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扶苏醍醐灌顶!原来这才是郡县制的目的!
作者:九月零五   我,边防军人,在大秦封侯拜将!最新章节     
    扶苏闻言,陷入沉思,眉头紧锁。
    他心中明了,分封之制虽曾盛极一时,然其弊端亦显而易见。
    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坐大,终将对天子之权威构成威胁。
    扶苏心中忧虑重重,不知此制将何去何从。
    秦池继续娓娓道来:“在分封之制下,诸侯邦国诸事皆可自主,无需向天子事事禀报。”
    “只需依时缴纳赋税、定期朝觐,并于外敌来犯时出兵御敌,满足这些条件,便可自在发展。”
    “然而,自分封之始,各诸侯邦国发展便各有千秋。”
    “虽其国土面积固定,但内部经济、人口却有天壤之别。”
    “不过,分封制之弊端,最甚者莫过于对兵力之无限制。”
    “只要财力允许,便可无限制地扩充兵员。”
    “如此一来,便生出一大问题,诸多诸侯邦国对现状心生不满!”
    “故而,在周朝末年,诸侯开始公然挑战宗周王室之权威。”
    “因周王室麾下并无直属兵力,只得向各诸侯邦国求援。”
    “然而,这实则已成为诸侯内部之争斗,与天子无干。”
    “诸侯们洞悉此点后,便纷纷摒弃天子之号令,进入了争霸之局。”
    “这便是春秋战国纷争之由来。”
    秦池言罢,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扶苏亦被其话语所感染,心中激荡不已。
    在秦池的娓娓道来中。
    他深刻感受到了分封制的弊端。
    似乎这种制度的崩溃是历史的必然。
    他沉思片刻,试图寻找解决之道,于是开口询问道:“若大秦改行分封,父皇将土地均分给每个诸侯,是否还会出现强弱之分?是否仍会陷入诸侯兼并的乱局?”
    秦池闻言,轻轻一笑,摇头道:“公子,此乃必然之势,非土地均分所能改变。”
    “诸侯间的争斗,非因土地多寡而起,而是人心难测,欲望无穷。”
    “若论公平,最大的不公平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正如封地与封地不能相提并论,人的功劳亦有大小之别。”
    “若将相同土地分封给功劳迥异之人,你让那些立下赫赫战功者情何以堪?”
    扶苏闻言,顿时语塞,愣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回应。
    他心中明了,分封制的弊端根深蒂固,非简单改制所能解决。
    秦池见状,微笑着继续道:“公子,此刻我便向你阐述陛下推行郡县制的缘由……”
    扶苏急忙起身,拱手行礼:“还请大庶长指教!”
    秦池摆摆手,再次请扶苏落座。
    “公子,从分封诸侯到一统郡县,此乃天道轮回之必然,非人力可为也。”
    “皇室对于王权之渴望,犹如苍龙欲升天,不可阻挡。”
    “陛下主宰天下,自可容他人执掌一方之权,然此权柄,必须牢牢握于皇权之中。”
    “皇者,言出法随,金口玉言,无人可违。”
    “且皇者更需有随时撤换重臣之威,方显天子之尊。”
    “此非仅皇者一己之欲,实乃社稷昌盛之所需,观今日之商贾大户,亦可窥见一斑。”
    “欲使帝国昌盛不衰,必须有一言九鼎之明君。”
    “群臣虽智勇双全,亦可直抒己见,甚至与君王争锋,然终不得干涉君王之决断。”
    “此乃天下大治之本。”
    “观我泱泱大夏,欲求富强,必须统一调配四方资源。”
    “如沿海之地,商贾云集,适宜商贸往来,而内陆沃野,则宜耕种与工坊。”
    “如此,各地各展所长,方可形成盛世之景。”
    “倘若各地诸侯自立为王,各自为政,则必陷入混乱之中。”
    “彼等既要顾全商业,又需兼顾农耕与工匠,如此资源分散,利用不周,势必拖慢国家发展之步伐。”
    “故而,一统天下,方为上策,联盟之力,岂能与一统之国相提并论?”
    扶苏闻听此言。
    心神大震。
    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原以为郡县之制只是治理方式的一种变革。
    却未曾深究其中蕴含的深远意义。
    如今一听,方知其中奥妙无穷。
    集合帝国之力,竟能如此大幅地推动国家的发展步伐!
    试想一下,若是分封制依旧,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齐国欲在鲁国的土地上开垦耕作。
    而鲁国又想在齐国的土地上取盐贩卖。
    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诸侯们各自为政,利益纠葛,岂能容他国在自己领土上为所欲为?
    到头来,只会是纷争不断,甚至兵戎相见。
    然而,在郡县制下,一切豁然开朗!
    父皇金口一开,齐国那晶莹如雪的海盐、楚国甘甜可口的柑橘、赵国神骏非凡的良马、吴越鲜嫩肥美的海鲜,皆可随手拈来,为帝国所用!
    更妙的是。
    这些资源还能进行统一调配。
    按需分配。
    确保每一分资源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扶苏越想越是心惊。
    原来郡县制的奥秘竟在于此!
    相比之下,那古老的分封制已然显得过于陈旧和不合时宜。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父皇的敬仰之情!
    能审时度势,推行如此高瞻远瞩的制度,实乃英明之主!
    同时,他也为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明君之长子而感到自豪。
    秦池含笑而言:“自我大秦采行郡县之制,举国上下,人口资源皆得统一调配。”
    “此举,实乃定国之基石,亦为国家腾飞之翼!”
    “因有诸多伟业,非集全国之力不能成,而此等伟业,又直接关乎国家之未来。”
    他目光如炬,继续道:“如今我大秦辖下四十余郡,遍布县邑无数。”
    “此间至高统治者,唯有陛下一人。”
    “如此,方能依循一统之理念,于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经济,亦可规避民间之纷扰不定,使得政局愈加稳固。”
    言及此处,秦池眼中闪过一丝激昂之色:“诸如建造骊山皇陵、修筑秦长城等鸿图大业,陛下只需一声令下,各地郡县便可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此等制度之优越,在于能令官民一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以成大事!”
    “相较之下,那古老之分封制,岂非显得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