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重生女来了
作者:紫柠   军婚有空间,我扒光原女主光环最新章节     
    春耕结束后,天也热起来了。
    地里的活也没那么多了,只是苗长出来后,地里的草也长出来了。
    他们现在上工的任务就是锄地拔草。那真是锄了一遍又一遍,草可比禾苗长得快。
    天气一热,宁心怡就不大想去上工,再加上雨水变多,山里的蘑菇也都出来了,她惦记着呢。
    这天一早就阴沉沉的,宁心怡道:“看样子要下雨,小铭哥,你要不就住宿舍吧?”
    唐铭抬头看了看天,“那可不行,明天休息。”
    宁心怡嘟了嘟嘴,“随便你,到时候别扛着车子回村儿就行。”
    上次雨下得比较大,这人竟然冒雨往家跑。大路上还好,沙土地没有那么泥泞,但临近村子的那条路就不行了,泥泞得很。
    自行车是骑不动的,推也推不动,只好扛着往回走。
    唐铭笑了,“我带雨鞋,扛着也不怕。”
    “那行,明天正好跟我一起上山采蘑菇。”
    唐铭点头,“我走了!”
    最近他们小队的人都在地里拔草,今天也不例外。
    分到宁心怡的是玉米地,赵艳分到的地就在她边上,两人一边拔草,一边八卦。
    “知道吗?我听赵三奶奶说,他们家小儿子要去公社上班了。”赵艳说。
    宁心怡想了想,“就是那个叫嘎娃的?”
    “对,就是那个上门让我们买这买那的小子。”赵艳又小声道,“木匠婶子家的小子也去上班了。”
    “厉害啊,说上班就上班。”宁心怡啧啧,“不过,我总觉得那木匠婶子的小儿子,跟咱们村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赵艳道:“像城里人是吧?”
    “对!”
    赵艳来回看了看,又小声说:“我上次跟大树婶子一起上工,她儿子被赵新城和嘎娃打了,一个劲儿地跟我抱怨呢。
    还说,赵新城是木匠婶子年轻时捡来的孩子,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知道。”宁心怡愣了一下,连连摇头,“这些事儿咱们听听说好了,可别乱传。”
    赵艳点头,“放心,我也就跟你说说,毕竟咱们不是村里人。”
    融入什么的,也只是表面上的。
    两人说说笑笑,追上了在前面拔草的大年媳妇。
    她也是个爱八卦的,看她们说得起劲,便凑上来说:“你们知道不,咱们村儿又要来新知青了。”
    “啥,又来?”
    宁心怡心里咯噔一下,掐指一算,阮香云应该下乡了吧?
    赵艳呵呵,“咱们大队长估计又要骂人了。”
    大年媳妇道:“可不是?你说咱们村儿咋就那么倒霉呢?”
    宁心怡看了下赵艳,“这还真是。”
    要是再过几天的话,就轮到其他村子接收知青了,这情况跟赵艳他们来的时候差不多。
    宁心怡问:“大年婶子,知道要来几个知青吗?”
    “这谁知道?”大年媳妇摇头,“大队长一早就去公社了,中午下工就知道了。”
    可惜还不到下工时间,天上就开始飘起了小雨。
    雾蒙蒙的小雨洋洋洒洒,这个天气不适合拔草锄地,小雨一洒,锄出来的草就又活了。
    宁心怡小跑着回家,进门时看到村口那边有辆牛车正缓缓走来。
    “估计是新来的知青吧。”
    宁心怡怕来的是阮香云,赶紧进门,关上大门,嘱咐外婆,“今天下午咱就不出门了,新来的知青到了。”
    宁外婆眼皮一跳,“你说不会是姓阮的要来吧?”
    宁心怡叹了口气,一言难尽,“谁知道呢!”
    雨一直不大不小地下着,午饭过后宁心怡也没什么事儿,便进了西屋装睡,实则进入空间干活去了。
    种地收获是可以用意念,可那些鸡鸭鹅要处理的话还得动手处理。
    每天她都能捡一大筐蛋,鸡蛋最多,鸭蛋第二,鹅蛋最少。
    还有那些鱼,必须捞一些了,这也就是在空间里,要不然以这个密度,这些鱼非缺氧不可。
    鱼做成鱼干,腊鱼,腌起来也很好吃,再拿出几条来做烤鱼。
    鸡鸭也宰几只,有机会就拿出来吃。
    现在她的空间里种得满满当当的,都是吃的,她底气足得很。
    没有什么比吃吃喝喝更让人满足的了,特别是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
    牛车上,赵大队长穿着蓑衣,头戴斗笠,耷拉着一张脸,像谁欠了他多少钱似的。
    路上开始变泥泞了,好在有牛车可坐,要不然车上三人可就有罪受了。
    不过饶是如此,他们也不大好过,小雨一直下,又没带雨具,护住了包裹,护不住自己。
    阮香云期期艾艾地问:“赵大队长,我们快到了吗?”
    赵大队长哼道:“急啥?我的牛还没急呢,你们急啥?”
    阮香云披着一件旧衣裳挡雨,“这要是再不到,我们的被褥都淋湿了。”
    看赵大队长没说话,跟阮香云坐一块儿的男人说:“大队长还是再快一些吧,在雨里淋得时间长了,会生病的。这要是病了,我们可就没法下地干活了。”
    “哼!”赵大队长只哼了一下,依旧没说话。
    阮香云冲着那个长得挺黑的男人摇了下头,两人便不再说话了。
    不过坐牛车另一边的那个姑娘,长得很是明艳,她也顶着一件旧衣裳,并没说什么。
    这姑娘一路上看着四周风景,总是露出一副回忆加感慨的模样。
    “大队长,咱们村里人是不是大多数人都姓赵啊。”谢兰兰笑着问。
    她人长得好看,就是个头有点矮,笑起来却很有亲和力。
    赵大队长这才说道:“我们红旗一大队原来叫赵家囤儿,确实大多数人都姓赵。”
    “哦,那村里有没有木匠啊。我们住知青点那边肯定要买个柜子的,要是村里有木匠会做这些的话,就方便了。”谢兰兰又问。
    “有。等到了知青点儿,你们就去村里找木匠叔,他打的柜子又好又便宜。”赵大队长很乐意为自家村民谋福利。
    “那就好。”谢兰兰笑着说:“下过雨后,地里的苗长得就更加好了。”
    “可不是?”赵大队长道,“希望今年风调雨顺,秋后收成高高的,大家都不会饿肚子。”
    “会的,肯定会的。”谢兰兰笃定道。
    这态度让赵大队长很满意,进了知青点还对她多说了两句。
    “知青点里人不少,你要是一个人住的话也不是不行。可以自己出钱在知青点里盖一间房子。”
    赵大队长强调道,“出去盖房子的知青也有,可他们是一家人在这边住,你一个小姑娘不好单独出去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