争罪的荷兰人。一如刚才我所提道的第二件事,请你帮忙召集当地的汉人,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想要回归故国,将受到舰队的庇护和迁徙,我很希望您能全力促成此事。”
若昂稍一思量就点头同意。
他们的政策原本就与西班牙不同,并不着重依赖汉人。最起码在帝汶岛这里,有了将近百年沉淀,当地土着基本都已皈依基督教,也不缺从事底层服务的人手。
再者说,城中所有汉人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对方又说是自愿迁徙,倒不如做了这个顺水人情,这样还能跟随瀛洲人的大铁船去打帝汶岛西边的荷兰人,打赢了占上一块以前丢掉的地盘不过分吧?
若是能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让贸易船队送给公司高层,他们若是知道自己找到了强力外援,说不定还能获得贵族老爷们的嘉奖,等有了爵位买个帝汶岛总督当当不过分吧?
怎么看都不亏啊!当下就把想要协助瀛洲军作战的请求说给林宏哲听。
这件事林宏哲也无法做主,他向上请示了李云龙,李云龙又通过侦察机连线基地。
经过几人磋商后,一致决定同意若昂的请求,但是他们的那些烂帆板就不要一同行动了,因为它们跟不上舰队的速度。
朱逢春认为可以让若昂带领他的士兵上船跟着一起行动,既能传递友谊信号,还可以现场展示武力震慑他们,等打完古邦是走是留都随他们去,若是想自己返航,可以派一艘帆船在后面慢慢跟着,反正我们目前第一任务已经完成,剩下就是的人口迁徙,还可以给留在帝力城的汉人一个考虑期,若是想通了,等舰队返航仍能带他们走。
得到肯定回复,而且是可以登舰现场观摩,这可把若昂高兴坏了,连忙让卫兵佩德罗召集其他士兵,为了凑齐人数甚至连没有接受过训练的普通人都带上,这才凑到了130人。
他们或许叫仆从军更合适,因为里面有17个黑人及50个会用枪的平民,只有63个是穿军装的士兵。
而他们要攻打的古邦,也仅有200个荷兰士兵驻守。
天朝上国要接汉民回家的消息很快随着看热闹的人群在城中疯传。
甚至汉人的使者说,在他们的国家,所有16岁以下的孩子不分男女都会进行义务教育。即使是成年人,只要你想学习,也可以上夜校。国家会给安排工作,而且每天只需要工作8小时,想种田的也会给他分地,种地还不用交税!
帝力的平民听说后都疯狂了!
不仅是汉人,就连一些有能力想往过好日子的普通葡萄牙民众也想着跟这些瀛洲人走。
其实如今在欧洲,“汉学”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再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明热”,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人对大明都极为追捧。
全世界也只有大明的平民,能通过学习和考试去做官,从而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翻译后的大明典籍、工艺品、摆设、家具、纺织品、挂毯、绘画等随着贸易蜂拥而至,对欧洲的文化生活、园林风格、建筑艺术、绘画、工艺美术、审美情趣都起到了历史性的影响,还形成了欧洲建筑艺术史上的洛可可风格。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激发了欧洲新思想,如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的影响。
大明内部确实问题重重,可这些洋人眼下接触不到真正的内部消息,真要算起来,他们国家内部的矛盾可比大明严重多了。
所以清朝建立后,随着南明小朝廷彻底灭亡,康麻子开始以中国统治者身份直面他们时,欧洲人都还以为是愚人节呢!
怎么这么强大的明帝国说亡就亡了呢?还是灭亡在野蛮的鞑靼人手中!
不过此时欧洲人眼中的神秘东方,所有的光环都还亮着呢。如今帝力的葡萄牙人发现,“大明人”不仅有着丰富的商品、完美的艺术,就连战舰炮管子里都是满满武德。
比之逐渐没落、困守小岛的葡萄牙王国简直强大到突破天际!
作为有能力的底层人,他们也想搭个顺风船出海,毕竟跟谁卖命不是卖?
尽管此时的欧洲人已经有了国家概念,但这一观念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同。
当时的欧洲由众多王国、公国等小国和区域构成,它们之间的边界和权力关系模糊且不断变化。
普通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度通常不如对地方、宗教或封建领主的忠诚强烈。
他们的日常生活也主要受到当地统治者和教会的影响,而非遥远的国王或中央政府。
对大多数人而言,个人生计、安全和福祉比抽象的国家概念更重要。
因此,面对如大明舰队这样能提供更好生活条件和强大保护力量的国家势力,底层人民只会将其视为一种务实的选择,而非对原有国家概念的背离。
朱逢春指示,只要若昂不反对,想来的都照单全收,反正家里有警犬,不怕他们混乱入间谍,来再多都养得起。
结果就是沈泉他们不分老幼,一共收到了454人,其中324人是汉民,其他全部都是身体健康的当地年轻人。
这还是若昂低声下气求收手的结果,不然仅帝力这一站就能把船装满!
听到消息朱逢春都为之咂舌,想想可能是低估了己方给出的条件,在这个时代有竟然这么大威力。
毕竟自古以来也没哪个国家能跟他们相比,可以用二氧化碳生产食物,即使不收农业税,也不会让士兵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