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盗版书籍
作者:爱吃油豆腐炖肉的邹云   杨明实录:从穿越八十年代开始最新章节     
    杨明看看低着头的马未都:“马哥,除了这幅画儿,你手里还有别的玩意没?瓷器,铜器,哪怕有件漆器也成?”
    马未都苦笑道:“我这入门没多长时间,就是不懂,收了不少假东西。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王先生,一起吃过几次饭,也让王先生看过几件东西,都是小玩意儿,说出来丢份儿,我就不说了。”
    “这幅画是我第一次收大件物品,找过王先生,但不巧,王先生不在家,去密云了几天,又不认识朱先生,特么的那帮孙子逼的又紧,买下我这心里就不安,果不其然……”
    见马未都说的可怜,杨明寻思一会儿:“马哥,这么滴吧,你要急用钱,就把这画儿两千块钱转给我,我放家先不处理,等以后升值了再说,不急用钱就不说了。”
    “成,成,别两千了,就一千八,特么的要不是钱紧,我买它干嘛!”马未都喜出望外,立刻掏出画来,就要交给杨明。
    “别,别,马哥,我身上现在钱不够,等明天上午,你去我家咱再交割”杨明连连摆手说道。
    “先拿上,我还怕你改主意了呢,”马未都笑眯眯说道。
    杨明苦笑一声:“唉,哥呀,你这……以后这画儿要升值了,你可别后悔。”
    “后悔是以后的事儿了,关键是眼前困难要先解决了,你这是救了我的急,现在我感谢还来不及呢,哪儿顾得上后悔。”马未都打趣道。
    马未都付了十二块钱饭钱,两人出了小院。杨明嘟囔道:“这菜价可不低。”
    马未都看看身后院子:“就这规模私人菜馆,京城还是独一份,你看那几间房里,还有人在吃呢,特么的有钱咱也整个菜馆,保发财。”
    杨明到家发现老爸屋里还亮着灯,推门一看,杨建军坐在灯下正看书。见儿子进来,随口问:“怎么这么晚回来?”
    杨明没隐瞒,把马未都的事儿说了。
    杨建军虽不满意儿子买假画行为,但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他赶紧洗洗早点休息。
    第二天早上,杨明刚起床,马未都就提着个点心匣子笑眯眯来了。
    给杨建军问过好,杨明招呼他进屋里坐。
    一进屋,马未都眼睛就亮了,两面墙博物架上物件让他惊讶不已。内心暗自感叹:“还是小瞧了石头啊!”
    马未都这人有个优点,和蔼可亲,说话谦虚,眯眼微笑状常让人觉得他很实在。
    他这样神情骗别人可以,但杨明知道他是个非常不简单的人。要是心思简单的人,那他后来就不可能在文玩界成为顶流人物。
    意外的是,杨建军经过几次接触,非常认可马未都,曾经对杨明说:“这是个人物,其人看似平易近人,但内里另有乾坤,有些话里透露出不凡念头。”
    马未都看了正房后,让杨明带着他去东厢房也看了一遍。杨明屋里摆的物件不如正房品质高,但就这也让马未都看的目瞪口呆,暗自心惊。
    现今,除了文物商店外,马未都还从来没在私人家里见过这般数量物件,也是在杨明家里看过后,坚定了和杨明交好决心。
    杨建军去买了早点,马未都没客气,坐下来就着咸菜,吃了根油条,喝了碗豆汁儿。
    听杨明说想去天安门广场卖挂历,马未都很惊奇,问了怎么回事儿。
    杨明大略给他讲了一遍,杨明说的随意,可在马未都听来又是一番滋味。他实在没想到,杨明年纪轻轻,不光收了大批文玩,竟然还出资办了个印刷厂。
    马未都是报社编辑,上班时间很自由,本来还打算回单位照个面,一听杨明经历,留了个心眼,表示要跟着杨明一起去玩儿一趟。
    杨明带着他先去了琉璃厂铺子,看着三大间崭新铺面,马未都流露出一丝羡慕眼神。
    进屋里看到红木柜台,博物架,更是流连忘返,羡慕的就差嫉妒恨了。
    等到了厂甸院里,那一大堆红木散件让他隐隐有些心疼,忍不住吐槽:“石头,你小子真是心大,这东西虽是零散小件,但到底是红木材料啊,就这样堆院里,任凭风吹雨打,你不心疼,我看着都不落忍。”
    “嗨,大件都用了,这些充其量能兑出来一些小件家什,不值当费劲搬它,再说,过了年师傅就来了。”杨明搬着挂历,嘴里随口说道。
    “不行,到时候我得过来挑几件,我看王先生家里都是红木家具,羡慕的我直流口水”马未都戏笑着冲杨明说道。
    “成,到时候你看中什么,我送你”杨明没在意。文玩圈朋友之间经常相互易货交易,前段时间王世襄就在杨明家拿了个内画鼻烟壶,等杨明去王世襄家看中什么,王世襄一样不会要钱。当然这是在物品价值相当基础上的交换。
    杨明装了一车挂历,前面蹬着走,马未都骑车后面跟着,一路说说笑笑来到天安门广场。
    到了广场,杨明傻眼了!广场上人流如织,卖东西的三轮,板车,遍布广场四周,就是广场中间都有摊位摆设。
    马未都看他发呆,笑笑说:“别傻了,赶紧找个向阳地界儿,广场这段时间就是这样,没人管。”
    杨明摇摇头,这状态在前世记忆中简直是不可思议,那时候到广场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排队拿着身份证分批进入。
    找了个阳光能晒到地方,杨明停好车,把价格牌牌挂车把上,掏出烟给马未都一根,两人点上后抽着烟,看着旁边卖书三轮车旁站满了人,看来生意不错。
    “你怎么不印些书卖,看人家这生意好的,印挂历贵不说,还有时效性”马未都问杨明。
    “以前我只投资,从没过问过,要不是刘叔住院,我姐走不开,我还是不会过问的。”其实看着书摊儿那火爆场面,杨明也很羡慕。
    “我那儿有一套朋友从香江带过来的书,武侠小说,写的真不错,作者笔名金庸,听说在港台很有名。”马未都吐出口烟说道。
    “嗯,我也听说过这人,但咱们这儿没见有他作品,前几天我倒是起过心思,但不知道需要哪些部门批手续。”杨明若有所思。
    马未都看看他:“你呀,别整天捯饬文玩,这话说出来让出版社人笑话。现今各个单位各显神通找钱,这印刷行业最先觉醒,南方有些出版社卖书号都发了,就咱们这首都人民后知后觉,遵纪守法,不思进取。想干,我给你找关系弄个书号,尽管放心大胆印,想印什么就印什么,只要你卖的出去。”
    “真的?那敢情好,就你那套书吧!看完转给我,我屋里那些玩意你喜欢什么尽管拿走,怎么样?”杨明觉得马未都这话很靠谱。
    马未都笑着指指杨明:“那套书倒不值什么,就是文字是繁体的,印刷时候让排版工人细心替换成简体字。另外你家要安部电话,找你没电话不方便,要有难度我给你找人。”
    杨明拱拱手:“得,您真是赛孟尝,我前几天还寻思装电话,您今儿就降临到我身边了,看来您是老天专门派来帮助我这个傻小子的。”
    马未都拍拍杨明肩膀:“不用这么郑重,朋友相互的,你今儿给我两千不也是帮了我忙嘛,以后处着你就知道我为人了,这没什么。”
    这时,有人过来买挂历,马未都给杨明打个招呼先走一步,杨明就在料峭寒风中继续卖他的挂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