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杨通贯靠苗军起家
作者:爱吃排骨鸡翅的叶神师   天玄令最新章节     
    在那风云变幻的扬州一战过后,周围的起义军和众多民众,加入张士诚军队的热情如烈火般熊熊高涨。大周的军队人数仿若雨后春笋般迅速攀升,眨眼间便超过了八万人之众。此时的实力相较于初到高邮之时,已然有了数倍之差。
    至此,元朝军队在南方已然难以再发动大规模的剿灭起义军之行动了,只得无奈地依靠地方军阀武装来竭力牵制、抗衡当地起义军那汹涌澎湃的势力。
    张士诚成功攻占扬州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加固城防。在经过一番简单的休整后,他毅然派遣张士德率领两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举拿下镇江,而后准备气势汹汹地进攻常熟。
    未曾想,那杨通贯竟接到元朝政府的紧急命令,率领两万苗军风驰电掣般前来堵截。双方人数旗鼓相当,在常熟城外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惊心动魄的激战。
    两军相争,勇者方能胜出,而向来打仗不要命的苗军,其战斗力的确要更胜一筹。最终,张士德的大军在苦苦支撑后,终究不敌,只得如潮水般退回长江以北。
    仅这一战,张士诚便深切知晓,暂时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觊觎江南地区。故而,他将主要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江北地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大力招募士兵,全力以赴地训练军队,不遗余力地增强自身实力,用心地巩固自己的根据地。
    至正十五年二月,杜遵道、刘福通等人在亳州毅然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年中之时,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兴因病驾鹤西去,宋王韩林儿当机立断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而干女婿朱元璋则为左副元帅。
    名义上,郭天叙的位置至高无上,朱元璋的位置则最为低微。然而,由于朱元璋手下的主要军事将领皆是从家乡带来的嫡系,且个个能征善战。
    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又大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而来,不知不觉间,朱元璋实际上已然成为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名义上的军中之主郭天叙自然是满心的不乐意,时常与舅舅张天佑一道玩起一些阴谋诡计,妄图重新夺回军队的指挥权。
    不过,朱元璋并不想与他产生激烈冲突,毕竟他是自己老丈人的亲生儿子,在队伍里支持者也不在少数,一旦正面冲突,必然会导致队伍分崩离析。
    元至正十五年九月,正值秋高气爽之际,阳光明媚而灿烂,但空气中却弥漫着浓烈的紧张气息。
    郭天叙与他的舅舅张天佑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地主动请缨,准备攻打江北重镇集庆路——这座日后将成为南京应天府的繁华都市。
    他们渴望凭借攻克集庆路来彰显自身强大的实力,并心怀憧憬地计划着一旦成功便在此称王称霸。
    郭天叙的心中满是豪情壮志,而朱元璋虽然内心有所顾虑,但面对如此积极进取之人,亦不便横加阻拦。
    于是,朱元璋暗中精心布局,预先在郭天叙麾下安排了一群忠诚可靠之人,负责严密监视其一举一动。倘若郭天叙胆敢果真自封为王,那么这些人将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将其铲除。
    此时此刻,杭州城的守将福寿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向元朝廷发出求救信号。
    得知消息后,元廷不敢有丝毫怠慢,火速派遣杨通贯率领精锐之师紧跟江浙行省右丞阿鲁火速驰援。杨通贯所统领的苗军勇猛无比、悍不畏死,对战功更是趋之若鹜。
