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襄樊,没有爱情-17
作者:宋成宗   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最新章节     
    陈晓娜在出去巡演前先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离别,原以为这个离别可能会留给自己或是何志彬,未曾想,与何志彬的离别时间出现冲突,第一次离别就给了相处时间并不太多的堂哥陈晓棠。
    按理说陈晓棠去北京充其量也就是一次公干,出趟差而已,不过是因为时间比较长,属于常驻性质,这才让陈国俊全家感觉到一种离别不舍的心情,毕竟孩子长这么久大,头一回出远门,而且是个没有归期准数的公差,做父母的怎么着也是多有不舍的。再加上陈晓君过段时间也要一个人来到襄樊上学,家里就只剩下陈国俊夫妇陪伴着两位老人了。虽说孩子们长大了,好男儿志行千里,可真到那一刻,内心总是不舍。
    肖虹的眼睛一直是红润的,李玉芹一直陪在身边,妯娌两个虽然平时没有太多交流,却在此时找到了共鸣。同为人母,李玉芹深知,肖虹今日所经历的事情,他日自己也必将经历一番。想到这儿,她不由得看了一眼站在身边的陈晓娜,女儿像是读懂了母亲的心思,伸手将母亲和大妈揽在怀里。
    男人们则不同,显示出骄傲与兴奋,陈国俊两兄弟像是重新回到了青年时期,脸上写满了意气风发,全然没有女人们眼中的伤感。其实,女人们并不知道,两兄弟此时的内心与她们相比并好不了多少,只是有时候,男人更擅长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内心而已。
    陈晓君很替大哥高兴,能去远行、又是在年少时去北京远行,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他真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大哥一样,离开这里,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城市,好好感受下外面的世界。
    陈晓非紧紧拉着堂哥的手,虽然他不懂远行的意义,也不知道离别的伤感,但是眼前大人们的不同表现让他充满着好奇。他知道堂哥要坐火车去北京,虽然他不知道北京到底在哪个方位,但是从小到大书本里都充斥着“北京”这个地名,实实地吸引着他,他知道那是首都,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有很多他所没有见过的事物,也有很多他所没有吃过的食物,这令他十分向往。再有,火车他是没有坐过的,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他想象不出,只是从内心里羡慕和佩服自己的堂哥,真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能和堂哥一样,坐上这开往北京的火车。
    结束了与堂哥的离别,陈晓娜就得开始张罗巡演的事情了。
    这段时间,《汉水谣》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十分忙碌,虽说第一站只是去相邻的城市沙市演出,却因为是巡演的第一站,自上而下都略显紧张。襄樊的几场演出反响很好,这是歌舞剧院第一次采用这种方式的演出,而且是当代体裁,从结果上看还是不错的,但是走出去会受到怎样的评价,所有人既紧张又满怀期待。
    让陈晓娜感觉意外的是,出发的那天李明宇并没有过来送别,何志彬也没有来,只有卢佩姗和郑雨从南漳赶了过来,这让陈晓娜既感觉到开心,又感觉到失落。
    何志彬没能前来,是因为他要忙着去上海报到的事情,人虽然没到,却把祝福和心愿托付给郑雨带了过来,虽然从郑雨的口中讲出这些,明显能让陈晓娜感觉到有加工的痕迹,但是她却从内心感谢着这位从小一起长大并且默默喜欢着自己的好朋友、好同学,她也在内心里默默祝福着何志彬,希望他到上海后一切顺利!
