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服装作坊
作者:林丰草长   金手指学院最新章节     
    “哦……,”白满川看他的神情,大概明白这位袁老板的意思,便再问一句:“袁老板,不知你做的是哪类服装?做了有多久了?”
    “他家几代都是车衫师傅啦,”阿涛在旁插话道,“他家里做的衣服都讲究真材实料,你说的那个市场,他是看不上的。”
    “没有了,哪有看不上,只是在那边卖,我做的衣服,材料好、人工足,价钱很难做低的啦。”袁老板苦恼的摊手。
    白满川霍然有个想法冒出来:“袁老板,我想问问,你运动服、踩脚裤能不能做?”
    哈,阿涛突然笑了一声,白满川看过去,他又忍着笑不说话,只是指向袁水旺。
    袁老板苦笑着开口:“我那里以前主要加工男装,前段时间,有机会平价接了批运动服衣料,现在不太好卖,所以,先看看能不能在这里找个档口卖卖看。”
    “嗯……,”白满川听完点头,也不说话,再细细的琢磨一下。
    袁老板看白满川停下来想事情,忽的像是意识到什么。他看看阿涛,又望望白满川。
    阿涛顿一下向白满川开口:“白老板……,你那边有什么路子,介绍一下,交个朋友,帮帮忙啦。”
    “白老板如果能帮忙,我会给你返佣的……。”袁水旺也接着说。
    “袁老板客气了,”白满川摆手谦虚。
    他指向面前的街道:“我第一次来这里,就有好几位老板推荐我同阿涛老板拿货,果然,这里的货,每次拿回去都很好卖。”
    说着他对阿涛拱拱手,也不管阿涛被他的举动弄的意外,忙不迭的也拱手回礼。
    接着说道:“今天,虽然和袁老板是初次见面,我感觉袁老板也是个诚实的生意人,”
    他停顿一下,认真的看看两位,“我确实有些办法,能帮到袁老板,并且,我只怕你的库存不够多,不够我卖……。”
    “……,”两人看白满川不再说下去,互望一眼,袁水旺心里是不太相信的,可转眼又想,不管怎样,先问问看喽,也许有可能呢……。
    他便直接开口问:“白老板,你想要我怎么做呢?”
    这个回应,既充分表明想法、又表明了态度,白满川心中暗自点赞:“袁老板,我和人合作,希望大家摆明车马,把事情做的明明白白。而且,我说到必做到。”
    “我要先看看袁老板的服装质量……,”
    “你放心,我能保证,我的服装不管是面料、版型还是做工,都是一级品。”袁老板忙保证。
    “你误会了……,”白满川摆手说,“不管什么等级的服装,都要有合适的办法才好卖。”
    看俩人神色有些奇怪,他稍微一想就明白他们可能误会了。
    “这就像你的服装不愿意去沙河卖一个道理。什么品质就是什么定价,什么档次就卖给相应档次的顾客。”
    俩人恍然点头,袁老板不由增添了几分信任:“那我去拿些服装过来。”说着就要起身。
    “别……,”白满川忙拉着他:“别急,不知道我去你的厂子看看,是不是方便呢。”
    说完就注意看着袁老板的神色,想看看他的反应。
    袁老板先有些意外,马上就高兴的说:“方便,方便,当然方便,就是……,”他有些不安道,“我那里只是间小小的作坊,只怕白老板嫌弃。”
    “哪里哪里,”白满川转头问,“阿涛,有没有兴趣一起走一趟。”
    阿涛正在好奇他有什么办法,更有对朋友生意的关心,即使他不问,自己也会一同去的,见此,也就顺势答应下来,三人马上便离开档口。
    袁老板的服装加工店,比白满川想的大多了。本以为不过是三、两间房子大小,没想到眼前的三间房,只是专门做裁剪的地方,旁边有间收衣房和两间库房。
    袁老板见白满川疑惑的样子,解释说:“中间的活,都是街坊乡亲拿回家中做的,做好以后拿过来,检查合格以后才能入库啦。”
    “呵呵,”袁老板介绍完,看着若有所思看过来,还对他比个赞的白满川,会心的笑笑。
    白满川相信,袁老板这个安排,肯定不是缺乏场地,而是因为,这个时候“七上八下”的争论还高悬于顶……。
    改开在现在看来,似乎理所应当,在当年用历经坎坷都不够形容。
    81年,第一报二版,《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调查报告,引发了一场惊涛骇浪般的争论。
    这篇文章讲的是,79年一位农民承包鱼塘挣了3100元,第二年他扩大了承包规模,活太多就花钱请人帮工,年底收入7250元,而当时一个农民一年务农毛收入最多不过1000元。
    同类引发争议的还有“傻子瓜子”、“太岁鸡”等事件。与此对应的数据。
    据统计,1979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两年后的1981年,统计数据就变为101万户,翻了10倍。
    这其中的“雇工问题”肯定是多有存在。
    经过长时间的多番讨论,暂时出了一个结果,“8个人以下就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这就是“七上八下”的由来。
    不要说现在,在当时也有不少,对此嘲笑不满的言论。
    但是,如果你有心查阅当年的报刊,能看到当时上层言辞温和的做了许多安抚情绪、调节争端、搁置矛盾、缓解对立的工作。
    再回首看时,有意无意已经不可考,“七上八下”提出,虽然没有使争论平息,可至少给处理来个当时能接受的说法。
    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从零到一的理论突破。
    由此而看,它缓和冲突,找到缺口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
    此后几年间,高层多次频繁的吹风,以小步缓进的方式,稳重而坚定的推动着改开的进程,其中艰辛不胜枚举。
    1987年发布的“5号文件”,最终去掉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时称“16字方针”:“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这十六个字,写了6、7年。
    “16字方针”为争议颇久的雇工问题盖棺定论,也为日后私营经济的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