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蓉城的新风潮
作者:偶尔失误   四合院:重工兴国最新章节     
    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事情,方想并不清楚。
    不过即便是知道了,也影响不到他。
    与刘爸爸通过电话后,j-11还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以至于原本计划在第二个月下旬,进行第二次试飞的计划。
    也被提前到了六月的中旬。
    虽然时间紧凑了些,但好在方想和屠工每天都紧盯进度和现场。
    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
    紧接着就是厂里分房子,以及地产公司开售的时间了。
    对于这些,方想连自己的事情都顾不过来了,哪里还有心思去管那些?
    不过好在,厂里的事务, 马厂长管理的还是非常到位的。
    十多年的合作下来,马厂长不但兢兢业业,业务水平能力也是在优秀线以上的。
    不然,也不会被方想拉着一路走到了现在。
    至于地产公司,价格确定后,那群职业经理人,也展现出了应有的水平。
    当然,毕竟还只是83年,不会像后世一样,搞什么验资、认筹、开盘、交房等等一系列花里胡哨的花活。
    基本上就是你拿着钱过来,选一套房子、交钱、给钥匙、走人。
    说起来,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流程。
    可每天都被围的水泄不通的售楼部,也成为了地产公司的常态。
    很多人原本以为,价格会高到无法接受,如今一看,也不过是垫垫脚尖,就能够到。
    而本就买不起的,依然是买不起。
    不过这也在方想的计划之内。
    这批房子,本质就是改善居住。
    目标客户,也是在后世被称为中产阶级及以上的人群。
    至于说两千多的八十多平两房买不买得起?
    八十年代,能居住在城市里的,基本上都是有稳定工作的。
    每个月工资,多的百十块,少的也有三四十块的。
    要是家里是双职工,那收入就更可观了。
    更别提还有不少一家两代人,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居所得也不在少数。
    十年攒个两千块,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有单位分的房子。
    可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呢?
    绝大部分就跟方想最开始设计的洛汽的家属楼,是一样一样的。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上学的那种敞开式教学楼吗?
    一栋长条楼,一字排开好几间教室,出了教室门,就是操场。
    那时候的楼房,也是这样的。
    一栋长条楼,一字排开少的有六七八九间房,多的二十多间房。
    卫生间厕所是没有的,都要去公共的卫生间才行。
    至于厨房,那也是没有的。
    都是在楼道或者门口,搭个煤火炉子而已。
    这样的房子,小的呢,不到十平方,大的呢,也是十几平。
    后来稍稍进化了一些,里面还带个套间。
    可面积,基本上也就是三十平到头了。
    当然,也不完全都是这样的,也有新式楼房。
    就是带门洞的那种。
    一梯两户,房间也大了些,有四五十平的两房。
    三房也不是没有,但那都是大领导们才有资格住得了。
    这些呢,是带厨房的,甚至已经开始带独立的卫生间了。
    虽然小,但有不是?
    可这样的房子,不但少之又少,还基本上都是住的各家单位的领导。
    或者只有绩效特别好的单位,才能盖得起这样的房子。
    也就是现在开始大规模的搞经济,才有条件真正大面积开始流行起来。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房子,在国内,除了高级领导住的小别墅,已经算天花板了。
    可老话说的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地产公司的房子,是什么户型?什么面积?
    格局有的比吗?社区环境有的比吗?
    更别提,地产公司还引进了港岛目前也才刚刚开始流行的物业公司。
    有专门的安保人员和保洁。
    只要你有钱,就能享受到除了极少数大领导之外,最顶级的房子了。
    就问你,你要有钱,你买还是不买?
    而蓉城本地的居民们,用脚投出了选票。
    结果就是,开售仅仅一周,没任何套路,没任何花哨的活动。
    就卖出去了五千多套。
    相当一部分人,上午拿到房子钥匙,中午饭都不想吃,直接就开始搬家。
    一度让整个蓉城,甚至周边地区的板车,成了稀缺物资。
    是的,如今搬家,都是用板车或者牛车拉的。
    汽车?想多了,如今才有几辆车啊?
    除了个别有点权利,胆子还大的敢用单位的车帮忙拉东西。
    其他人,都是四处借牛车、驴车、马车、板车,实在借不到,干脆就自行车骑着,蚂蚁搬家。
    因为还是工作日,导致马路上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骑着自行车,托着东西搬家的妇女们。
    导致如今蓉城最流行的打招呼,从吃了吗?
    变成了,搬了吗?
    而这样的盛况,即便是消息再闭塞的人,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原本有钱,却不打算买的,看到别人都买了,自己居然没有?
    这能忍?
    国人争强好胜的基因被激活,马上上了头,拿着钱也去买了一套。
    怎么,你老王家能买的起新房,我老李家就买不起了?
    你不是买的二楼吗?我买三楼!
    就是要压你一头!
    而家里条件好的, 更是豪气的直接买下一百一十平的三房。
    在他们看来,要什么两厅?直接改成四室一厅,不比三室两厅强?
    至于采光?通风?
    这年头谁还在乎这个啊?
    到处都是进了屋子就必须开灯的房子。
    不开灯就看不到屋子里什么样的房子,多了去了。
    这房子比领导们住的都好,还挑什么理?
    紧接着,便是带动了垫垫脚也买不起的那批人。
    不少人就起了心思,我买不起,我难道不能借钱买吗?
    转眼之间,到了晚上饭后时间,到处乱窜找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开始拉关系。
    什么?你家买新房了?
    诶呀,你是不知道啊,我家现在四五六七口人,住的房子那叫一个憋屈啊。
    一大家子人,窝在那么小的猪窝里,咱们这么好的关系,你能看着我受苦?
    不能啊!
    那你不得借我点钱?
    似乎眨眼之间,全城的人都在借钱。
    而除了这部分人,如今居然还提前冒出了一个新的职业。
    中介!
    对,几千户人家买了房子,可原来的房子呢?
    家里口数多的,可以分开住。
    这样不但舒服了不少,还多了私人空间。
    毕竟那房子就在城边上,骑个自行车,也没多远不是?
    家里口数少的,那可不就起了心思了。
    多出来的这套房子,自家也不住了,那,能不能卖掉?
    就当回血了呗?
    当然,这年头没有回血这个词儿,可不耽误是一个道理不是?
    慢慢地,从某个人高价卖掉了自己手里的房子后,其他人也知道了这个信息。
    也开始动起了脑子。
    新房子最少也得两千多,咱们买不起。
    可那些家属楼的房子,有三四十平,一平方按照二十块来算。
    一套房子也就几百块。
    老子住不起新房,难不成还住不起楼房吗?
    以前是单位没有、资格不够、资历不足、条件不行,住不上。
    可现在只需要花新房子几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住上以前自己羡慕的楼房。
    也不是不行啊?
    没多久,整个城市就突然之间,活跃起了二手房子倒卖的事情。
    见面打招呼,也从搬了吗?
    变成了,你家房子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