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上凌霄城(下)
作者:南国平民   再造大宋之怪我不小心最新章节     
    过了竹桥,便见到了凌霄城的第一座城防工事,一堵半人高、厚约半米、宽约五米的石砌掩体当空劈出,如一排锋利的狼牙,随时准备将袭击者咬得粉身碎骨。粗粗一看可供10来个人隐蔽固守,与其背后山顶城墙上的守军构成立体防线。
    李芗泉注意到这排掩体的岩壁上,竟有道教之尊玉皇大帝的石刻雕像,龛前残留的香火显示时常有人在这里祭拜,也许他们是在祈求上天保佑这南宋最后的一支部队能抵御鞑子的进犯,也许只是单纯的期望能苟且过活吧。
    再往前走,道路稍宽,竟然出现了石板铺就的路面,让人霍然有重回人类世界的错觉。依旧狭窄异常的石板道,大约在近二百米后转过一个弯,零乱的草木中,可见前方有一个高约两米、宽一米的门洞,门洞内的通道大概三四米长,有十来步石阶,可以拾级而上。
    城门之上,“凌霄城”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迎面扑来,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后,越发突显其中的狰狰铁骨。城墙之上,各色旗帜迎风飘扬,当中最显着的位置上,竖立着“宋”字大旗,黄底黑字,加以红色的镶边,显得庄重而大气。
    另有一面“易”字认旗伴在“宋”字大旗下首,说明这里,是易姓的主将当家,另外还有几面画着虎、熊之类猛兽的军旗,也是有些气势。
    凌霄城到了!
    李芗泉再次回过头看着山下,只见城门外小道边就是千仞绝壁,没有护栏,只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跌落山崖,真要如此,怕是尸骨难全。三面绝壁,鞑子无法攀爬入城,也无法借用云梯攻城。俯瞰下面,有零星的田垄细小如缩小的沙盘,散在四周。
    又行了几步,李芗泉已经到了城门口,他发现,这城门竟然是整体的一块!莫非是当初的工匠从巨石中间凿出一条通道出来?!这是何等的工程,简直就是在石头上绣花啊!
    城门之上,是规整的石块垒出的城墙,细看,均是大小模样一致、刻着“人”字纹样的墙砖,这必定是按标准打造的,当初将这些石块、城砖搬上山,恐怕费了不少人工吧,大宋之富足,由此可见一斑。(四川兴文县的凌霄山上,后世仍残存城堡遗址!!!)
    这城门的厚度,恐怕是用炮轰也难以摧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颇令人意外的是,城门之外的山坡上,竟然有数十只大小不一的家鸡在林中寻食,咕咕咕的丝毫不惧生人,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城到底是固若金汤还是连鸡都挡不住。
    钻过门洞,右边还有石阶可以上到城门上,四名魁梧、身着合身精甲的长宁军士正站在上面了望四周,随时为城内传讯示警。
    进入城内,便见一排排的房屋挨个紧紧的与城墙靠在一起,城墙干脆就成了屋子的一面墙,绝没有半点空隙。城内铺面众多,各色幌子不一而足,还有诸多百姓穿梭其中,除了民房之外,炮台、更鼓楼、遛马地、练兵场、烽火台、哨所等等,皆入眼内。
    除了这些建筑与军事场地外,城内到处密布着各种龚田、菜地,大的有一亩上下,小的可能只有巴掌大,也在上面挤着种上了刚刚发芽的菜蔬,难能可贵的是,在城的中央居然还有一处小池塘,可见草鱼链鱼之类的游荡其中,十几只鸭子则在水中游戏、顺便伺机寻食,岸上已搭好了竹架,可能是给将来的瓜藤用。
    凌霄城所在地,也称武宁寨,是长宁军的依郭县治地,曾经人丁最兴旺的时候,城上山下有近两万人,如今战乱,已经十不存一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远远的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中间还带着泥土新鲜的清香,与记忆中的家乡很是相似,李芗泉贪婪的吸了吸,别过脸看去,只见田间垄上,扎着袖子束着腰的壮男壮妇正在忙活,一拨穿开档裤的小屁孩们,不安分的在父母周围玩耍游戏。
    二十来个军汉在练兵场上对阵,场边站着着三两个一身劲装、胡须飘飘但满脸红润的耄耋老者,却是手提枪棍的大声喝斥。想来正是在指点对阵工夫,李芗泉不免有些担心这些老人家的身体受不受得了。
    这些军兵的操练,李芗泉一眼就看出了名堂,他们是五人一组进行训练,每人手持一杆长枪,对着面前的人形木板进行攒刺,分别刺向木板上对应人的目、脖、胸、腹、脚五处。李芗泉心中便有了疑问:五人对付一人?岂不是要五倍于敌的兵力?
