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廷议与宫迁复旨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半个月前的某天。
    太极宫,两仪殿。
    虽说不是大朝会,但群臣汇聚一堂,气氛却异常庄重。
    金色的阳光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棂,洒在殿内,映照出斑驳的光影。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群臣。
    一道高挑的身影,正站在大殿中央侃侃而谈。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往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公谨。
    在见到柴绍前往一趟朔方,就由左武卫,升为右武卫大将军后。
    再加上听说,被突厥来使拐走的蜀王李恪,一个还没他肩膀高的孩子,也在幽州跟突厥人打的有来有往。
    原本被杜如晦、房玄龄以休养生息打消的北伐念头,再次在张公谨的心中熊熊燃烧起来。
    又在向老板李世民,推销现在可以攻打突厥的六条理由。
    什么突厥国内政局混乱,薛延陀等部叛离,连突利那老小子都打算投奔你了。
    他们还遭了灾,粮食少。
    一顿操作下来,就连一旁看戏的程咬金都觉得他厉害。
    一次说这么多话,竟然一点都不结巴,简直比唱戏的还流利。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张公谨的陈述,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他清楚的明白突厥的威胁,也明白现在正是突厥最为虚弱的时候。
    不能让他缓过劲来,不然到时候对付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他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大唐利益的决策。
    听完张公谨的建议之后,群臣们肃立两旁,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窃窃私语,场面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对于突厥遭了雪灾、内部政局混乱等情况,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都不会否认,也不可能否认。
    不然,他们也不会建议李世民又是拉拢北方草原诸部,又是分离突利与颉利的关系。
    还以增援兵马、资源等方式,扶持薛延陀部壮大,制衡东突厥。
    只是,你说的轻松,是不是也忘记了,自家其实也遭了灾的,先是大旱灾,随后又是蝗灾。
    虽然说在某位皇子的大力支持下,侥幸未伤元气的渡过了。
    但这并不代表大唐的国力,已经恢复到了可以随意发动战争的程度。
    像收复朔方那样的只是局部战争,花费也相对较少。
    但是,若是对付控弦近二十万的突厥,还要一战而定的话。
    那所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必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大唐的国库经历了连番的灾害,虽说国库不减反增,有所充盈。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突厥底蕴依在,控弦之士近二十万,想要一战而定,绝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庞大的军队,还需要充足的粮草和精良的武器装备。
    大唐的国力虽然正在恢复,但还未到可以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地步。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沉思着张公谨的建议。
    下不了决心的他,便将视线投向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人。
    这三人中,杜如晦和房玄龄行使宰职之权。一位除了是国之重臣外,更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对于是否应该出兵突厥,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
    一行三人看到李世民投来的视线,三人短暂的对视了一眼,内心只有同一个想法,不好弄。
    过了好一会,三人都没有想好说辞。
    眼看李世民的眼神逐渐变得不耐烦,杜如晦左宰相,上前一步,刚想开口。
    就在这时,从外面小步跑来一个小黄门,朝着李世民禀告道。
    “启禀陛下,内侍省殿上太监,宫旭奉旨还朝。”
    见到小黄门突然打断了这个议题。
    就算是贵为左右宰相的杜如晦和房玄龄,也下意识的松了一口气。
    ......
    “宣他进来吧!”
    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是喜是怒,淡淡的看了一眼小黄门,
    小黄门又小跑着来到殿外,拉起长音。
    “宣,殿上太监,宫旭觐见。”
    不一会,弓着腰的殿上太监宫旭,拿着一本他自己书写的奏折,就风尘仆仆的走进了殿内。
    五体投地叩拜在了地上,颇有些底气不足的说道。
    “殿上太监,宫旭拜见陛下!”
    见到,宫旭双手捧着一份奏折,李世民眼神朝着上面轻轻一扫。
    一旁的王德见状,立马领悟到李世民的意思。
    走上前来,从宫旭的手中接过了那份奏折,然后双手呈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接过奏折,轻轻翻开,目光迅速扫过其中的内容。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是在认真阅读并思考着奏折中的内容。
    宫旭跪在地上,心中忐忑不安。
    他深知自己此次的任务重要性,虽然成功找到蜀王殿下向他宣了敕旨。
    但是陛下的旨意是要他将蜀王李恪一同带回。
    可眼下蜀王殿下,带着长孙娉婷游玩去了,让他先行回来复旨。
    这要是陛下一个心情不高兴,自己项上这颗五魁首,怕是保不住了。
    所以,他尽量保持呼吸平稳,趴在地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终于,李世民放下了奏折,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抬起头,看向宫旭,声音中带着一丝赞赏。
    “宫旭,你这次做得不错。这份奏折中所言之事,朕已有所了解。你辛苦了,先下去休息吧。”
    宫旭闻言,心中大喜。
    他连忙叩头谢恩,然后弓着腰退出了大殿。
    等到宫旭离开之后,李世民这才将视线,重新放在群臣身上。
    他看向依旧站在大殿中央,等待他恢复的张公瑾。
    用刚才宫旭的奏折轻轻拍打着他的手掌,朝着张公瑾说道。
    “看样子,不用趁着冬日出兵攻打突厥了,此项议题我们留在明年再议。”
    说完,就不禁哈哈大笑了起来。
    听到李世民的笑声,不要说张公瑾了,就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都是一脸的惊愕。
    那个殿上太监,不就是去幽州传个旨意,召回擅起刀兵,企图挑衅颉利对唐开战的李恪吗?
    怎么这会,陛下看完他的奏折后。
    竟然说暂时不用想着出兵攻打突厥的事情了?
    群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
    难道,蜀王李恪在幽州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能够改变陛下对突厥的战略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