    李明宇没能前来,陈晓娜想着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未能遂了他的心愿。这难免让她有些失落,同时也觉得是时候好好审视一番这段情感了。其实,她也知道汉江商场是一个是非之地,也正因为这样,即便是每次回单位听到一些有关于李明宇的流言,她也只是一笑而过,从未当真。在感情问题上,她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对李明宇也是满怀期待。只是今天的这个结果并不在自己的预料之中,令她有种想哭的冲动。
    卢佩姗自是观察到这一点。她也很好奇,这样的场合李明宇居然没有出现,早知道她就应该鼓动郑雨把何志彬带来。她有些替自己的这位好朋友担心,不过幸好再过几日她也要和奶奶一起搬到襄樊了。卢铁山为了这事已经忙活了半个月,总算在毛纺小区找到了一处安静的房子作为暂时的居所。这地方离卢铁山办公的地方以及襄樊大学都很近,算是十分便利。这样一来,卢佩姗就不用住校,可以住在家里,照应起来自是便利不少。
    卢佩姗看见陈晓娜的眼角红润,有些担心这位好朋友会情难自控地流泪,那样的局面应该会让陈晓娜变得不堪。她走过去一把抱住陈晓娜,在那一刻,她能感觉到陈晓娜在自己的肩上落下了略带温度的泪水。
    钱碧尘不用和聂青风告别。作为《汉水谣》的编剧,聂青风自然不会缺席此次巡演的首站。虽然他不在歌舞剧院的编制之中,但是却因为《汉水谣》享受到了在编人员相同的待遇。上次南漳之行,两人的关系算是确定了下来,牵手同进同出自是成了歌舞剧院一道令人羡慕的风景线,两人一同散发出的不惹风尘的气质,令他们成为所有人眼中的“神仙眷侣”,让人不禁对此次巡演充满了期待。
    就这样,陈晓娜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离别,虽然这次只是短暂的离别,却因为李明宇的缺席让她感觉到不完美,所幸只是三个月的离别,至于回来以后的事情她不想多想。
    在陈晓娜离开襄阳的时候,何志彬也开始张罗着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别,与陈晓娜不同,何志彬的这次离别归期未知,或许是一次长久的离别,或许也只是四年的短暂离别,但对于何志彬来说,总有一种既期待又满怀失落的情绪令自己深陷其中。
    何博文夫妇对儿子的远行有着不同的反应。
    闫彩英的准备是从去年就开始的,整整一年的时间,她就没有停止过,两件毛衣背心、两件高领毛衣、两条毛裤,全是她一个人手工编织完成,连弟媳和母亲想帮她分担都遭到拒绝,直到何志彬出发的前的一天晚上,最后一件毛裤才收完最后一针。
    可是这些在闫彩英的心里还是不够,她担心儿子一个人在外面不能照顾好自己;又担心自己的手艺太差,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里会不会让儿子失了面子;还担心上海会不会比南漳的天气还要冷,她记得以前到从上海来随县下乡插队的黄涛说过,上海靠海,到了冬天整个房间似冰窖一般,儿子怕是会挨冻……所以,去年秋季出新棉的时候,她又买了很多,帮何志彬准备了全新的棉被、铺被、枕头,外加两件棉袄,而且这两件棉袄春节时都没能让何志彬先换上,总觉得新的棉袄不仅能让儿子在天寒的时候享受到温暖,还能让儿子显得更加帅气。
    就是因为一个面子,闫彩英忙得不亦乐乎。毛衣和棉袄的样式,她是按照最新的服装杂志和大众电影那些模特或是明星身上的样式制作的,还特意选择了一款郭凯敏身上的样式编织,总想着上海的男人应该都像郭凯敏那般穿得光鲜、帅气。
    这些东西准备妥当后,她又开始准备张罗着把闫世雄送来的干鱼以及何博文春节前从山里带回来的腊肉、腊肠装在一个旅行袋里,后来还是闫博文提醒她,儿子是去上海读书,不是去那里定居生活,这些肉食,儿子在学校是没办法处理的。
    闫彩英想想也有道理,就把肉食减了一些,只是带了一小部分让儿子给黄涛带去,这样一来,也算是变相能帮儿子找到一个打牙祭的地方,不过,她又重新往旅行袋里增加了一些核桃、花生之类的干货,直到那个旅行袋被撑得满满当当、拉链快要炸开这才作罢。末了,冲着何博文不断埋怨道:
    “都怪你!让你买个大些的包,看看你买的这是个啥……”
    对于这样的埋怨,何博文没有回应,他特别能理解闫彩英作为一位母亲此时的心理。别看闫彩英平时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却是狂风暴雨,一旦触及,便难以收拾。正因为这种了解,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处模式,这也成了备受外人称赞的夫妻相处秘诀。
    其实,对于儿子的此次远行,做父亲的也并不全然是脸上所表露出的那样云淡风轻。
    何博文想起了当年去随县下乡插队临行前的情景。那时候,自己也像何志彬这般大,同样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远行,距离虽不及上海,却也是第一次远离双亲、离乡远途。
    那天的情形和此时差不多。虽然母亲放进包里的东西不及闫彩英的丰富,却也是母亲倾尽所有的能力。父亲也是如此一言不发,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何博文永远都忘不了,父亲偶尔抬起的脸上刻着一种极复杂的表情,不舍、自责、爱怜里透着一种似乎永远攻不破的坚强。
    何博文第一次明白了父爱的伟大与复杂。而此时,他的面部也同样复刻着那种表情。
    准备行李并不是件难事,对于何家来说,谁去送何志彬到上海却是一道极难的选择题。
    闫彩英首先表明态度,她不去!原因只有一个——眼窝浅,受不了这种离别,哪怕是只有四年的短暂离别,作为一位母亲,也不愿看着儿子逐渐离开自己的怀抱一个人在异乡生活。
