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将军治下食不果腹,何以言战?
作者:九月零五   我,边防军人,在大秦封侯拜将!最新章节     
    这一命令让闽越的庶民们苦不堪言,他们原本就因战争而疲惫不堪,如今又要面临饥饿的威胁。
    许多庶民为了响应战争号召,放下了手中的农具,投身军旅。
    然而,这也导致了大量良田的荒芜。
    原本肥沃的土地上,如今杂草丛生,再无往日的丰收景象。
    与此同时,越军虽然勇猛善战,但每次出征都伴随着粮草的紧缺。
    数万大军东征西讨,战斗力虽然强悍,但后勤之力却显得捉襟见肘。
    将士们常常在饥饿中战斗,这无疑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相比之下,秦军却显得从容不迫。
    秦廷源源不断地将帝国的粮草输送到南疆,再经由番禺分拨到东西两面支援大军。
    秦军的将士们吃得饱、穿得暖,士气高昂,战斗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这一切的对比,都让卓迁感到无比的焦虑和无奈。
    如今越军在粮草上的劣势已经严重影响了战局的走向。
    他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这场战争他们将毫无胜算。
    在这种背景下,卓迁心中的焦虑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难以平息。
    在主营之中,卓迁背着手,眉头紧锁,目光深邃地望着地图,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他深知,再这样下去,越军将不战而溃。
    必须尽快打破这个僵局!
    “来人,取笔来!”卓迁突然大声吩咐道。
    不一会儿,刀笔木犊便摆在了卓迁的面前。
    他沉思片刻,挥刀刻字,开始书写一封邀战信。
    信中,他先是赞叹了秦池的威名与战功,称其为大秦之名将,令人敬仰。
    接着,他表达了自己对公平一战的渴望,希望两军能够堂堂正正地摆开阵势,一决高下。
    “吾乃越将卓迁,久仰将军威名,今日致信,实为邀战,两国交战,贵在公平,吾军虽众,然粮草匮乏,已难以为继,愿与将军一战定胜负,免去百姓疾苦,望将军赐战,共决雌雄。”
    卓迁一气呵成,将信写完。
    信写完后,他仔细审阅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后,他召来一名信使,将信交给他,郑重地吩咐道:“此信务必亲自交到那秦将手中,不得有误!”
    信使领命而去,卓迁则站在营帐外,目送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他知道,这封信将决定接下来的战局走向。
    与此同时,在博罗城中的秦军大营内,秦池也收到了卓迁的邀战信。
    他展开信纸,细细阅读起来。
    看完信后,他微微一笑,对身旁的陈平说道:“卓迁终于沉不住气了。”
    陈平接过卓迁所书之信,细细品读后,微微一笑,向秦池道:“桀骏孤军深入,然其未料闽越资源已耗竭,吾料越军内部粮草早已不支,此情状或许早已显现,如先前桀骏偷袭我博罗,幸得萧主事先觉,移我军粮秣,使桀骏空手而归。”
    “今卓迁领三万之众,粮草皆仰赖闽越诸部,试问桀骏何以支撑龙川之战?”
    秦池闻言,点头称是,面露深思之色:“所言极是,越军粮草既已不济,其战力自然大打折扣,依你之见,范晟他们此刻在何处?”
    陈平略一沉吟,步至舆图前,手指其间,娓娓而谈:“以范千将之智勇,定不会错失良机,吾料他们此刻应已深入东海国境内,说不定正在猛攻东海城。”
    秦池听罢,抚掌大笑:“哈哈,此言甚合我意!如此看来,卓迁之邀战,我岂能应之?”
    陈平点头附和:“将军所言极是,此刻不但不能应战,反而应加以嘲讽,以乱其军心。”
    秦池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色,笑道:“好!就依你所言,来人,取笔来!”
    须臾间,刀笔木犊俱全。
    秦池取过笔,沉思片刻,随即挥动刻刀,笔走龙蛇,顷刻间,一封回信已成。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将信纸递给侍从,令其速送至卓迁处。
    信中如是写道:
    “卓迁将军足下:
    览阅来书,知将军有意邀战,欲与我堂堂正正地一决高下,将军之勇气,秦某佩服之至,然则,秦某有一事不明,特此书信相询。
    闻越军近年来征战连连,粮草早已告急,将士们食不果腹,何以言战?
    又闻闽越之地,因连年战乱,良田荒芜,百姓疲惫,将军又何忍再驱使他们为战争所累?
    想将军乃一代名将,理应知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今越军粮草匮乏,士气低落,倘若贸然开战,岂非置将士们于死地?
    秦某实在不忍见此惨状。
    因此,秦某斗胆拒绝将军之邀战。
    非是秦某惧怕将军之勇,实乃不忍见两军将士在饥饿与疲惫中厮杀。
    望将军能体谅秦某之苦心,暂且罢兵休战,让百姓得以喘息,让将士们得以休养。
    若将军执意开战,秦某亦不惧之。
    然则,秦某想提醒将军一句,兵强马壮者胜,而非仅仅依靠勇气与决心,望将军三思而后行!
    信成之后,秦池将信交给传令兵,吩咐道:“速将此信送至卓迁手中,让他好好瞧瞧我大秦将士的豪气!”
    传令兵领命而去,秦池与陈平相视而笑,心中均知此信必能乱越军军心,为接下来的战事埋下伏笔。
    且说卓迁收到秦池回信后,展开一看,信中嘲讽之语犹如尖刀刺心。
    他面色铁青地将信传给部将们传阅,众人皆愤怒不已。
    “秦池小儿欺人太甚!”一位部将怒喝道。
    卓迁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怒火,沉声道:“秦池此举无非是想乱我军心,我等需保持冷静,不可中了他的激将法。”
    话虽如此说,但卓迁心中亦知秦池所言非虚。
    越军粮草确实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而士气也因连日来的征战与饥饿而逐渐低落。
    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快想出解决之道,以振奋军心并扭转战局。
    所谓两军对垒粮为先,卓迁虽怒未失智,暗思对策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