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出海通番
作者:一灯阑珊   给古人直播美食,他们都馋疯了最新章节     
    糊糊:“尽管如此,李世民的改史行为并非全面和系统性的篡改历史,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春秋笔法或对某些细节的调整来表达他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简单来说,就是微调。
    到了朱棣这里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当儿子的非得把老父亲从孝陵里拉出来再干四年,把建文的四年执政时间覆盖过去。一直到洪武三十五年,传位给最爱的四儿子。
    永乐年间有一部奇书《奉天靖难记》面世,从名字就知道站哪方。
    该书尽可能污蔑与抹黑去世懿文太子朱标与建文帝朱允炆父子,否定他们的皇位继承合法性。
    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
    朱棣才是朱元璋一直最属意的继承人。懿文太子朱标,屡次忤逆父皇朱元璋,多有怨言,出言诅咒,靠阴谋诡计才保住太子位,终于天夺其魄,短命夭亡。
    记载朱元璋晚年曾三次想要立朱棣为太子的情节,还说朱元璋是骤死,字里行间透露着朱允炆杀祖父篡位的意思。”
    朱樉实在听不下去了,一把按住旁边的四弟,“父皇,揍他一顿才能解气。”听听,说的是人话么。
    小朱棣四肢乱伸,“大哥,救命啊!”是那个朱棣干的,又不是我干的。
    糊糊:“为了标榜正统而篡改的书首当《明太祖实录》、《太宗实录》。最显着的证据就是洪武有三十五年。
    《明太祖实录》开始编写于建文元年,建文三年完成。建文版的《太祖实录》已不可见,如今所见的是永乐版本的《太祖实录》。
    朱棣大规模改史,让后世生母疑云出现时,所有人都相信,他为了顺应大明继承规则,抛弃‘生母’,特意去认马皇后做母亲。
    说到最后,全是人品问题。”
    言不由衷:那句台词怎么说的,找建文后人,那你当初造的什么反,您真把自己当忠臣了,修不成永乐大典,咱们下去见不着列祖列宗,我们全家造的反,下去就能见到列祖列宗了?就算你把永乐大典修成古今第一奇书,史官们也不会记载,你是顺位继承的。
    朱棣拧眉,“这语气……”是哪个儿子呢。
    功能掩过么?如唐太宗,以千古一帝的光芒掩盖玄武门的阴影。
    太宗文皇帝。
    改史也不是顺位继承,差点连生母都丢了。他就是靖难坐上的皇位又怎样。
    糊糊:“国人注重修史,先秦时期,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崔杼弑其君故事永流传。
    到朱棣大规模改史,成功开启了帝王、当权者以改史贬斥对手、抬高自己的恶习。
    比如《英宗实录》就尽力贬斥代宗,将挽救大明危亡的代宗踢出皇帝之列,并肆意诋毁。《孝宗实录》的编写者竭力丑化政敌,《光宗实录》更是成了阉党和东林党互相攻击的武器。
    官方的史书都灵活到如此程度,遑论民间的私人笔记,没有最野只有更野。”
    言不由衷:建议去看看明朝的小说,想象力比今人都丰富。
    天涯赤子心:有时候感觉自己比古人还封建。
    李世民本来对自己的起居注很有想法,这会只能收回准备试探的手脚。再者开国之初,建成元吉有他功高么?尤其元吉,尽拖后腿的存在。
    糊糊:“再说回沈万三其人,最开始躬耕起家,主业是种地的。当然不是一家子起早贪黑的辛苦农人,是大地主。
    发家的第二步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元代汾湖有个富人陆德源在与沈万三合作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常欣赏他的人品才能,自己年龄也大了,很多事情也想开了,为了避免时局动荡,富财招难,于是将家产赠予沈万三,自己去开云馆做了道士。
    这个故事有一点传奇色彩,陆德源作为一个当地巨富,除了在沈万三的故事充当背景板,在其他地方别无姓名。
    这笔赠财当真存在,亦或途径是否正当,如今已不可考。但无疑证明沈万三在经营过程中发过一笔横财,如虎添翼。
    沈万三发家第三步就是出海通番,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国内。
    沈万三的船队很可能是沿着东江,经白蚬湖——淀山湖——当湖——汉塘——长水塘,从澉浦港出海的。
    在元朝相对宽松的对外政策下,沈万三发挥超乎常人想象的经商才能,打着给京城大都运粮的幌子,组成近千条大船的船队出海后,便兵分两路,少量船北上,大量船由沈万三带着到了南洋。
    就这样沈万三频繁来往于徽州、池州、太平府、毗陵和苏州等地,把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和手工艺品经由东江到澉浦港,装上商船运往海外。
    然后再把南洋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回国内,赚取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财富。这条南洋航线的开辟让沈万三真正成了江南首富。
    海洋贸易或者说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有多赚钱呢,南宋初年泉、广两市舶司舶税净收入增至二百万缗。这个数字占当时朝廷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可以说海贸为南宋半壁江山抵抗北方的入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
    明朝由于郑和的下西洋海洋贸易活动带来了数千万两的白银和三十万两以上的黄金。实际上黄金白银只是其次的收入,郑和船队还从外国带回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价值连城。
    既然如此赚钱为何后面会被禁呢,因为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是政治任务,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做生意只是捎带脚的事。
    加上明朝皇帝祖传在经济方面缺根弦,造船的成本国库出,运回来的货物却全进了皇帝腰包,大臣能不跳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