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明教和白莲教关系
作者:爱吃排骨鸡翅的叶神师   天玄令最新章节     
    李行素的目光仿若一潭静水,平静无波地看了静逸师太和赵婉儿一眼。他缓缓地开口,声音虽不大,却似带着千钧之力,一字一句坚定地说道:“经过我们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在参加完此次武林大会之后,便投身于贵军麾下。”
    静逸师太听闻此言,微微颔首,那动作优雅而沉稳,她同时将目光悠悠地投向一旁的刘伯温。
    刘伯温眼中倏地闪过一丝惊喜之色,旋即放声大笑,双手一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此甚好!得三位相助,实乃我军之莫大幸事啊!有诸位齐心协力,吴国公必能如那猛虎添翼,夺取天下之日亦指日可待!至于各位入伙之事嘛,待武林大会结束后,咱们再从长计议。”
    说罢,刘伯温轻轻摇动手中那把精致的羽扇,风度翩翩,仿若仙人临世。接着,他继续娓娓道来:“那晚,李公子与赵姑娘洞悉郭天爵、陈兆先二人那心怀不轨的企图,张三丰当即便前去禀报吴国公。而彼时,贫僧恰巧也在场。此事多亏二位洞察敏锐,发觉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难以估量此番变故将会带来何等巨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必定会令我方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地。”
    “次日清晨,吴国公当机立断,暗中派遣精兵强将,将郭、陈两家老小尽数擒拿,押送至那阴森的天牢。待审讯结束,便将这些乱臣贼子绳之以法,处以极刑。这件事其实吴国公早就想做了,只是没想到这两人行动暴露得如此之快。”
    李行素听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暗自思忖:“朱元璋此人果真杀伐果断,行事毫不拖泥带水,颇具帝王之风范,绝非张士诚所能比拟啊。”
    昨晚张三丰曾告知自己等人,他们已察觉到元顺帝幼子失笃儿前往苏州之事。李行素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今早便匆匆赶来,欲与刘伯温商议如何加强龙山周边的防御部署。此刻看着四周那严阵以待的士兵,他心知肚明,这一切均得益于众人之功。
    就在此时,李行素脑海中忽地闪过一个念头,于是开口询问道:“刘神师,此次武林大会搞得这般声势浩大,您似乎有意让众人皆知。若换作是我,定会暗中联络四位高手,共同破坏龙脉、盗取宝藏,绝不会如您这般将消息公诸于世。不知您此举是否另有深意呢?”
    他的目光锐利如剑,直直地盯着刘伯温,试图从对方脸上找到一丝端倪。然而,刘伯温却只是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刘伯温轻抚着下巴处那几缕花白的胡须,不禁轻轻地摇了摇头,然后开口说道:“李行素呀,李丞相哟!没想到你对政务竟如此敏锐,只是此地并非谈论此事之所。待得后天晚间时分,尔等可来无锡县衙内我的居所一趟,届时我自会将此事同诸位细细剖析一番。”
    次日清晨,天色方才蒙蒙亮起之际,失笃儿、摩耶措以及宫翼三人便已登上一辆宽敞且华丽的马车。他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重伤初愈、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阿骨打一同坐于车内。随后,车夫挥动手中那长长的马鞭,驱使马匹朝着苏州太湖西山岛上的缥缈峰疾驰而去。
    缥缈峰高耸入云,屹立于太湖西山岛的西侧,而包山寺则庄严地矗立在缥缈峰东侧。至于众人此番行程的目的地——蝴蝶谷,则位于包山寺以北不远处的地方。弘智禅师与胡青牛二人居住之地相距不远,但因彼此均非喜好交际之人,故平日里两人并无往来。尤其是胡青牛,其“见死不救”的行事风格使得他除明教中人外几乎再无其他友人。
    明教,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宗教组织,自称为日月神教,亦称作牟尼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那遥远的古代波斯,历经岁月的沧桑磨砺,最终在唐朝时期传入了这广袤的华夏大地。有趣的是,“明”字正是牟尼教的音译,这无疑给明教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独特的异域风情。
    而白莲教,则是由明教的一个重要分支——白莲宗逐渐演变而来。韩山童家族世代相传,都是白莲教的虔诚传教士。他们宣扬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教义,这种理念与明教之间的联系紧密异常。
    遥想当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凭借白莲教的力量,精心编织出一句“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谶语。这句谶语如同那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反抗激情,引发了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然而不幸的是,韩山童在战斗中不幸被捕,并英勇牺牲。
    韩林儿逝去后,刘福通等人拥立韩林儿来到亳州称帝,尊其为小明王,建国号为大宋。韩林儿之所以被冠以“小明王”之称,与明教的渊源密不可分。尽管韩林儿享有帝王之名,但实际上,红巾军的实际权力却牢牢掌控在刘福通手中。
    这段历史充满了权谋、斗争与传奇色彩,明教与白莲教的纠葛以及韩林儿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信仰与目标,而这些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兴的队伍只是韩林儿手下的一支红巾军,后来李行素的虎头军解了小明王韩林儿安丰之围后,朱元璋的起义军反而成为红巾军的正统。
    想当年,那位凭借着“独孤九剑”威震江湖、名动天下的风清扬大侠,其好友正是明教的第三十二任教主任我行。此人以内功心法《北冥神功》独步武林,但这套功法对于修习者的天资有着极高的要求,常人极难练成。
    不仅如此,明教秘传绝学《乾坤大挪移》更是要等到《北冥神功》修炼到至高境界后方能展现出真正的威力。
    然而世事无常,任我行在将《北冥神功》练至大成之际却不幸走火入魔,最终撒手人寰。此后,明教的第三十三任教主由阳顶天接任。阳顶天深得前任教主真传,实力非凡。可惜好景不长,短短十几载光阴过去,正当阳顶天即将把《北冥神功》修炼圆满之时,同样遭遇了走火入魔之劫,命丧黄泉。由此足见修炼此功究竟有多难!