    城南有几间低矮的房屋,偶尔能听到猪牛羊的叫声,该是圈养的家畜。总而言之,这个面积并不大的城内,被利用得没有半平方的闲地。
    一行人并未停留,沿着石阶走了几十段,就到了平顶山上。
    溜着金光的“凌霄城宝殿”牌匾,横在一处稍显宏伟的建筑正门上方,难能可贵的是,大门两侧还有两尊一脸凶相的石狮,显出这里与别处的不一般。堂前稍微宽阔一点,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只有不到百平米的广场,两侧各有草棚,规规矩矩的摆放着些兵器,这处凌霄城唯一的空地,可能是供平时练武、聚会或是军政主管讲话训斥用的。
    这时,不拘礼节的易云霄只是略微的对前来的众客官寒喧了一下,便带着易云凌及三大寨主前往设在宝殿内的议事厅进行商讨,周围还设了岗,任何敢擅自进入者,格杀勿论。
    其余人等也皆有去向,而李芗泉是没有资格参与那与他无关的商讨会议的。在百无聊赖之下,便由着一名陪同的都虞候带着到处参观--当然除了军营之外。
    饶有兴致的李芗泉还沉浸在对城池的感叹之中,说是城,其实平顶的面积比梅洞寨要小上许多,总面积大抵在两三百亩上下,再加上平顶之下的部分,也绝超不出一平方公里,这巴掌大的地方,听说巅峰之时,竟然聚集了一两千号人,他们吃什么喝什么?
    引起李芗泉注意的,是城内军民赖以生存的两口井。
    陈姓都虞侯指着宝殿之后的一口方井继续讲解:“此处乃山顶的素井,城内之人的饮水全赖此井,井水清洌甘醇,常年不渗不漏、不涸不溢,先前在殿前见到的是为荤井,那水浑浊,只可供牲畜饮用,多出的部分,则是灌溉田土鱼塘菜蔬。”
    看着这山顶之上竟然有两口井,李芗泉再次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像在山峰之巅,会有两口常年水流不断的井,水质更是泾渭分明,既不短缺又不浪费,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编者注:此浑素两井仍在后世的兴文县凌霄山上,见证岁月的流逝)
    感叹万千的李芗泉站在凌霄的绝顶之上,向四周俯瞰,但见山下北边是绿色波涛般的竹海,层层叠叠绿荫其中,东面山下有一片状水潭,泛着阳光的水面,金光闪闪,整个水域的面积,目测比半月湖更要大上几分,南面绝壁之下又陡然平缓的坡地上,绵延着茂密且望不到边的楠竹,似乎林中那令人惬意气爽的清凉、令人提神醒脑的竹叶芬芳,又拂面而来。
    山脚处,星罗棋布的块状农田中,如蚂蚁般大小的长宁军垦兵与民众正在其中劳作,数个哨楼在山风中忽隐忽现,不时警醒这里的每一个人,此处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前线战场!
