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宣德炉
作者:青木赤火   乱世珍宝最新章节     
    莫小年心下叹道,“曾经有一块真正的田黄摆在他的面前,但是他没有珍惜······”
    山清此时又说,“正好卖了钱,我给我姐送去点儿,光花她的钱了,也该我给她送了。”
    莫小年想了想,“山清,这东西想多卖钱,不如找人雕刻一番,比如切出几个印章,或者整体雕成一摆件,正好去掉杂质和色差部分,会大大升值。”
    “年哥,我刚才也想到了这一点,因为买原料的人毕竟有限;而花费的工费比多卖出的钱,也不算什么。”山清应了半句。
    莫小年知他后半句是没钱给雕刻师傅工费了,“你在松竹轩找雕刻师傅方便,我给你付工费,回头先给你拿上一百大洋,卖了钱再还我。”
    “年哥,这不合适······”
    “没事儿,你这第一次捡漏,咱们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山清怔了怔,“年哥,你老是整出一些挺有意思的词儿。”
    莫小年笑着起身,“行,就这样吧。明早上工记得叫我,一起走,顺带给你钱。”
    第二天早上,莫小年真给了山清一百大洋,然后两人一起出了院子。
    莫小年到了铺子里,桂生顶着黑眼圈在那里拨弄炉子,看起来是没睡好。
    这种事儿,怕是只能靠时间来冲淡了。
    “掌柜的今儿又不来了?”莫小年问。
    “他要走了,估计走之前也就能来一次,到时候会和账房老秦一起来。”
    “老秦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十了,身子骨还挺硬朗,算账是一把好手,不懂古玩,最大的爱好是打麻将,还有偷看小姑娘。”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别说我说的。”
    莫小年一听,嗯,思路还挺清晰,看来虽然伤心了,但不至于乱了方寸。
    两人正说着话,有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进来了。
    一开始桂生还以为是汤大人,但又一看发现比汤大人年轻不少,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的男子。
    这男子也是一副中式打扮,除了穿了棉袍戴了帽子,耳朵上还多了一副狐狸毛耳套,显得有点儿滑稽。
    “您好,歪奥克木。”桂生一见来了客人,精神振作了一些,又上前说起了京味儿英语。
    “你会说英文吗?”男子的汉语尚可,就是发音感觉咬牙切齿的。
    “我就会几个词,歪奥克木,三克油,古德拜······哈喽也算。”桂生笑呵呵问道,“您怎么称呼?”
    “我姓simon。”
    “噢,西门大官人······咳咳,西门先生。”
    “我不是西门庆,你这里也没有潘金莲。”西蒙倒没生气,还开了一句不好笑的玩笑,接着又摆摆手:
    “算了,入乡随俗,你叫我西先生好了。”
    “好嘞,西先生,您今儿想看点儿什么?”
    “今天特别想看看宣德炉,有吗?”
    “有——”桂生拉个长音,“琉璃厂这条街上,一半以上的店里都有宣德炉!”
    桂生这话也没错,确实是这样,不少店铺都有宣德炉,但是真假,那就另说了。
    “别拿后仿的调戏我!”西蒙严肃道。
    “西先生,调戏这个词儿,不能这么用,您应该说别拿后仿的糊弄我,对,糊弄。”
    “差不多意思,卖给别人假货,就和调戏妇女一样严重。”西蒙扭头指指门外,“我刚从旁边的聚鑫阁出来,他们专门做铜器的,结果也没有一件真正的宣德炉!”
    “别家是别家,我们家是我们家,您稍等,我去拿一件您瞧瞧。”
    ······
    莫小年一直在边上听着,心说不要说琉璃厂了,满华夏找,都不一定找到真正的宣德炉。
    那一批三千多件真正的宣德炉,都已经成谜了。
    而就在宣德炉停造之后,有的监造官员又召集高手匠人,按照宣德炉的工序仿制。这种同时期的高级仿品,比如大名鼎鼎的“吴邦佐造”,都已经很难碰上了。
    民国时期市面上所谓的宣德炉,大部分都是清仿。
    到了莫小年百年之后的前世,能买到清仿那也算不错了,市场上充斥着现代新仿。
    不过,莫小年知道,隔壁聚鑫阁铺子里,应该有明仿的宣德炉。
    甚至倪玉农还说起过,说聚鑫阁掌柜的黄有城,收到过一件吴邦佐仿造的冲天耳三足炉,落了“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儿,但是要价太高,一直没出手。
    难不成,这个洋人西蒙,这都能看出来不是真正的宣德炉?或者黄有城没拿给他看那件“吴邦佐造”?
    正想着,桂生抱着一件铜炉过来了。
    这铜炉是个大家伙,直径足有一尺,还带着底座!
    桂生一个人抱着还有点儿费劲,莫小年连忙上去搭了把手。
    这件铜香炉,又大又厚重。铜香炉是双圆耳圈足,铜底座则是下承三足。
    铜香炉和铜底座上都带款儿,铜香炉底部是“大明宣德年制”,铜底座底部是“宣德年制”。
    铜香炉和铜底座一并摆到了桌子上,西蒙近前仔细端详起来。
    莫小年一看西蒙这个状态,就知道他找宣德炉应该是因为噱头,并不懂,他其实是个外行。
    这个带底座的大香炉,要是懂行的,哪还用这么凑近端详,简单看上几眼,就应该知道是乾隆时期的仿品。
    用料很扎实,工艺很精细,典型的乾隆风。但比之宣德炉,还是差远了。
    宣德炉也有大的,但和眼下这个香炉的“大”,不是一个味道。
    桂生见他看得仔细,也笑呵呵看了一眼莫小年。
    先拿最大的,这是他面对洋人来买古玩,总结的一条经验。
    “这还像个样子,但也是仿品!”西蒙抬起头来,却又来了这么一句。
    “西先生,您可得看仔细喽,这造型,这皮壳包浆,这底款儿,那都没得说。”桂生笑着回应。
    “这包浆就不对,不够厚重!”要说西蒙一点儿不懂,那也不对,他还能说出个点来。
    “西先生,铜炉的包浆,不是都一样的。比如有的一直封装不用,有的入土又出土,那肯定和一直使用甚至盘摸的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