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都是我家孩子
作者:不做清风   小镇重生,从出生开始最新章节     
    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白石镇中心小学如期开学。
    借着商正信的关系,陈冰和商云渺如愿分到了一个班级。作为生在白石、长在白石的,县教育局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这点关系他还是有的。
    同时,因为九月一日也是白石镇第一中学的开学日期,云萱也抽不出时间来送孩子上第一天的学,所以这天是由柳月一个人领着两个孩子来的。
    两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呢。
    陈冰看着柳月给商云渺买校门口竹筒粽子的背影,默默地想到。
    当时隔一二十年再次回到自己的母校时,陈冰内心的思绪也是不断地翻涌着。他在这所小学度过了人生求学之路最早的六年,这里有他的开心、有他的难过,同样也有着他的童年、他的成长。
    校门口还是如记忆中一般,琳琅满目地开着各种文具店、早餐店、学生之家……
    学生之家?
    不是,11年就有学生之家这玩意儿了吗?
    相信不只是陈冰,大多数去过这种地方的人,都会对此深恶痛绝吧?
    所谓学生之家,本质上就是一种临时托管兼辅导作业的地方。
    等到孩子上二三年级以后,随着作业的逐渐增多,一些家长会选择每月花三四百块钱报上这么一个机构。每天学生放了学以后,都会进入到这里,并在辅导机构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写作业。
    倒不是说这个机构本身的存在有什么不好,毕竟它能在“双减”政策出来前,既帮工作繁忙,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监督孩子写作业,还能创造就业岗位,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只是吧,只是。
    陈冰前世上这玩意儿的时候被霸凌过。
    倒不是说被殴打、收朋友费的那种霸凌,这里的“霸凌”指的是,他在这里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外号——爱来自补习班的老师。
    具体有什么外号,这些外号又是怎么来的这里暂且不提,以防你们笑话我。总之,这件事多少也算是陈冰的童年阴影了,他也由此对这种辅导班没什么很好的观感。
    虽然前世经历了种种不堪,不过这次我带着未来的记忆重走一遭,势必要踏破此片苍穹,让那些胆敢小看我、欺辱我的人付出百倍代价!!!
    开个玩笑。
    陈冰还没那么小心眼,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好长时间。这一世,坐拥着家庭帝位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进这地方了。
    “冰冰走了,在看什么啊?”在听到柳月在喊自己后,陈冰当即应了一声,然后转过身去走到她的身边。
    “想不想吃这个啊?”柳月手里拿着一根紫色的竹筒粽子,诱惑似地在陈冰眼前晃了晃。
    陈冰看到柳月手里只拿着这一根,商云渺的手里也只有一个,所以对方显然是没想过自己真的会要的。
    果不其然,在陈冰拒绝以后,柳月一边嘴里说着是吗,一边自顾自地把手收回,默默地咬了一口。
    “这个很甜、很好吃。对不对啊,云渺?”
    “好吃,月月姨。”
    得到商云渺的回复后,柳月笑得更开心了。她一只手牵着对方,一只手拿着小吃,笑盈盈地继续往校门口的方向走去。
    见此情景,陈冰只得在心里暗叹一声,然后屁颠屁颠地跟在两人身后进了学校。
    今天是小学各个年级的开学日,除了高年级的学生以外,还有许多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同学,以及来送他们的家长。
    中心小学也算有些年头了,在二十多年前,柳月还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存在了,只不过原先不在这,新的校址是两三年前才搬迁过来的。
    新校址比起原先要大上不少,因此,刚一进来的柳月还有些迷糊。
    不过跟着别人走总归是没错的。
    顺着人潮,三人顺利来到了贴着班级名单的地方。
    看看啊,一二三四五六,总共六个班……
    六个?不是三个班吗?
    陈冰暂且按下内心的疑惑,继续跟随着柳月,一一看过名单上的文字。
    六班没有,五班没有,四班,算了,还是不要水字数了。
    经过一番寻找后,陈冰在一班的名单上发现了自己和商云渺的名字。
    “在一班啊,走,妈妈带你们去教室。”
    获悉了两个孩子的班级时,柳月也正好把手上的小吃解决掉了。她得以再空出一只手来牵住陈冰,然后一边一个小朋友,牵着他们一起朝着一班的教室走去。
    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是乖乖巧巧,可可爱爱的,一手一个简直太幸福了。
    柳月就怀揣着这种幸福感,走进了教室。
    比起记忆中的前世,这一世的教室貌似要狭窄了一些。老旧的大风扇高高地挂在天花板上,此刻正有气无力地一转一转着。墙壁上一如既往地挂着各种名人画像及其名言,其中还夹杂着鲜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远离教室门的一侧墙壁,斑驳锈迹的铁架子上,镶嵌着一块又一块的玻璃。玻璃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虽然叫人擦得还算干净,但也掩盖不住其经久的年头。
    教室里并没有讲课用的多媒体,挂在前侧墙壁的只有一张大大的黑板。相比起后来的深绿色黑板与屏幕,这种简约的造型让陈冰略感陌生。
    记得前世二年级下册,搬到新教学楼以后,这种老式的黑板就再也不见了踪影。
    这是一个新时代来临前,在我国沿用了十几、几十年的教室,第一眼看上去,竟莫名有种怀旧风。
    此时的讲台上,一个大约三十来岁的中年女教师,正坐在临时搬来的板凳上,挨个给排着队的学生做登记。
    因为前面没有几个人,所以很快就轮到了柳月三人。
    在见到柳月穿戴得比较体面,举止也相对文明的时候,认定了这是家有钱人的老师态度和善了些。
    “这两个都是您家孩子来报道的吗?”
    “对,都是我家的。”
    闻言,女老师笑着继续问道:“都叫什么名字啊,我给登记一下。”
    “商云渺和陈冰。”
    姓不一样?
    出于好奇,女老师边照着名单找两个人的名字边闲聊似地问了句。
    “两个孩子都上一年级,是龙凤胎吗?”
    听到这儿,柳月明白过来自己刚刚说错话了。原来刚刚那句“都是你家孩子吗”的意思,是“都是你的孩子吗?”而不是“都是你带来登记的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