    但李芗泉不得不承认,当初选这片山区做为坚城之大宋官员,真可谓用心良苦,同样,这凌霄山上建筑的军事堡垒,挡鞑子兵马几十年,也绝非偶然。
    。。。。。。
    当晚,长宁军统制易云霄大尽地主之谊,招待来宾。酉时正,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下,宴请正式开始。
    李芗泉也列席之中,对这名东婆罗特使,厅内之人大都有所了解,尤其是他与鞑子一战半月湖、二战梅洞寨的事迹,也在凌霄山传开了,而李芗泉本人又谦虚谨慎,不管认识或是不认识,他都一一拱手打招呼。他这一番动作,也大都得到了善意的回礼,毕竟,任何时代的人,都对勇士刮目相看。
    当导客将自己引入席间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自己的座次不是在酋长阿兰之下,而是被引到了右边。右侧另一席上,则稳稳的坐着一位气宇轩昂、满脸络腮胡子的青年将领,与那统制有几分相似,该是那陈都虞候所提到了统制之弟了,再右则是李由。
    李芗泉不敢怠慢,又起身朝李由与易云凌再次拱手行礼。李由也是寒暄回礼,却未料到易云凌只不过瞥了一眼,然后从鼻孔中传来重重的一“哼”,便不再搭理李芗泉,与李由有说有笑起来。
    这是什么意思?李芗泉心下诧异:我与他有什么过节吗?不会啊,我来这里不过半天,跟这位统制之弟也只有一面之缘,何来过节,可他又为何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呢?
    这时,门外传来声音“统制大人到”,刚刚还喧闹的厅内,顿时鸦雀无声。李芗泉也顾不得寻思身边这位正将对自己不屑的缘由,忙将头偏向另一边,今晚的主角来了。
    易云霄没有披甲,恰恰相反,他身着儒士装,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风流雅致。看得出来,其心情很好,就连前些日子显露在眉宇间的隐忧也散去不少。
    是的,他该高兴,石头寨一战,败鞑子,收梅洞寨,兵马增加两百不止,人丁增加上千,还在长宁军中恢复了已十数年不见踪影的骑兵--虽说大部分还是骑马步兵!同时,一举打破八九年来只能困守凌霄山的尴尬局面。更别说攻破梅洞寨,获粮草数千担、生熟铁数千斤、黄铜近千斤,更有兵甲金锣旗杖、金银宝钞等等,不计其数。
    山中城内已开垦大片农田,再加上雪中送炭的缴获,恰到好处的解了燃眉之急,只要不猛增人丁,应该还有少量剩余,明年的种粮也不需愁了;而本就不缺兵器的长宁军,更能如虎添翼;还可以补足军饷,激励士气。
    如今又有三大寨来投,鞑子在凌霄山周边辛辛苦苦构建的围堵防线,一夜之间竟土崩瓦解,长宁军的局势大为好转,加上羁縻的山都掌兵,已逾两千众,且皆是骁勇敢战之士,虽然山都掌人可能只是暂时寄附于长宁军,但总好过为敌。
    再有东婆罗特使意外路过,且不论其力战鞑子的勇武,单是救治韩亮,就替自己挽回了一员重将的性命。而且,从刘家村回来的斥候告知探得的一个重要情报,那特使身上有一种叫做红薯的食粮,据说极易生长,可惜刘家村最终未能得到此物,如果能让这特使援助长宁军一二,也许能解将来的粮食隐忧。
    说到刘家村,最近一两年来,此村开始在长宁军与鞑子之间左右摇摆,似乎赋税很久没交了。上次对特使不敬,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借口,趁机立威将其再纳入管辖,又能替长宁军资助些许钱粮,再招募些壮丁。
    时辰已到,一名兴许是书记官兴许是幕僚的文士缓步踱至厅中,他先向堂前大案就座的易云霄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才回身清了清嗓子然后向东拱手道:“大宋德佑十三年甲辰月,蒙朝廷之恩,我长宁军大败鞑子于凌霄山,规复梅洞寨,潼川路之鞑虏,已惶惶不可终日。是役之胜,皆有赖于将士敢战、各合盟的都掌寨助力,此乃朝廷之幸,长宁军之幸。
    统制大人殚精竭虑,与鞑子大小百战,虽九死而后生,亦不敢忘其本也,众将士须以统制大人为楷模,不忘大宋臣民之身份,不忘汉家衣冢,以匡复大宋为己任,则驱逐鞑子之日,已不远矣!”
    李芗泉听到这里,暗暗一笑,打赢了就打赢了,这跟那亡了快十年的朝廷有半点关系吗?这是你们自己的功劳!还有你这马屁也拍得太响了吧,我都有些不好意思听下去,看你脸不改色的样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那我倒要佩服你的脸比那凌霄城的墙砖还厚了。
    关键的一点,在场的可不止长宁军,我就算了,但还有都掌人在,你这话一点统战思想也没有,如何能团结一切朋友呢。
    此番讲话,太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