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你对8爷有没有兴趣?
作者:偶尔失误   四合院:重工兴国最新章节     
    老话说的好,温饱思( 。。。。)
    回到家里的两人,很快就不老实了起来。
    “讨厌!说什么占你便宜,最后却被你占了便宜!”
    经过一番手舞足蹈,一咽难尽的刘淑英满脸通红。
    转身跑去洗手间,洗漱了一番。
    幸福的日子,就这么冲冲而过。
    方想与刘淑英之间,也越来越亲密。
    除了最后一道防线,该做的都做了。
    而让方想感到意外的是。
    明明隔着衣服看,是小笼包。
    可当真看到的时候,居然是b,实在不可思议。
    唯一不满意的,就是那份依旧没有完成的重卡设计图纸了。
    是的,假期已经快结束了,设计图还没有完成。
    原本方想以为,有了后世图纸的参照。
    设计一款现在能用的重卡,还不是手到擒来。
    没想到,最后的障碍,却落在了一个之前根本没想到的地方。
    大梁。
    是的,大梁这个东西,你说他有技术含量吧?
    其实也就不过需要一点强度罢了。
    可你要说他没技术含量吧?
    但问题就出在,目前国家没有能让他达到强度标准的设备。
    即便国内现在已经有了万吨的水压床。
    可那是集全国之力打造出来的,现在暂时还就只有一台。
    别说重卡了,那些坦克、飞机、化工管线、罐体等尖端科研等制造研发项目还不够呢。
    就连部队,也都在排着队。
    怎么可能会用来制造一个排不上号的重卡呢?
    那没有方想的六十年代,国内是如何在没有专用机床、没有技术资料。
    缺乏资金、材料紧张、工人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造出来的重卡呢?
    方想百思不得骑姐。
    他记忆里没有这个答案。
    不过好在,他现在有电话了。
    是的,电话线路,已经扯进来了。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之前遇到过。
    你知道黄河汽车制造厂吗?
    前两年,他们买了六台千斤顶,然后合在了一起。”
    电话那头的尹局长,语气有些唏嘘。
    万万没想到,居然用千斤顶,硬生生压出来的。
    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这么淳朴。
    “那强度,能达标吗?”
    脑子里模拟了一遍数据,方想还是觉得疑惑。
    “本就是个花架子,你觉得,能中用吗?
    但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
    不然,咱们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成品图纸呢?”
    尹局长说出了实情,这就是这时候的无奈之处。
    “那我再想想办法。
    不过很有可能,载重、寿命和性能之间,不得不做一些妥协了。”
    方想闭上眼睛,长叹一口气。
    原本以为,这是个手拿把掐、万无一失的事情。
    没想到,最终还是倒在了基础上。
    重卡终归还是属于高端制造业的。
    即使是高端中的低端。
    那也不是靠艰苦奋斗,和一点点小聪明,就能够弯道超车。
    所以现在,只能是个空中楼阁。
    方想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国内的重卡,一直到80年代,才开始慢慢有起色了。
    原因就是80年代后期,国内花巨量外汇,进口了一套斯太尔的生产流水线。
    全部零部件从进口组装开始,逐渐转为全面国产化。
    再通过反向研究,吃透别人落后的技术,再转为自己的技术。
    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更加先进高端的科技。
    直到21世纪,才慢慢接近世界顶级水平。
    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到模仿,到并肩,到超越。
    怎么能是一句辛苦能说明白的呢。
    可不管怎么样,项目已经接手了,终归还是要有个交代的。
    又经历了数天的计算和调整、修改。
    最终方案终于出炉了。
    因为大梁无法使用高强度材料。
    载重量大大的降低。
    只能通过优化底盘结构,分散一部分承重。
    整车的数据,与1971年批量生产的cq261相比,没有拉出明显的差距。
    唯一值得亮眼的,就是那重新设计的发动机了。
    功率、马力、扭矩都要强一些。
    加上一些来自后世的高明设计,预期油耗,也会有明显的降低。
    但这些,方想不具备制造样机和测试的条件。
    只能把图纸扔给一机部,让他们去实验了。
    等到忙完重卡设计,距离开学就没几天了。
    趁着这个时间,方想翻出了空间里不少东西。
    去刘淑英家里送了一些。
    都快把人家姑娘吃到肚子里了,总是要拉一些关系的吧。
    也顺便把快被占满的空间,腾了些地方。
    然后,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个人物品。
    给魏胜利留了一把钥匙,就开车提前回到了学校。
    没想到,刚到辅导老师这里报完到。
    领取了下学期做讲师需要准备的东西后。
    “航空航天系的李教授找你好几次了。
    正好这几天他还在学校,你过去看看吧。”
    张老师在本子上签好方想的名字,提醒了一句。
    “找我做什么?难道是?”
    方想突然想起了之前关于涡喷-6的的毕业论文。
    不过他并没有急吼吼的过去。
    而是先去了许教授办公室,看看能不能打探一下消息。
    不过不凑巧,许教授此时并不在。
    曹天伟、关宁源和吴旭也不见了踪影。
    似乎去忙什么秘密的大项目了。
    无奈之下,没有打探到消息的方想,只能老老实实去见李教授。
    “上次你结业考试的成绩,出乎意料啊。
    没想到,你真的能在一年之内,学到了两个系的四年课程。”
    李教授看到方想后,第一次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方想则是矜持的微笑了一下。
    果然,这个世界,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你的毕业论文,也令人吃惊。
    很多地方的精巧细思之处,一开始看,只觉得不可能。
    但细看之下,却又不得不承认,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可问题在于,你图上标注的参数,有不少零件国内目前还无法实现,也无法论证是否正确。”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颇有些遗憾。
    “那些只是我个人的推想。
    现在不行,不代表未来不行。
    材料是一切高端科技的基础。
    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确定现在的构思是否正确。
    我们时间还来得及,会看到这一天的。”
    方想看似谦虚,却也道出了目前科技的瓶颈。
    也正是因为这次重卡的设计。
    让他不得不重新脚踏实地。
    一开始,他确实顾虑到了国内技术水平的客观因素。
    除了一开始炫技用的g36和m4a1,设计的都是可以落地的图纸。
    但经历过东方红、红旗、解放、sh760后。
    方想不自觉的开始飘了。
    妄想以一己之力,将国内重卡的科技水平推进到21世纪。
    但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
    设计再优秀,又如何?
    还不是要看材料、工艺、精度。
    即便他拿出df-17的图纸,也无法实现。
    别的不说,单单一个镍铬铁合金的涡轮叶片。
    全世界就生产不出来。
    更别提更先进的陶瓷纤维了。
    退一步,发动机叶片需要的单晶镍基合金。
    方想很清楚的知道,是由钨、钼、钌、钽、钴、铼等稀有金属构成的。
    可以抗1600-1800度高温。
    但方想不知道比例啊,炼制时的参数也不清楚。
    这些都需要投入天量的资金,一步步去摸索。
    就算再退一步,用目前能够生产的条件去造一个df-41。
    也还是白搭,先抛开邱小姐小型化的问题。
    当一个洲际导弹从太空中向下运动时,为了突防的需要,速度可以顶到10马赫。
    这个弹头的温度,就无可奈何。
    如果不解决耐高温的问题,就算造出来,也是个摆设。
    “5月,总参的罗老总批示,要开始国产j-8的设计工作。
    前几天,贺老总也要求,j-8要早点搞出来。
    下个月,也就是9月,设计工作就要全面展开了。
    你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