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他们身体好,一时半会毒不死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最新章节     
    李宝都惊呆了,他有些失仪的看着李恪那颗小小的脑袋。
    他不知道,自家殿下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怎么就从这么寥寥几句话里,将整件事,推理的这么准确,就如同亲眼看到的一样...
    这个时候,李恪并不知道李宝在想什么,若是他知道李宝在想什么,一定会很得意的回答一句。
    “宝哥儿,你肯定没看过【柯南】,连简单的逻辑推理学都不知道。”
    李宝一脸钦佩的看着李恪,语气里掩饰不住的动容道。
    “殿下,明察秋毫,猜测的半点不错,那您要见一见娘娘派来传话的人吗?”
    “不见了,既然都发现问题了,解决就好了,人,你打发回去。”
    李宝点头称是,正准备去办。
    然后就又听见李恪说道:“母亲大人的话自然不能不听,不然,宫里确实不好说,宝哥儿,我记得瓷器一直都有在烧,现在有多少库存了?”
    李宝想了想,随即无奈的回答道。
    “殿下,您也知道,烧制瓷器,最讲究火候,而火候的掌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烧的瓷器时好时坏,库存是有一些,但是想要将宫里所有的嫔妃、公主和王爷的餐具,全部换一遍,那肯定是不够的。”
    李恪自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他抬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思考了片刻后,又开口说道。
    “宝哥儿,对于宫里面,我们也不用全部都换一遍,一是我们成品不够,而是我们人工、材料、木炭,哪一门不要花钱啊?”
    “我们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给太上皇、那些嫔妃换一些就可以了,至于那些公主大多年龄都不大,到目前为止,还跟着他们母妃生活,刚好省了。”
    李宝闻言脸色一亮,觉得李恪的说的很有道理,只是像是遗漏了什么。
    他认真的想了想,很快就想到殿下莫不是遗漏了圣人?
    不应该吧?
    看了一眼,用殿下自己的话讲,就是又准备做实验的李恪。
    他犹豫了再三,最后还是开口问道。
    “殿下,那圣人、太子还有魏王殿下呢?”
    尽管听到李恪刚才没有提到这三个人,心里肯定是有过计较,但是听到李恪的回答后。
    李宝还是被李恪大逆不道的言论,震惊的无以复加。
    只见李恪一脸不以为意的说道。
    “宝哥儿,你不是说库存已经没有了嘛,那就等到以后有了再说不迟。再说了,我只是说那些金属制品会慢性中毒,又不是立马就会死,也许他们身体好,能够抗的住呢?”
    说完,李恪咧嘴一笑...
    可李宝脸上的汗,比刚才赶来的时候,还要更多。
    这是被吓的!
    对于如此腹黑的自家殿下,要不是怕犯了以下犯上的罪名,李宝都想上前两步,直接捂住自家殿下的那张嘴。
    实在是太吓人了......
    将事情吩咐完后,已经将燧石枪“击铁”打磨好的李恪,再次拿起锉刀,准备打磨下一个零件。
    看见站在身后,还没有要离开意思的李宝。
    顿时,抬头不解的问道:“宝哥儿,怎么了!是不是还有什么事吗?”
    李宝脸色尴尬,不自在的搓了搓手,看着李恪说道。
    “殿下,杨妃娘娘特意叮嘱了,说,叫您不要偷懒,这件事,让您务必亲自跑一趟。她老人家还说了,做人情就要做好做到位,不然也就不必要送了。”
    得了,这个不争不抢,性子极软的老娘,难得为了自己,考虑的这么周到。
    如果不去的话,实在是浪费她的心意,还是跑一趟吧!
    李恪无奈的放下手中的工具,冲着面前组装一半的燧石枪,叹了口气。
    然后对李宝说道:“行吧!我这就跟你再往皇宫跑一趟,你先回去把东西准备好,我马上就回去。”
    李宝从小入宫,在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宫,自小就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
    现在又被李恪委以重任,担任了类似于总管家的职位,想事情、做事,就更全面了,唯恐辜负了李恪的信任。
    所以在李恪说完这句话后,李宝便立马回答道。
    “殿下,东西已经全部打包好了,为了不暴露殿下的这座院子,属下特意让人拉到了崇安坊那里,殿下只要随我来就可以了。”
    李恪默默朝着李宝竖起一个大拇指,放下手里的活计,认命般的说道。
    “既然你已经考虑的这么周全了,那就走吧,我们速战速决,本王可不想被这些俗事耽误太久的时间。”
    说着李恪就在李宝的带领下,和等到的车队汇合,浩浩荡荡的开往了整个天下的中心,大明宫。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
    作为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本来是一位争强好胜、能言善辩,自带一股英武之气的人。
    加上做皇帝高高在上,志得意满,是很容易骄傲起来的。
    历史上有些皇帝,自从坐上了皇位,就变得自视甚高,盛气凌人。
    但李世民却将自己本来就很强的气势,悄悄隐藏了起来,变得更加刻苦,更加自律。
    “朕,誓要做那千古一帝。”
    这就是李世民的野心。
    殿内下首,坐着五位臣子,正在殿内帮着李世民审批奏折。
    这几位臣子分别是中书令房玄龄,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的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丞魏徵、尚书左仆射萧瑀。
    此时,这五个人都是辅佐大唐天子李世民,批阅各种奏章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官员。
    当然,也可以理解是李世民的私人智囊团队,毕竟大部分都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的家臣。
    而这些重要的、需要谨慎处理的国策,李世民大多都是与这几位“内朝臣子”一同商议,然后才讨论出结果的。
    但如果一些事情涉及到其他部门,李世民也会将六部大臣叫来,让他们一起参与讨论。
    而每天的朝会,也就是“早朝”,其实就是让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向李世民汇报工作。
    其实是李世民控制朝堂的一种形式。
    真正能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还是李世民在太极殿中,这寥寥数人的“小朝廷”。
    由于这个“小朝廷”的地位超然,所以所有的奏章、奏折,都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过了一遍的重要奏折。
    几乎是关乎到整个大唐社稷,需要李世民这个当老板的人,才能拍板的大事。
    比如朔方,就是因为去年草原冬天暴风雪,被突厥人掠边了,边关的将军们忍无可忍,想要反攻。
    但是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大战,就不是兵部能够决定的了。
    需要集团老总李世民决定...
    当然了,这种涉及到国策的奏折并不是每一天都有。
    几乎,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条。
    但是好巧不巧,贞观二年时间已经来到了快二月。
    一条不太好的奏折,再次来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只是此时的李世民包括众人,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杞人忧天,寥寥数语就将其打发了。
    这篇奏折的内容是:“圣人明鉴,今以来,关内雨水稀少,百姓缺水浇灌禾苗,臣请圣人,下拨五十万贯,以梳理渭河,泾河,北洛河,三条河流,以备万患。”
    其实李世民在看到这份奏折的第一眼,还是很欣赏,这名叫褚信的官员。
    只是当李世民看到他申请的银两金额的时候,他的眼皮还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两下。
    “五十万贯?”
    “那你还不如把朕上上秤,看看朕值不值五十万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