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东突厥的落寞与唐廷的对策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拥有庞大地盘的突厥,在隋朝的时候,经过隋朝君臣一系列挑拨离间,抑强扶弱,一顿操作下来。
    成功让突厥走向了分裂,分为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而东突厥的第一任可汗,启民可汗,更是隋王朝一手扶持起来的代理人。
    在隋朝前期的时候,东突厥还跟个狗腿子似的,靠着大隋王朝布施的三瓜两枣过活。
    只是等到隋末天下大乱,中原板荡,天下分崩离析,无暇北顾之际。
    东突厥这个二五仔的小弟,就彻底脱离了昔日大隋这个大哥的控制。
    并且胆子也开始渐渐大了起来。
    趁着老大哥跟其他人打架,开始抢夺地盘。
    在此期间,还频繁的率领草原铁骑,屡屡入寇关中,抢夺昔日大哥的地盘人口以及财帛。
    当然,这种行为,也让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
    以至于在东突厥最强盛的时候,涿鹿中原的各路豪杰,也都纷纷依附在东突厥的羽翼之下。
    例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窦建德、王世充等人,皆向东突厥纳贡称臣,受其可汗之号。
    就连李恪的爷爷,也就是现在的太上皇李渊,在太原起兵之际。
    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以此借助东突厥的力量,称霸关中。
    所以,无论是面对如此强大的外患,还是抹除黑历史。
    东突厥一天不除,李唐王朝的边疆就一天也不得安宁。
    对于李世民这个一心想要成为千古一帝的帝王来说,就更是如鲠在喉的存在。
    尤其是前年,也就是武德九年八月,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李世民,正忙着处理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率领草原十八部20万大军,从定襄南下,兵临关中长安城外,逼着李世民不得不签下的“渭水之盟”。
    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李世民。
    何成受过这种气,竟然要牺牲国库中的大量金帛,才能换取和平。
    这样的奇耻大辱,宛若心中的一根利刺,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李世民。
    可以说,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一雪前耻的那一天。
    只是这一天,到来的速度有些快,以至于让李世民都有些措手不及。
    大唐东宫。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如今朝堂之中的重臣齐聚一堂。
    如萧瑀、裴寂、封德彝、陈叔达、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李积等一个不落的皆坐于此。
    甚至就连出使东突厥,才回长安城不久的唐俭,以及在家修养身体的秦琼,也都齐聚一堂。
    而之所以弄这么大的阵仗,为此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大唐的心腹之患——东突厥。
    就在今天,前段时间,一直派遣使节频繁接触大唐的契丹诸部,终于下定决心,率部投降大唐。
    就连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也上表唐廷,请求入朝。
    这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似乎都在告诉李世民一件事,那就是反攻突厥,一雪前耻的机会到了。
    所以,他这才火急火燎的将所有倚重的大臣,连夜招进太极宫。
    就是准备好好商量一番,到底要不要趁此机会,出兵征战东突厥。
    一举灭掉这个在大唐建立伊始,就一直悬挂在头顶上的利剑。
    “今日,这么着急召众爱卿入宫,是想问问,对眼下突厥的看法。”
    要说到打仗,最兴奋的莫过于那些将军了,因为一旦战起,就意味着大量的军功、战功的到来。
    只是还不等他们一脸兴奋的请求李世民,发兵攻打突厥,一道声音就抢在他们面前发言了...
    “陛下身为一国之君,乃是天下之楷模,既已签下盟约,不告而战,如此行径,岂非是要令天下人心堕落?”
    众将循声望去,发现,原来是魏怼怼,开始对着李世民开怼了。
    这让他们也理智的闭上了嘴巴,显然,魏怼怼这个文人的嘴,他们这些武将也是早已经领教过...
    只是这开头的一句话,也成功让李世民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起来。
    好在,大唐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虽说局部也收到天灾的影响。
    但是大部分的地区还是风调雨顺,收获满满。
    因此,国力倒也恢复了不少。
    再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毕竟每一次战事,都是影响国运的大事。
    所以,李世民这个一国之君,倒也不好第一个开口。
    只是,魏怼怼的话一出,一向稳重的房玄龄,看到老板李世民的脸色不太好。
    率先坐不住了,他随即开口反对道。
    \"突厥狼子野心,侵我边疆,掠我百姓,陛下,凭什么用君子之道待他们?\"
    “现在是打仗!又不是什么过家家,哪里有什么君子小人...”
    只是与人辩论,他魏怼怼又何成怕过他人,见到房玄龄开口,他立马反驳道。
    “突厥政权衰落是不假,但是我们大唐这两年也不好过,去年关内大饥,山东大旱,秋天之时又遇见百年难遇的大霜。今年关中又遇大旱,眼下更是难民齐聚长安,一旦处理不好,唯恐又要引起动乱,这时再起刀兵,不是乱上加乱吗?”
    如此交锋了数个回合之后,眼见两个人有争吵起来的迹象,一道声音适时响起。
    “我觉得魏尚书与左仆射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但草原十八部大势已去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是可以攻取的,不过眼下既然条件还不明朗,我们不如徐徐图之。”
    这番话是草原专家唐俭说的。
    一番话说下来,尽管有些折中劝架的意思。
    但也成功的让两人闭上了嘴巴,也让李世民产生了一丝兴趣。
    他摸了摸嘴边的胡子,看着台下的唐俭说道。
    “茂约,你不妨仔细说说。”
    唐俭见闻,朝着李世民恭敬道:“陛下,不久前,突厥人不是送来书信,请求用梁师都换取契丹诸部吗?”