    战场之上,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杨通贯麾下那帮剽悍绝伦的苗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郭天叙与张天佑统率的红巾军。更为糟糕的是,不久前方才投诚过来的陈野先竟然在这关键时刻背叛倒戈,使得战局愈发混乱不堪。
    最终,郭天叙和张天佑双双战死沙场,而叛徒陈野先同样未能幸免,被朱元璋特意派去监视郭天叙的伏兵用冷箭射死。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至此落下帷幕,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和无尽的哀伤。
    杨通贯乃日后被元朝廷赐予“克全忠义”之名的杨完者,字彦英,其祖上乃“飞山蛮”十峒首领杨再思之后裔。他家祖居之地位于湖南道武冈路绥宁县赤水,此地乃苗人聚居的西江苗族古寨。
    在这西江苗族古寨之中,有一个威震当地的帮会组织,名曰:五毒门。此门派门主唤作金凤耶卡,因其善使毒物、毒性狠辣,人送外号“金凤毒王”。五毒门最为擅长之事便是养蛊与放蛊之术,故而常遭中原武林人士诋毁,视其为旁门左道。
    然而,实际上由于苗族内部巫医二者并无明显分界,诸多养蛊之巫医亦身负行医救人之能。于他们而言,世间诸般病症皆源于毒素侵蚀,而以毒攻毒方为上策。
    五毒门上一任门主正是金凤毒王之师——“医毒双绝”王重九。此人身份非同小可,竟是王重阳之同胞弟,且同为独孤求败座下三徒之一。
    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王重阳宛如一颗璀璨之星,天赋异禀且聪明绝顶。他凭借着自身的卓越天资与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自创道教全真派,其威名震动天下,成为江湖中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而王重九,虽未能如他的师兄王重阳一般在武学领域铸就辉煌,取得惊人建树,但却幸运地继承了独孤求败晚年所钻研的精深医术。
    此后,他毅然决然地远赴那神秘而充满独特风情的苗疆地区。在那里,他将自己所学的精妙医术与当地独有的蛊术巧妙地相融合。历经数年的苦心钻研与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突破,其在医道上的造诣已然超越了曾经的恩师独孤求败。
    王重九一生之中共收徒三人,他的大弟子金凤耶卡,二弟子胡青牛以及关门弟子兼养女——王难姑。这三位高足皆承蒙他的真传,各自展现出独特的才能与专长。
    再看杨通贯,仅仅只是五毒门外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头目罢了,于养蛊制毒一道着实并无过人的能耐。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内功修习方面倒是颇有几分天赋,如今已然成功踏入那筑基之境。
    此人的心术极不正派,阴险狡诈的同时还凶残嗜杀。他时常勾结地方上的一群泼皮无赖,干出些拦路打劫、入室抢掠的丑恶之事,甚至还胆大妄为地聚众占山为王,沦落为土匪。只因他心机深沉,且智勇双全,又极其擅长玩弄权术阴谋,那帮乌合之众竟然鬼使神差地推举他做了首领。
    元至正初年,各地人民对元朝残暴统治的反抗之声如浪潮般日益高涨,那农民起义如同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徐寿辉、张士诚、韩林儿、郭子兴等人便纷纷各自占领了一方土地,农民军的力量也在日渐强大起来。
    目睹如此形势,杨正衡和杨通贯父子俩决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放手一搏。他们以杨通贯之前训练的那帮土匪军队为根基,开始大肆地招兵买马。
    不仅如此,他们还从五毒门外门招募了五十多名身强力壮的外门弟子充作军中的主力。就这样,一支由苗族民众组成的数万人大军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立起来。这支军队虽打着农民起义军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演变成了一股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势力。
