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三顾茅庐(下)
作者:兜里有糖丶   任务系统:终极一班开始最新章节     
    第564章
    但关羽怎么也这样想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林阳身边顶级人才那么多,关羽早就磨平了狂妄自大的棱角,也明白这世间比他还强的能人异士多不胜数。
    可与这么多人相处了这么久,怎么就没有潜移默化的吸收一点看人看事的本事。
    摇了摇头,林阳开口道:“忘了我说的要来三回啦?放心吧,下次来就能请动诸葛亮了。”
    自从林阳兵败的消息传回荆州,刘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直接就把刘备请进了江夏城,代他管理江夏。
    其长子刘琦,被调遣去了江陵。
    两者形成隔江对望之势,毕竟林阳这次虽然兵败了,但并未伤筋动骨,50万大军顷刻便补齐,随时都能南下拿下江夏。
    一旦江夏顶不住了,刘琦便可派遣舰船来迎接刘备他们,逃往江陵。
    刘备接收了江夏,便在徐庶的建议下,以新野为第一道防线,开始在周边布置埋伏,以防按兵不动的林阳军,举兵南下。
    当消息传到曹操耳中的时候,他都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刘备能打败林阳,确定这不是在做梦?
    刘备的实力连他都不如,连他都没办法与林阳抗衡,刘备怎么可能打的赢林阳,这不滑天下之大稽嘛。
    于是便让人去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得知原来是刘备获得了一名谋士之后,又是一阵苦闷。
    心想如此大才之人,竟然落入了刘备手里。
    便想让人试着去招揽一下徐庶,但却以失败而归。
    徐庶也算的上是一个忠臣了,原剧中要不是曹老板用对方老娘作为要挟,徐庶根本不可能离开刘老板。
    而且在自己老娘死后,徐庶还是脱离了曹老板,重新投回了刘老板的怀抱。
    所以现在曹老板不过是占据了凉州一亩三分地,没有像原剧那样占据天下的三分之一,也没有徐庶老娘作为把柄,怎么可能让徐庶背叛刘老板。
    倒是这个消息传回京都之后,其余人都没有太多的动静,只有身在皇宫的刘协高兴不已。
    觉得这是一场成功推翻林阳统治的典范,幻想着这个素未谋面的皇叔,说不定能救他出水火,匡扶他们的大汉王朝。
    林阳则是没有想那么多,依旧让部队驻扎在南阳按兵不动。
    等时间来到同年的冬天,南阳大雪纷飞,林阳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三次来到了卧龙岗。
    这次林阳驾马的同时,还让关羽带上了一辆自行车。
    因为这次诸葛亮肯定就会见他了,带个自行车一来可以当做是见面礼,二来也好让对方了解一下现如今他所辖之地的一些情况,对于招揽诸葛亮提供一些可能性。
    说真的林阳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把诸葛亮招揽下来,谁也不知道这里的诸葛亮是不是就真的是对汉室忠心不二的。
    来到茅草屋处,出来迎接的少年笑呵呵的拜了一下。
    “三位又来了,正好卧龙先生正在府上。”
    “来了三次,他总算是在家里了,快快让诸葛亮出来见我大哥,我大哥好歹也是当朝丞相,来了两次连人都没见着,必须得让他给我大哥赔礼道歉。”
    张飞直言不讳,扯着嗓子说道,声音大的连在屋里装睡的诸葛亮都听到了,躺在床上不由的就笑出了声。
    其实吧第一次林阳来的时候,他确实就在家中,不过林阳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就不在了。
    当时他是跑出去打探林阳的势力以及人品,历时两月时间,在林阳的地盘到处转了转。
    期间也听到和看到不少。
    林阳所辖之地的百姓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百姓对于林阳的评价也颇高,称他们有如今这样的生活,都是托了林阳的福。
    也从不少人口中得知了以前林阳的一些功绩,与其手底下的一些谋士武将的能力,其中不乏连他都有些自愧不如的人才。
    他的心里也给了林阳一个清楚的定位,有勇有谋,知人善用,爱护百姓,是一个文能安邦定国,武能抵御外敌的明主。
    对于这样的人,他也有了想要辅佐的意愿。
    至于说有人要说诸葛亮是忠于汉室的,但其实不然,所谓的忠于汉室往往都只是一个大义或者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汉朝作为当下没有完全一统之前的王朝,是作为一个大义且正统的存在,谁掌握了大义,才能名正言顺的获得百姓的支持。
    林阳朝着关羽使了一个眼色,后者会意赶忙走上前捂住了还在喋喋不休的张飞,拖到了一边。
    看着一边挣扎一边还想说什么的张飞,少年脑门渗出一丝尴尬的冷汗。
    “抱歉了小哥,我这个三弟从小脑子就不太好使,如果有得罪地方还请海涵,不知现在我是否能见见卧龙先生?”
    少年回过神来,摇了摇头。
    “不碍事的先生,刚刚那位先生也算是性情中人颇为有趣,我相信卧龙先生不会怪罪的。”
    “不过嘛。”说着少年顿了一下。
    “卧龙先生现正在午睡,先生如果要见卧龙先生,恐怕还得等他睡醒了才行。”
    林阳知道这还是诸葛亮的考验,就是想磨磨他的性子,笑着道。
    “不碍事,我就在此等着卧龙先生醒,在去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