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轻薄公子
作者:俊后生   大周门阀最新章节     
    蟾宫折桂,前程似锦。
    赵无咎虽不期有大得,仅仅希望能够借到张老大的这份吉言,不过他还是开心地收下了那份“程仪”。
    推脱是不可能推脱的——毕竟,又不是对钱财没兴趣的大佬,他还得为日后自己在洛京生活多做筹谋。
    他亦早就有听闻:居洛京,大不易。既然无法依靠面西北而坐,饮风而饱腹,在入洛前能多带一点资财总是一桩美事。
    至于说,鲜于叔明因为看到周县令拿着“赛鲥鱼”的大脑袋来洛京请功,所以为赵无咎感到不平。
    他虽然也对这小兄弟的仗义执言心存感激,但实际上他的失落和怨忿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那只大鼍龙最有价值的东西,无非就是它的脚爪和皮革。而赵无咎那天晚上已经潜入水中用斧凿将其割下,此时就被带在骡子背负的货筐之中,正巧和虎皮、虎骨放在一处。
    “这趟上洛之行,短短几日,虎肉吃了,鼍龙肉也尝了,也算是达成‘降龙伏虎’这么个小小的成就。”
    别说,你还真别说。一想到这,赵无咎心里确实有些小小的怡然自得。
    洛京必然有皮货店,赵无咎就寻思等进了城之后得寻得一家店铺,将这虎皮、鼍龙皮革给处置了。
    “能做成衣料就做衣料。实在不行,将它们卖了,换成些钱财也是好的。省得带着成累赘。”
    而就在赵无咎寻思这些事的时候,他们所排的那条队伍又向前挪动了挪动,距离那高耸达到十数丈的青砖城关又近了一分。
    关照已经查勘完毕,领了入城的竹签,等到进了二道关、交了那城门税,才算是进了洛京城。
    城关门洞共有三座,两侧武卒林立,各个持枪握戟。入城关之时,任何人大声喧嚣,旋即便会遭来呵斥。凡有不听者,立马就会有兵士冲上前来,将其带去不知何地。
    无论是像赵无咎这样,已经在第一道城关出示了关照、过所,外加注色经历的“官宦子弟”;又或者像鲜于叔明那样拿着盖有其家兄京兆尹大印荐书的真正官宦子弟……
    虽然比寻常入城的商贾和百姓有所区别,排队走的是居于左侧城门洞的特优通道,但是依旧要遵守洛京的规矩,不得有丝毫逾矩。
    跟在鲜于叔明身后的、那些从新政来的锦衣纨绔子弟,此时纷纷敛息收声,按步而徐行。
    “无咎兄弟,待会儿入城之后,可找好了挂靠的地方?”
    在排队的时候,闲极无聊的鲜于叔明瞅了眼两侧的兵士,发现对方就如泥雕木塑似地笔直站着,并没有紧紧盯视着这边排队的人群,于是便忍不住低声同赵无咎问道。
    “若是没有,可以同我一起去我大兄家里,我大兄那人虽然为人有点……额,但他其实极好交友的。你若同我等一起去,他必会扫榻相迎的。”
    谈及自己的大兄鲜于仲通,鲜于叔明显得有些畏怯。这和其兄长比他大上不少,自小便像半个父亲一样对待他有些关系。
    若是没有“老道士”李淳风的提前关照,入了洛京便直接去找国子学的郭祭酒,而且连手书都为其准备好了,赵无咎可能就会答应鲜于叔明的邀请了。
    毕竟,人生地不熟的,还是找个当地的熟人学一学这洛京的规矩,方才更为稳妥一些。
    然而,就在他刚想开口如实相告,好婉拒鲜于叔明这个小兄弟的好意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突然从城外方向传来。
    趵趵而动,烟尘四起。
    城门前排队等着入城的行人纷纷避让,为那些纵驰的骏马让出道路。
    骑队为首者,乃一公子,身着一袭月白色的圆领袍,袍身宽松,袖口窄小,襟口处绣着金色的云纹。他的发髻整齐地束于头顶,戴着一顶金丝编成的翼善冠,冠沿缀以明珠,光芒闪烁。
    此人面容俊朗,眉如剑削,目若朗星,鼻梁高挺,唇角微扬,带着一丝不羁的笑意。腰间系着一条蹀躞带,带扣上镶嵌着宝石,手中轻握着一柄玉柄马鞭,鞭身细腻,光泽温润。
    他胯下的骏马,乃是一匹上好的大宛良驹,四肢修长笔直,毛色如同淡金。而马背的鞍鞯上带着弓韬、弓带,里面插着一张似是由名贵檀木制成的角弓,然而却唯独缺了一个箭袋。
    “这是哪家的纨绔子弟,怎会如此不懂得规矩?”
    鲜于叔明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口中也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呼。他的这声惊呼换来了城关两侧兵士的呵斥,只是他们这些人却好像对那个打马入城的公子哥,以及他身后跟着的骑队视而不见。
    跟着鲜于叔明的一个锦袍少年,连忙拉了拉自家少主的衣袖,轻声提醒道:“公子,慎言,人家那些马的辔头上都带着‘玳瑁额’呢,大抵是有紧急军情要呈报。”
    所谓的玳瑁额,就是在马匹额头上配着的一种饰物。在洛京城里,只有配有此物的马匹,方可在街上纵马驰骋——人人须得避它,而它却不必避人——拥有最高的路权。
    只是,这样的玳瑁额,通常都得是传递八百里加急军情的驿马。
    那名骑着骏马驰骋的少年公子,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风尘仆仆赶来送信的驿卒。而再看其身后马队那些人,以及他们马背上驮着的雉鸡、野兔之类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像是刚刚打猎冶游回城的勋贵子弟。
    果然,当鲜于叔明身边那伴当说完,队伍里一名穿着青衫的文士就不由得“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哪家驿卒敢骑着大宛良驹,昔日只当‘何不食肉糜’是个笑话,不想今日竟能亲眼得见。”
    这人的言语声虽不大,但却如同一根针扎在鲜于叔明心上,几人的脸孔都羞得红了起来。
    鲜于叔明那个伴当气不过,于是便呛声争问道:“那你说,不是传递八百里加急消息的驿卒,何人敢在天子城下打马?”
    那青衫文士抚须一笑,抱了抱手,表明态度是不愿与这些少年人结怨。
    “各位想必也是刚刚来洛京的,不识得此地风土人情亦情有可原,岂不闻有诗曰:‘轻薄公子少年郎,马踏疾风挟弹狂。犹蔑世间众生眼,独笑江山马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