    而杨通贯所需的一切军费开销,则完全依赖于那令人发指的抢劫掠夺行为。所谓“抄掠”,就是残忍地将老百姓家中的所有财产如蝗虫过境般洗劫一空,无论是关乎生计的粮食、用于遮体的布匹,还是那劳作所需的牲畜,只要是苗军能够用得上的东西,统统都被搜刮得干干净净。
    苗军所到之处,犹如遭受一场可怕的灾难,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片甲不留。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将当地的人口尽数掳走或残忍杀光。那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难以逃脱这悲惨的命运,许多家庭因此变得支离破碎,流离失所。
    老弱病幼残包括那些长得丑陋的,全部都被无情地杀掉,而青壮者则被掳为军奴。那些女人若是长得漂亮的或者皮肤白嫩的,便定然脱离不了被霸占的悲惨命运。
    至正十二年,那红巾军徐寿辉的队伍势如破竹地攻陷武昌,接着又一举攻陷岳阳,元朝廷此时犹如风雨飘摇中的孤舟,统治阶级的政权已然行将覆没。由于起义军的位置距离北方元军的主力较远,于是元朝廷急忙谕令当地州官联合附近的军阀势力,速速勤王镇乱。
    元朝万户陶梦祯正在湖广两地积极组织军队镇压起义军,当听闻杨通贯这一伙土匪武装稍有势力,便心生一计,想要利用这伙土匪来进攻红巾军。于是,他就派人以元朝皇帝之名前去招安杨通贯等人。
    杨正衡、杨通贯父子口口声声说祖辈“飞山蛮”十峒首领杨再思曾受过元廷的封赏,他们父子心怀感恩之情,决定听从元朝的封赏为国平乱。
    然而,实际上他们的苗军本质上与那真正的农民起义军有着天壤之别。农民起义军是因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残酷欺压,实在迫不得已才奋起反抗,以推翻元朝的统治为终极目标。而杨正衡、杨通贯父子的苗军势力完全是趁着这战乱之时,仗着天高皇帝远,元朝无暇顾及他们的绝佳机会,妄图成立自己的军阀割据势力。
    杨通贯此人的野心极大,对权力有着极高的欲望,自然不能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地方军阀的地位。
    他深知,一旦自己领导的势力得到元朝廷的认可,那么他便可以马上摇身一变,成为地方大员、军事将领,而自己的军队也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勤王灭寇的朝廷军队。
    陶梦祯一看这帮土匪人多势众,当即便任命杨正衡为千户,以杨通贯的苗军为前锋,挺进武汉,一举收复武昌。
    经此一战,苗军顿时声名大震。元朝廷对杨氏父子更是大加封赏,杨正衡加封为潭州路同知,很快又升任湖广右丞,其弟杨正仁被封为湖广都元帅副使,杨通贯则被封为湖广副都元帅。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通贯的叔侄弟兄,无论大小,皆一并得到加封。
    当年秋天,苗军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湖广右丞杨正衡统领,气势汹汹地大举进攻粤西;另一路大军由湖广副都元帅杨通贯统领,浩浩荡荡地开赴江浙一带,全力平定那汹涌澎湃的起义军。
    杨正衡其人仅仅依靠儿子才弄到个湖广右丞的名头,本事不高却又自视甚高。他本人既自不量力,又率军孤军深入那起义军占据的地盘,最后自然是寡不敌众,再加上缺乏粮草的补给,结果导致全军覆没,杨正衡自己的宝贵性命也因此搭了进去。
    元至正十三年,杨通贯率领的苗军随湖广平章阿思兰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顺势进入那江淮地区,准备进攻合肥。随着苗军军力的逐渐强大,此事又引起了元朝廷的不安。
    于是,元顺帝强令苗军暂时停止军事行动,并命令淮东都元帅余阙严密监视杨通贯的动向,如果发现苗军有造反的意图,必须马上将其剿灭。
    此时,先后参加起义军的张士诚势力和朱元璋的势力迅速崛起,元朝廷迫不得已再次启用杨通贯的苗军。就是这支杨通贯领导的苗军,在五毒门外门弟子的带领下,悍不畏死,将张士德率领的大周军队和郭天叙、张天佑统帅的红巾军打得大败。
    杨通贯的苗军一时之间成为人见人怕的无敌之师,因此许多势力较小的地方军阀势力都纷纷投靠了杨通贯,跟随着他的军队一起镇压那如火如荼的起义军,杨通贯的苗军势力不断壮大,一时之间风光无比,成为起义军眼中那根难以拔除的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