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粮种送到
作者:江城夜风   蜀汉之昭烈大帝最新章节     
    ·贺齐正在门口等候,见中门大开,刘备笑着从里面走出来,赶紧跪倒行礼。
    刘备赶紧上前将他搀扶起来,笑道:“好你个公苗,总算把你盼回来了。我还以为你只需要一个月就够了,没想到一去如此之久!”
    贺齐惭愧道:“让主公失望了,贺齐惭愧!”
    “哪里哪里,虽然时间用得长了些,但能一劳永逸,那样才是最好的!”刘备笑道,“走,我们进去!”
    刘备将贺齐带回府中,令人准备筵席,又使人将郡丞顾雍也请了来。
    筵席中,贺齐向刘备详细汇报了如今太末县的情况。
    经过贺齐数月的努力,如今太末县已然有民众一万一千余户,虽然没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也算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了。若是朝廷再任命的话,到太末的官员不能再称为县长,而应该叫县令。
    不过,看朝廷现在的情况,应该暂时不会任命新的县令过来,只能由州府任命代理县令了,而这个任命还得看刘备愿意不愿意。基本上就是刘备自己选一个人,然后上报州府通过就可以了。
    听着贺齐的汇报,刘备很是高兴,于是问顾雍道:“元叹,你看公苗数月便将太末的叛乱火苗掐灭,顺便还把那里治理得如此之好,可算得上难得的人才?”
    顾雍面无表情地道:“某未见实景,不予置评。”
    刘备与贺齐两人同时无语。
    刘备突然有点后悔请顾雍来了,果然后来孙权的手下都不愿意与顾雍一起参加饮宴是有道理的。
    刘备干笑道:“元叹一般不说话,但言必有物。公苗,看来你还要再努力些才能得到元叹的认可啊!要不,先敬元叹一樽酒吧!”
    贺齐立即谦虚道:“主公说的是,某必将更加勤勉!”
    然后,贺齐便站起身来,对着顾雍躬身道:“某在太末时,时常听手下县吏说郡丞大人胸怀天下,满腹治国之策,还望大人不吝教导!”
    顾雍也站了起来,道:“不敢,会稽多事,我等同心同德,为主公分忧便是。”
    二人饮下樽中酒,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
    刘备见二人并未生出嫌隙,心下也是高兴,对贺齐道:“公苗,既然你已返回。当时,我与你说的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早前,我已向刺史大人举荐你为永宁长,相信年后任命就会下来。同时,我将予你南部都尉的职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你能将东冶纳入我的麾下。”
    贺齐正色道:“某日思夜盼的,便是想为主公谋得东冶。请主公放心,齐必不负主公所托!”
    东冶县,那可是整整一个后世的福建省啊!孙权每次北伐曹操时,这块地方总是要乱起来,搞得他常常半路折返。刘备担心出现同样的情况,只能将这个重担交给贺齐了,毕竟他可是传说中的专平山越的神将。
    刘备继续道:“上个月,我已经将虞仲翔派往章安县,令其为你准备粮草,招募兵员。仲翔与你是同乡,对会稽也是非常熟悉,相信到时候他会对你有所帮助。你前往永宁的路上,可以与他联系。”
    “多谢主公照拂!”贺齐躬身道。
    ……
    一场筵席,宾主尽欢……
    次日,更大的惊喜到了。
    刘备看着眼前数十车粮种,激动得身体打颤。
    他急切地问领头的陆贾道:“这真是从交趾搜罗来的粮种吗?确定是那种一年两收的良种?”
    陆贾可不敢怠慢眼前这位,赶紧回答道:“回大人,正是如此。某奉刺史大人令,前往交趾寻找一年两熟的良种。千辛万苦找到之后,刺史大人又令我等再次前往交趾大量购置,用于在扬州推广。此次,我一共购回粮种千石。刺史大人命我将其中一半为太守大人送来。”
    刘备点点头,然后抽出腰中长剑,将一袋粮种轻轻割开一个小口。
    切口处的谷粒失去了束缚,几颗谷粒从切口处掉了下来。刘备赶紧伸手一抄,将那几颗谷粒拿在手上细细观察,只见这些谷粒比扬州本地稻谷颗粒要略微短小一些,但很饱满,整颗稻谷呈现出比本地稻谷略浅的淡黄色。这与他心目中的占城稻并不太相符。
    于是刘备继续问陆贾道:“此稻谷是否耐旱,是否不择地而生?”
    陆贾欠身道:“确实如此,据当地人说,此种稻谷他们只需要播种之后便无需打理,待其自熟即可,即便在下等地里种下,也能有收成。”
    “好!好!好!”刘备连续喊了三声好,然后再次问道:“可打听过这稻谷产量?”
    “刺史大人有令,我等自然是将此种稻谷的特征全部打探清楚了的!此种稻谷算成我大汉的亩产的话,应是二至三石每亩左右!”
    “只有二至三石啊!那岂非还比不上扬州本地稻谷的产量嘛!”刘备寻思。
    “但这是那些土人并未用心打理的结果。我等四处打探,还真有汉民用心种植的。据他们所说,顶级上田每亩最高可产粮四石,中田每亩可产粮三石左右,下田每亩可产粮二石左右。”陆贾接着说道。
    能不能不要大喘气,能不能不要大喘气!!
    刘备无语,这些古人,说话常常会欲扬先抑,似乎不这样,他们就不会说话似的。
    上田最高四石,按照换算就是后世二百四十八斤左右的样子,与宋朝刚刚引进的时候两百七十余斤有一些差距。
    不对,宋朝时统计的是亩产平均产量,并非是最顶级的上等田的产量。若是按照正常中田三石(一百八十六斤)来算,这占城稻八百来年的时间,经过越南人的改良,还是增产了三成多的。看来,产量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田曹掾史王智同志需要加倍努力了。
    刘备嘴角含笑,躬身对陆贾行礼道:“备代表会稽民众,感谢刺史大人厚赐了。当然,也要感谢先生千里奔波,为我会稽带来此等良种。”
    陆贾赶紧连称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