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告别工厂
作者:八月的狮子座   IT女经理的职场回忆录最新章节     
    2000年前后,中国的erp市场有超80%被国外软件品牌,如sap、oracle、jde、peoplesoft等占有。国内软件厂商主要借助本地优势的财务管理系统也在逐步拓展erp市场,例如金蝶、用友、浪潮等企业。
    然后国内企业因为信息化水平低下、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虽然花大价钱购买了erp系统,却难以达到宣传或预期的效果,erp实施成功率低于10%。这主要是因为erp的实施过程,事实上也是企业抛弃落后管理模式,革除积弊、实践新的管理模式的过程,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植根到企业内部的过程。而只靠erp厂商和购买方是很难完成这些工作的,因此erp实施往往需要有专业、独立公正、实施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
    但是那时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的管理咨询公司都是香港或台湾公司,即便后来国内那些有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也主要是学习和消化他们的经验。另外实施顾问也基本上都是香港人或台湾人,价格昂贵,基本都是一天2万起步。因此不少国内的it从业人员发现了这个市场潜力,纷纷转行做erp实施。
    我在南昌单位里有个早我两年毕业的师姐。她毕业后在东莞的一个大厂里做电脑工程师。后来工厂购买了sap,她就跟着咨询公司做erp实施的工作,最后实施完成后,从工厂辞职入职到那家咨询公司,开始做专职的erp实施工程师。后来她还去香港考了sap的相关证书,升职成了实施顾问,工资待遇比我那些做开发工程师的同学高的多。
    2001年过年的时候,我特意去她家向她请教。她很耐心地和我介绍实施顾问的工作,还给了我不少建议和一些sap的资料和书,鼓励我朝这个方向发展。
    因此我来到市内,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想做开发工程师,而是也想试试能不能也找个erp实施工程师的工作,慢慢地能像师姐一样去做实施顾问。那时erp咨询行业虽然在内地处于蓄力待发之势,但是靠着香港的深圳还是涌现了不少咨询公司。
    oracle erp虽然进入中国市场比sap晚,但是好歹是全球第二大erp企业。加上师姐的那些资料和书,我发现erp系统里面的模块功能其实都大同小异,学习起来并不难。因此我还是比较轻松地通过了一些咨询公司的面试。
    在三家发了offer的公司里,我选择了一家看起来门面大些,人多些的公司。然而没想到的是,我入职的第一天,刚办完入职手续,就让我直接去了正在实施过程中的西丽工厂。
    那时的西丽,虽然属于关内,但是和关外没有太大差别。下了公交车,打了个摩的,才找到工厂。 同事接我进入厂里后,发现工厂比以前我待过的任何一家工厂都破旧。进到那冰冷的电脑房,同事没有介绍太多,就让我自己找台电脑学习。中午吃饭连食堂都不让进,只能跟着同事去外面的流动小贩餐车那里买盒饭,蹲在路边吃完。晚上下班后又是摩的+公交车回家。刚做一天我就失望了,和师姐说的咨询公司有培训有各种福利差别太大了。
    第二天更让我失望的是我发现那家工厂完全对erp实施不重视,就指着咨询公司的人全部搞定,他们直接用现成的就成。好多以前我们眼镜厂文员的工作都是咨询公司自己做,各种需要高层决策确定的东西也是咨询公司自作主张完成的。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必败的结果,于是毫不犹豫地打了电话给经理辞职了。
    回到家里,我马上给师姐打了个电话,讲了讲我的情况。师姐叹了口气,告诉我说做erp实施确实就是这样,服务对象都是工厂,碰到好的工厂还好些,不好的就像我碰到这家一样。尤其是刚开始那几年,跟学徒一样,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公司派你去哪就去哪。而且做完一家换下家,经常要出差驻点很长时间。安排住宿,加班,应酬这些事情,女人都很不方便。她做了几年,才稍微好些,可以挑条件好些的工厂。另外有时完成一个项目后,不一定能马上有新项目,这时就要待岗休息了,工资相应地也会少不少。
    过年的时候,她看到我在兴头上,而且也不一定会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就没有提这个工作的不好之处。现在既然碰到了,她建议我再好好考虑下,尤其我还有男朋友的情况下。
    挂了师姐的电话,我把师姐的话告诉了男朋友,接着我们都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最后我俩决定不找erp实施的工作了,还是尝试在市内找开发工程师的岗位了。就这样我从此告别了工厂,结束了被人叫“阿英”的工作。
    在那三年的工厂工作中,我既遇到了高高在上的行业大佬,商业新秀,职场精英,也碰到了卑微如尘的各类打工仔。各种类型的人中既碰到了好的人,也有坏的人,大部分还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那时候深圳大部分都是工厂了,人口基数大,普遍素质都不高,而坏事传千里,所以在每家工厂经常都有各种各样的让人吃惊的事情,让苦闷工作的茶余饭后多了不少谈资。
    而那些事情和自己的那些不好的经历都让我对工厂产生了深深地抗拒。导致后面有朋友再介绍工厂相关的工作,都被我一口拒绝了。但是谁也没想到,7年后,我的这几年工厂经验能帮助我摆脱那时的困境,成功进入了oracle公司。
    虽然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大家都认为能进公司肯定就不会去工厂。而现在也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进工厂了。但是后来我再回头比较下,才发现工厂的工作比起it公司的工作来说,虽然苦闷些,但是又稳定又简单。尤其是互联网发展以来,it界的各种内卷,增效降本,996高强度工作,35岁危机等现象让人叫苦不迭。那时我的不少朋友回到工厂做个it主管,反而轻松逍遥且稳定很多。
    不过现在的工厂不管从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还是硬件条件都比十几年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而本应更宽松,更应多些人文关怀以激发员工创造力的it公司却逐渐变得像循规蹈矩的it工厂,本应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it员工却变成目光呆滞,机械生硬的工人。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