    待到明教教主之位传承至第三十七任接班人张无行时,因其自身天赋所限,始终无法将“北冥神功”修炼至炉火纯青之境。既然如此,那传说中的“乾坤大挪移”自然也就无从施展了。
    不过这样一来,张无行倒也避免了走火入魔的危险,得以延年益寿。但是导致明教在武林中的地位江河日下,最终沦为了二流门派。而此时的明教已经丧失了推翻元朝统治的时机,因此静逸师太选择离开了明教而去了元大都。
    在遥远的古代江湖之中,华山剑派一直以来都以其精湛的剑术闻名于世,但却始终缺少一门属于自己门派的独门内功心法。于是乎,在明教最为辉煌盛大之时,风清扬的两位曾孙——风不清与风不扬,受其父亲风家安之命,前往明教拜师学艺。
    这对年轻的兄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明教,投入到当时的教主张无行门下,并开始潜心修习那传说中的绝世武功《北冥神功》。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整整十年过去之后,他们终于学有所成,回到了华山剑派,继续跟随身为现任掌门人的父亲风家安研习《独孤九剑》。
    其中那位来自天山的剑客风不清,尽管成功地继承了《北冥神功》的精髓,甚至超越了他们的师父、也就是曾经的明教教主张无行本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终究还是没能将此功修炼到至高境界。至于明教的另一项绝学《乾坤大挪移》,更是因为缺乏完整的功法传承而无法窥得其门道一二。
    然而,那位天赋异禀且机智聪慧到近乎超凡脱俗的风不清,并没有因为遭遇挫折而心生气馁。相反,他凭借着那尚未臻于完美无缺的“北冥神功”,以及仅仅习得一半的“独孤九剑”,竟然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天山剑法流派。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新崛起的天山剑派以一种锐不可当之势后来居上,成功取代了曾经威震天下、声名赫赫的五岳剑派,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一跃成为江湖中令人瞩目的四大名门正派之一!
    只不过,相较于其他三个更为强大且底蕴深厚的门派而言,天山剑派也只能无奈地屈居于末尾的位置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崭新崛起的门派同样强势地挤入了四大派的行列,那便是全真派。至此,全真派宛如一把锐利的剑,生生取代了昔日如日中天、由任我行执掌大权时的明教所占据的尊崇高位。整个江湖的格局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天换地般的巨大变化……
    风不清的弟弟风不扬在面对《北冥神功》这套功法的修炼时,可谓是如坠云雾、毫无头绪,始终未能取得丝毫成果,最终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继承了其曾祖父风清扬所传下来的那套《独孤九剑》。
    然而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即便得到了如此惊世骇俗的绝世剑法,风不扬却始终未能参透其中的深奥真谛,致使以华山剑派为首的五岳剑派逐渐走上了分裂瓦解的衰败之路,其实力与天山剑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和明教一同沦落为江湖中被人轻视的二流门派。
    而静逸师太与风不清结识的时候,正是两人都身处明教的那段时期。那时的静逸师太,内心之中满怀憧憬地期待着明教能够蓬勃崛起、日益壮大,一举推翻元朝那残暴不仁的统治。
    彼时的明教教主任我行也曾慷慨激昂地宣扬过要推翻元朝政权的宏大教义,这所有的一切都让静逸师太仿佛看到了那充满希望的曙光正一点点地在眼前浮现。
    可谁又能料到,这位身为明教教主的张无行,尽管在武功和政事方面都显得碌碌无为、平庸无奇,但他手下的白莲教中却有个名叫韩山童和刘福通的小头目竟然奇迹般地起事成功,并顺势创立了气势恢宏的红巾军。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局势变得愈发扑朔迷离、混乱复杂,各方势力就如同被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之中。
    最终,朱元璋所率领的一支红巾军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赢得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话说朱元璋自从遁入空门以后,便开始了四处漂泊、孤苦伶仃、沿街乞讨的艰辛生活。在那段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他饱尝了人间的冷暖,看尽了世态的炎凉。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就在朱元璋最为落魄潦倒、穷困潦倒之际,一个神秘的组织向他伸出了温暖而有力的援手——那便是明教麾下的白莲教。
    这个隐秘而神秘的教派给予了朱元璋强大的精神慰藉和无穷的力量,让他得以接触到明教反抗元朝暴政、追求自由平等的伟大教义。这些理念犹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了朱元璋内心深处对于正义的强烈渴望,也为他日后毅然决然地揭竿而起、发动起义奠定了坚实无比的思想基础。
    而朱元璋最终建立国号“大明”一事,如果说与明教毫无关联,恐怕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毕竟,“明”字恰好精准地对应着明教之名,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深意呢?或许,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朱元璋对白莲教所倡导的崇高理想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治国理政之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全力维护和巩固朱氏皇族统治的深远考虑,他竟然毅然决然地将明教定性为邪教,并展开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行动,无数明教教徒在这场血腥的风暴中惨死于刀下。
    不仅如此,后来就连一些曾为开国元勋的功臣们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无情的杀戮。
    这一系列残忍的举措无疑与之前的政策紧密相连,都是为了确保朱家天下能够长治久安、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