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一封家书
作者:海蓝不见金   重回1992小木匠最新章节     
    记好大白工所需要的材料单,陈安邦就准备回金家街了,虽然马上要到饭点了,但是因为现场的碗筷有限,陈安邦让严红军带大白工老汪在现场吃了饭再走,他先走一步。
    走到校门口时与门卫大爷打了声招呼,大爷提醒说前面还有一趟小公汔没走,还有五分钟就发车了,现在赶紧点还来得及。
    陈安邦道了一声谢之后赶紧往公交站附近跑去,这一趟小公汽是属于私人承包线路那种,是城市交通的一种补充,线路特别长,一般都是在偏远郊区晃来晃去,从二十中学能晃到辛寨子去,就是班次比较少,一天也发不了几趟车。
    陈安邦这次没有在三道沟下车,延迟了两站在山东路附近下车了,山东路是滨城着名的美食一条街,从头到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饭店,以前一到夏天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烧烤摊,后来不让摆露天烧烤才稍微收敛一点。
    陈安邦顺着山东路往南走,一般南方人初来北方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是由于南方多山地的情况造成的,城市和乡间道路由于山地的阻隔很少有直线,而北方则多是一马平川所以方位一目了然,但是陈安邦毕竟在此地生活多年,随便在哪一瞅方向就知道。
    很快陈安邦走到山东路与千山路路口,这里一到晚上就有许多的小商贩出来摆摊,久而久之就形成夜市,黄金时期号称滨城三大夜市之一,与太原街、西安路齐名,后来因为城市建设也不让摆了,当然现在只是有零星摊贩出来摆摊,想形成黄金夜市的格局还需要几年发展,大概在两千年左右达到高峰。
    十字路口有一家旺达超市,这是一家便利店形式的小超市,这里是滨城旺达的第一家店面,陈安邦前世给他家装修过,顶峰时期他们家在滨城地区曾经发展到一百多家店,后来因为盲目扩张也倒闭不少,只剩下几家地脚最好的苟延残喘,在罗森、联华、良友金伴、太阳系等便利店的冲击下艰难地生存着。
    陈安邦进到店里,随意的看看商品,还是那个时代的熟悉的摆货方式,因为位置不错,买货的人也很多,收银员非常忙碌,另外有几个销售和安保之类的人员盯着往来的客人,这个时期也没有什么摄像头,全靠人工鹰眼防盗,这个店面曾经最高的销售记录一天卖了十万块现金,也是旺达效益最好的店面。
    陈安邦转了一圈,买了一袋馒头,再加上熟食香肠,想了想又拿了一筒龙须面,北方的许多地方都有卖成品馒头,滨城的滨城商场和旺达这样体量大一点的超市都有自己的馒头工厂,许多老百姓早上煮点稀饭就可以,配上买来的成品馒头,有的商超逢年过节还会推出馒头礼盒,这个是纯馒头,不是南方那种带馅的,那种北方统一称为包子,只有上海及附近地区称为肉馒头。
    陈安邦结完账,拎着塑料袋往金家街走去,这里离陈安邦住的地方直线距离不远,走路可能十多分钟,但是公交车没有通行的,所以就得走着过去,千山路东段是个小山坡,陈安邦准备往上走时看到有家邮电局,陈安邦突然想起远方的父母,前世陈安邦的父亲在陈安邦事业还没起来时就去世了,老母亲倒是好一点,比老爷子多活了二十多年过了点好日子,所以陈安邦前世觉得对父亲有些亏欠。
    陈安邦进了邮电局之后,排队领了一张汇款单,写上老家的地址和收款人姓名之后,交给柜台办理五百元的汇款,因为两地相隔较远,一个是华东一个是东北,所以收了十块钱的手续费。
    陈安邦顺便又买了一些信封、信纸和邮票,这么长时间没有给家里写信,一个是因为刚来没有什么事情好说,二是陈安邦很久没有写信的习惯了,突然从5g的时代来到1g都没普及的时代,陈安邦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不适应。
    比如说后世你想找哪个工人,直接打开手机通讯录,一个电话就能知道他有没有时间,而这个年代就不行,你需要上门去找或者在他等活的地方找,找不到就得托别人传话,条件好一点的可以打个传呼之类的问一下,但是现在80%的工人没有传呼,要差不多到两千年左右基本上没有手机也有传呼了,05年之后基本上人人都有手机联系了,所以陈安邦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适应。
    走到家之后,陈安邦下了点阳春面,在碗里放点猪油、酱油、盐之后,用面汤一浇,然后把面挑进来,就着香肠吃了一大碗,完事又就着面汤吃了一个馒头,这才舒服的打了一个饱嗝,也就是前世的饮食习惯影响了陈安邦,要不然现在的他只认大米饭,根本不喜欢吃面食,吃面总是有种吃不饱的感觉,非得造一碗大米饭才踏实,一直到他在滨城待了十来年之后这个习惯才慢慢改掉,不过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发福了,基本上主食吃的很少了。
    吃完饭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室内卫生,陈安邦拿出刚买的信纸,准备给家里写一封信,陈安邦的姐夫在家也没有什么手艺,陈安邦下半年也往铝合金门窗行业发展,想让姐夫过来看看场子,虽然姐夫为人办事都不咋样,但是毕竟是亲姐姐,而且两个外甥也都还不错,就当是照顾外甥们上学的学费了。
    还有一个姑表弟在农村当瓦工,陈安邦想让他也出来干,毕竟家里一年才挣多少钱,陈安邦的姑父就是个老瓦工,说出来一般人都不相信,曾经的国军连长,反正之后给安排到福建漳州当百货公司经理,居然因为老婆(也就是陈安邦的姑姑)不肯去福建,直接撂下工作不干了回家种地,现在一家人在农村种地,也不知老姑父临终时后悔没后悔,反正一家人的城市户口没了。
    姑姑家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从小被惯坏了,娶个媳妇也是个奇葩,农村一般儿子抚养老人是责无旁贷的,但是表弟媳妇就是不愿意养老,老太太后来一个人住在儿子家后面的老房子里,在棚子里砌个露天的锅台,陈安邦想把这个表弟从家里叫出来,看看这个表弟还有没有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