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反思、觉悟
作者:林丰草长   金手指学院最新章节     
    不管何时见到张老师,都会为她的优雅知性赞叹。
    今天的张老师,身着淡雅的长裙,素色底点缀着几朵浅淡的小花,不仔细看,都会被人忽略。
    白满川过来时,她对着几份刚收回来的问卷,边看边给围着的学生讲解。
    见他过来,只微笑的点下头招呼。
    等到讲解完,再答了几个问题,看着学生散开,又继续工作后,才对他望过来。
    “张老师,辛苦了……,”见学生们离开,白满川走近问候,“随机问卷调查,还需要几天时间?”
    “完成明天和后天的问卷调查后,在周末,还有约好的四场小型座谈调查。”
    张曦月老师回答完,见他还在看着自己,就继续说:“下周开始,会整理总结数据,一周内,可以完成。”
    听完她的安排,白满川考虑最近的工作安排。
    感觉没有冲突后,点头示意了解,又开口问她:
    “张老师,观察这两天的问卷调查,您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有些事情很奇怪,以前他和张老师合作过多次,偶尔间,会不经意的发现。
    她在调查前期的一些判断,常常准确度很高。
    可当数据增加到一定量以后,她的判断,就变成了一句歌词,就是‘高天上流云、有阴也有晴’。
    当然,这对后续的数据分析、研究和总结,到没发现,会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曾经,白满川专门提出过这个问题,张老师和他也认真的探讨过。
    有趣的是,直到最后,她都不知道,白满川在拿她做例子。
    今天又遇到这个机会,白满川的问题,下意识就脱口而出。
    “……,其实,在前几天准备问卷的时候,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就有人开玩笑,”
    看得出,张老师回答时,带着些许笑意。
    “有人开玩笑说,这个调查是多余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家要什么?而是商店里有什么?”
    白满川知道她想表达的意思。
    “我的想法也差不多,”张老师弯着眼睛说,又安慰的挽回:
    “当然,对调研数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带给企业的参考价值,肯定是更直接的。”
    听到这个结果,白满川并不感到意外。
    他进一步询问:“具体到对商品的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电视机……,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这三种商品的选择,是绝对领先的。”张老师肯定的回答。
    点点头,白满川回忆起,这几年会大量引进电视机生产线。
    以致往后十多年,会多次爆发的电视机大战,忍不住摇头无语。
    看他沉默着一会点头、一会摇头,张老师也不多话,只静静的在一旁歇息。
    过了一会儿,白满川收回思绪,对张老师笑着问:
    “张老师,冒昧问一下,这三样商品,您家里都有吗?”
    “嗯,有的”张老师的回答很平和。
    “如果让你选择,下一件家用电器,会是什么?”
    “……,如果是家庭用,我应该会选电冰箱;如果我自己用,我想要电热水壶。”她的回答条理清晰。
    白满川一呆,没想到是这样的答案。
    他细细琢磨这个回答,隐约觉得有些事情。
    反复想了许久,却转不住头绪。
    这样,却让他更加觉得,有些问题,是自己没想周全的。
    这时,有两个学生跑过来,递过手中填满答案的问卷。
    五月夏初,逆光的身形是如此明亮,照的他不由眯起眼睛。
    问卷哗啦啦的在阳光中翻卷,如同鸟儿的翅膀,在不停的翻飞,有着一帧帧残影……。
    问卷上的字迹,好像羽翼上的花纹,快速从眼眸间闪过。
    突然,他露出笑容,刚才心中一瞬的思绪,他明白是什么了。
    “张老师,”等学生们离开,他开口说:“接下来的座谈调查,在需求意向调查的部分,我需要增加一类问题。”
    张老师专注的看过来,没有发问,认真的听他说。
    “按商品的使用性质,做个品类区分,
    比如家庭娱乐类、生活便捷类、学习提高、生活需求等……。
    按品类做出区分,来收集需求和决策的不同关系。”
    张老师想了一下,为了确认,她问道:
    “你是想调查,在对不同品类商品,做出购买选择时,不同家庭、个人,以及不同年龄段的选择编好……。”
    “对,就是这个意思。”白满川赞同的点头。
    又解释说:“我知道,现阶段大家对家电的渴望,不过,大多数家庭的积蓄是有限的。
    影响这些家庭积蓄,决定其投向的决策因素,我希望能有些客观的认识。”
    说着他站起身,想想又说:
    “四个问题:选择什么?愿意为选择付出多少代价?谁决定选择?选择的理由。
    这四个问题,就是这次调查的核心问题。”
    和张老师商议过后,他匆匆赶回办公室。
    马上与刘主任尅死电话沟通,才知道其他四个城市,已经有两家开始座谈调查。
    等讲清楚自己的想法,请刘主任马上联系各地的老师,请他们添加上相关的问题……。
    忙碌一番,再次确定明天会再打电话过去的联系。
    确保各地要做出调整,达到要求,还不会耽误进度。
    放下电话,白满川开始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失误?
    是不是自己有些得意忘形?
    随着思考的深入,白满川不禁有些汗颜,因为他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是……。
    这半年多做的事,实际就是抄答案。
    抄答案不算什么大问题,可抄答案抄的自己生出了优越感,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一个前世被社会教育过几十年,才稍明白些道理的普通人;
    现在能指挥着高校老师做事,潜意识里的得意,在这个项目里,已经表现了出来。
    严格来说,这次调研有没有都不重要。
    今后十年家电市场的走向,白满川都能讲个大概。
    这时期全民对家电的关注度,甚至远高于后来,人们对手机的关注度。
    道理很简单,这个时代结婚,如果女方要求你有彩电,大家都能理解。
    放到后来,如果女方说,因为你用国产手机,不愿意和你结婚,那她是外面有人了……。
    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针对紧俏商品做市场调研,好像有些画蛇添足。
    也许一些具体数据,对企业有参考价值,别的可能是可有可无。
    可是,即使自己有把握,给港城老王一个实用、有效的答案,也无法掩饰,自己不重视这项工作的事实。
    这种态度,自一开始就有,从和老王说起这件事,自己心中就有答案,所以后续的一切,都好像在走过场。
    今天张老师的说法,无意间提醒了他。
    如果一件事,大家都觉得,已经知道了答案,甲方还需要你去做。
    这是为什么?白满川恍然似有所觉。
    他反复琢磨,对老王的心思,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有个大致的规划。
    放下这件事,转头再剖析自己内心变化的问题。
    产生懈怠的原因找到了,就是傲慢。
    抄袭得到的成功,来的太快太容易。
    自然就会冒出无谓的优越感,就会傲慢,就会不以为然。
    等有坎坷来袭,就会举止失措、跌落尘埃。
    以前离开单位不到一年,就和人合伙成立公司,96年就月入过万,得意的觉得是理所应当。
    一年不到,各种原因来袭,顷刻间公司倒闭。
    虽然不乏从头再来的勇气,可是一直没明白,为什么会成功,更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
    多年以后才懂,当年的各种原因,都不过是导火索,它引爆的,实际是自身的狂妄和无知。
    现在才刚起步,就已经开始轻慢了,这样下去,还不如做个小贩,挣点钱回家躺平。
    君子不器,君子不器……;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用自己后世的见识冒充专家。
    要用超时代的见识,寻找和聚拢人才。
    用人才的能力,倍增放大,自己了解趋势带来的优势,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