    听到唐俭的话,李世民和众多大臣也都点了点头表示确有此事。
    唯有长顺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少数几个大臣听出了言外之音,顿时眼前一亮,默默点了点头。
    唐俭接着道:“突厥人一直不遗余力的扶持梁师都,现在却提出这样一个条件,由此可见,突厥人现在已经自顾不暇,压根没有多余的能力保护梁师都,我们何不先把梁师都拿下,这样既能拔掉突厥人这个眼中钉,又能摸清楚突厥人的虚实。”
    听到唐俭的话后,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就连反对出兵的魏徵,这一次也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接着,作为专门研究草原的专家,唐俭又具体的分析了一下突厥和大唐现在的情况对比。
    他说道:\"我们大唐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灾,确实不容易,但是突厥人的情况或许远比我们更加的惨烈。\"
    原来,与之前李恪所讲的那样,贞观元年冬天。
    突厥国内,就遭受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风雪,大雪几乎覆盖了整个草原。
    不知道多少牲口被活活冻死,马死了,就意味着军事力量被无形削弱,牛羊死了,就意味着草原人失去了食物来源,就要是要饿肚子的大事。
    但厄运一旦开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可能。
    原本在经历了天灾之后,颉利可汗还以为就能够安然的度过这次危机。
    而更令他意想不到的,一场足以撼动他统治的人祸,正在发生。
    那就是内乱。
    说到这,也就不得不提到颉利可汗侄子,突利可汗了。
    这件事也与他紧密相关。
    大家都知道,草原人与中原人不同,他们是游牧民族 。
    游牧民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飘渺不定。
    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政权。
    当然,也很难彻底的将他们剿灭。
    其次,突厥内部的继承问题,那也是一团糟。
    他们有时候父死子继,有时候却又兄终弟及。
    当然,这也有一些外在因素,比如漠北草原,那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可汗就算实力再强,也架不住风沙肆虐,日晒雨淋。
    哪怕他们战胜了这些自然之力。
    但是帐篷里的美酒,还有那些如狼似虎的妻子们,夜夜攻伐。
    就算是他们再长寿,又能够经的起,多少天这样的折腾。
    因此,这些草原上可汗,他们的寿命甚至还不如中原的帝王。
    如果是那个可汗活到了三十五六岁,那他就算是高寿了,又可以多喝几杯...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可汗,在三十岁左右就挂了的原因。
    可如果可汗死得早,或者暴毙,那么王位的继承权就会出现真空现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儒弱年幼的儿子,是绝对不可能登上汗位的。
    毕竟,突厥人和中原不同,缺少文化的他们,在权利面前,可不跟你讲什么道义。
    如果你让一个还没有车轮高的孩子上台,相信崇尚狼性的突厥人,一定会把他生吞活剥,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毕竟,就连中原王朝,也有不少谋朝篡位者。
    所以一般情况下,这可汗之位,都是由自己的兄弟来担任。
    因此,在启民可汗去世之后,突厥汗国的三位可汗,都是兄弟关系。
    颉利可汗登基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兄长启民可汗对他不错,还是因为他认为东突厥疆域辽阔,难以治理,所以才让他的兄长之子突利做了小可汗。
    要知道突利的统治地区就是在突厥的东北区域。
    可在他的统治下,旗下的奚、萧等几十个部落大部分都相继背叛了突厥人,归顺了大唐。
    这让他的叔父颉利可汗知道后,暴怒不已,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突利身上。
    对于自己的横征暴敛,那是只字不提。
    还把突利亲自喊了过去,结结实实的吃了一顿鞭子,并且关了十几天。
    从此,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之后,又因为颉利政治混乱,对草原各部征税无度,导致各部落怨声载道。
    薛延陀就带着回纥、拔野谷等部族,纷纷叛变。
    颉利一怒之下,就派他弟弟欲谷设,率领十万骑兵前去征讨。
    和回纥酋长菩萨带五千骑兵,战于马鬣山。
    颉利原本以为,欲谷设十万打五千,这已经是板上钉钉,能够稳赢的事。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欲谷设这一刻,就像与某人附体了一样,打输了...
    回纥大败欲谷设,菩萨更是将欲谷设追击到了天山,俘获了欲谷设大部分的兵马。
    欲谷设要不是运气好,就也被俘虏了。
    等到欲谷设逃走。
    颉利一看,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要是不将这些人打败,那么自己的以后还有什么威望统治突厥。
    于是,又让突利小可汗率兵前去平叛,结果,意外再生,突利率领的几万大军,也大败而归。
    这下直接把颉利气的够呛,就又把突利给抽了一顿。
    这些突利不干了,好好好,我好歹也是一个小可汗,奚、萧等几十个部落叛变的时候,你抽我也就算了。
    你弟弟欲谷设率领十万大军失败了,你不打他。
    我打了败仗,你就抽我,什么意思,合着我好欺负呗。
    突利怒了,我念着一脉相承,这才一再相让,难道你能做大可汗,我就不能做了吗?
    更何况,你那位子,还本就是我父亲启明可汗的。
    既然是这样,那我就造反,我弄死你...
    于是,就有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彻底弄掰。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表示要以整个部落归降唐朝的事。
    想必,这也算是压死颉利可汗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当天晚上,群臣商议完后。
    李世民以新与突厥结盟,攻之不义,乃罢。
    但随后,李世民就发号施令,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等人前去攻打梁师都。
    又派刘旻据守朔方东城,在保证朔方安全的情况下,进逼梁师都。
    当然了,这些事情,李恪对此一无所知。
    他也不知道这些事,会不会对他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