    闫世雄也表示去不了,这一来一回的,少说也得四五天的时间,单凭李悦荣自己肯定搞不定那些水产伙计们。那可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来源,更是闫乐、闫欢两兄妹的生活保障。最关键的考虑,还是觉得这种事情如果需要男人出面,舅舅显然没有父亲的级别高。
    最后,只剩下何博文。按理说,也是没法推辞的。闫彩英说他:
    “儿子在家的时候,你就没陪过几天。整日里,工作永远排在儿子前面,除了在单位整理资料就是进山采风。这机会多好,一下好几天,正好也能借这个机会去看看老朋友黄涛。错过了这次机会,这父子俩的相处时间,日后怕是更少了。”
    何博文也明白这个道理,也想借这个机会去见见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但是一想到内心里对儿子的不舍,就起了一层担心,怕自己逃不过离别悲伤,会像多年前父亲与自己告别时那样,转过身就会泪流不止。他更担心一旦这样的情境出现,会显得十分失礼,怕是会给儿子带去不少困惑。
    于是,何博文想了想,还是觉得自己最好不要去。至于黄涛那儿,他已经提前打电话给这位老朋友了。
    黄涛有一个女儿,今年正好也是上大学的年龄,所幸的是,女儿黄薇不用到外地去,虽然没有离别,不过作为一位父亲,他特别能理解何博文此时的心。
    黄涛承诺,何志彬一旦确定好行程就马上告诉他,一定会到火车站接站,并安全把人送到学校,这让何博文感觉到很安心。
    何志彬原本的想法就不想让父母送他去上海。
    在他看来,去上海求学只是他人生需要经历的一段旅程,没必要整得像生离死别那般。只是他有些担心那些行李,四季的换洗衣物,加上那些棉被、枕头,还有那一大包食物,可不是他一个可以逞强就能搞定的,再加上去上海的路并不顺畅,他需要先坐车到襄樊,再坐火车到汉口转车,最后才能到达上海。想减少行李的数量,却又不忍心母提出,特别是面对母亲,担心会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而伤了她的心,这让他想到了郑雨。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人送他去上海,他希望这个人是郑雨。
    父母去,只会让他陷入悲伤的离别情境之中。朋友间的离别就全然不同,除了会有不同的憧憬与展望,还会有彼此的祝福与鼓励,而这些才是何志彬觉得踏进上海这块土地时最想得到的。
    让郑雨送他去上海,何志彬还有另一层想法。作为陪伴了六年的朋友,他想让郑雨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想让他了解下自己未来所处的环境,也想借这个机会鼓励一下郑雨,这样对于郑雨明年的高考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有,自此以后,两人各奔东西,都将会有各自的学业、工作、爱情、家庭、生活,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形影不离,也算是为少年情谊画个句号吧。
    对于何志彬的提议,何博文和闫彩英自然是同意的,他们也觉得没有人比郑雨出面更合适,只是有些担心,这样一来,怕是要耽误这个孩子的学习了。
    郑雨也是想去送何志彬的。其实,这段时间他比谁都要忙。
    刚和卢佩姗送完陈晓娜,刘长庚就把他们提前召集回到学校,在南一中的集训已经结束了,体育队全部回到了水镜中学,开始了最后的冲刺。没过多久,卢铁山也举家迁往襄樊,郑雨自然少不了忙前忙后。除了这些,还要在卢佩姗报到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还好,何志彬去上海报到的时间比卢佩姗早,送完何志彬回来正好能赶上卢佩姗入校。
    自何志彬以后,水镜中学的师生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是何志彬给的,也是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给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学校考出了个状元,这在襄樊算是个不小的轰动,也因为这样,市县两级教育领导都对水镜中学寄予厚望,特别是“特色教育”的试点工作,这给郑雨他们这些特长生无形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刘长庚也曾有过少年时光,也曾拥有过形影不离的少年玩伴,所以他也就能理解郑雨和何志彬的这种情谊,自然也对于郑雨提出的请假要求给予支持,他也希望通过何志彬能对郑雨形成一种新的激励,让郑雨在明年的高考中发挥出超常的水平,最终能得偿所愿。
    郭春华更是赞同儿子去送何志彬,不仅如此,她还在春节过后就帮何志彬织了一件毛衣,当然款式和颜色也都是参照最时兴的样式来的,这也算是对于闫彩英平时对郑雨照料的一种回馈吧。
    就这样,何志彬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陌生旅程。
    按何志彬的要求,离开南漳的那天,何博文和闫彩英都不要去送行,既然选择了远离离别,就索性彻底些。何博文和闫彩英很赞成儿子的这个提议,他们权当这是儿子和郑雨的又一次徒步计划。只是,儿子和郑雨的背影在顺河街消失的那一瞬,闫彩英还是流下了压抑很久的眼泪,而何博文的脸上依旧复刻着坚强,内心却早已泪水泛滥。
    此时,一想到接下来的时光,这座百年老宅里就只有他和闫彩英相守一生,难免起了感慨,很自然地将闫彩英紧紧地揽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