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那月儿离去后,中军帐内诸葛亮于帅案上首半目侧听,向充于帅案右后侧严立,姜维居左,齐少居右,阶下中前殿独褚卫站立!
姜维再次拜谢褚卫赠礼,而后朗声说道:
“今大军久征在外,有陈仓坚城且诸葛丞相维稳后方,吾大军应早下郿城,以郿城作跳板,围长安据关中,到那时才可休养生息,军队方可轮换调休!”
齐少附和道:
“伯约所言极是,大军出征日久,物资所耗甚巨,且汉中、蜀道转运甚难!
需以陇右雍塞做根据,且关中沃野千里,渭水河运发达,蓄集兵力物资,打造水军战船,实乃上佳之地!”
诸葛亮一众颔首点头,姜维紧接又问:
“确也!齐少有何良策!?”
齐少略有沉吟对曰:
“长安非一日可图也!郿城虽有重兵,又有郭伯济坐镇,当趁司马懿未在之时,以速取智取!”
众人自是听着,姜维点头:
“确也!诸葛丞相多次嘱咐,司马懿之才能不可小觑,且又极善守城,如今司马师被斩,司马懿回洛阳料理丧事,就是不知其具体……”
说着便转头看向褚卫,说话间褚卫早有准备,于怀中取出一密信,其上血迹斑驳,只听褚卫朗声道:
“丞相!………”本是要禀报诸葛丞相,却听丞相吩咐道:
“不必禀我,军战大计皆以伯约做主,
非是吾偷懒怠慢北伐,只是陛下及众文武劝诫,尤其是月儿,说是病人要听医官的,不可再操劳过度,军战大计费心神,月儿那是碰都不让碰,最多处理处理公务,其余时间都要好生休养!
吾今乃是咱大汉的后勤大总管喽,虽今仍是对峙,吾却是不得不悠闲自在啊!
呵呵……呵呵………”
众人皆是会意而笑,姜维紧接说道:
“丞相自谦,身之重任皆非等闲!军战大计固然重要,可是丞相更重要啊,不仅是北伐大军指挥者和咱大汉之丞相,更是万众子民的精神信仰所在!
丞相!您在,汉就在;您在,北伐大纛旗才可高扬;您在,军民则可同舟共济!
万不可妄自菲薄啊,定要好生休养身体啊!”
一众大为赞同皆以为是,诸葛亮深为感动覆扇抱拳拜谢曰:
“你等商议无妨,吾就在此听听,不必禀我!”
褚卫看了看姜维,亦不矫情,抱拳禀道:
“卫将军!此密信本是送至魏司马昭,被末将截获,欲是召司马昭回洛阳奔丧!还有丧事流程归期,请卫将军定夺!”
说着便递密信上去,姜维一看果然,其上写到:
“子上如晤:
今子元归殡在即,为父伤痛不已,渐而神智意识模糊!
汝身为将军领兵在外,本是无诏不得无故而返!
三月丧期,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如之奈何!
奈何如此!奈何如此!奈何如此啊!吾儿速来!”
姜维览后紧接道:
“司马昭若是回去,自是更好,只是这密信被拦,司马懿、司马昭定会有所警觉!若是如此,将会棘手………”
褚卫忙解释道:
“卫将军……”
姜维伸手示意道:
“如此私下商议,喊我伯约即可,无需多礼!”
褚卫连连拱拜道:
“是!多谢卫将军!”
…………
姜维大手一挥直接道:
“……方才永戍,欲说何事!?……”
褚卫回道:
“司马懿此人会有一习惯,比如说:每当传令传信时,总是连发多路信使!
至于信使如何,他却不管,只管传令无碍!
所以无需担心!”
一众皆是恍然大悟,姜维不吝夸誉:
“永戍粗中有细、细中有粗,胆大心细,主次分明!”
褚卫自是回谢!一旁齐少沉吟良久,开口道:
“三月……赢的面儿……又大了点!同样不变,伯约居东线对抗,吾居北线为,争取三月内克郿城,兵围长安!”
姜维附声道:
“克郿城围长安!”
齐少见诸位面露难色,帐内气氛尴尬特殊,开口道:
“干就完了,尽管放手去做!”
………………
这里说明一下:
【关中沃野】
关中残破,经济破坏严重
在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不但农业发达,而且商贾、豪门都集中在这里。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关中都足以承担得起作为都城的物质消耗。
但是到了东汉初年,此时的关中地区因为连年战乱,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西汉末年,农民战争频繁,作为汉帝国政治中心的长安地区,是农民起义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赤眉军,绿林军和王莽的新朝军队在关中地区反复拉锯,争夺长安。这就导致了关中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农业发展严重退步。
在刘秀的军队和赤眉军争夺长安时,必须要依靠刘秀后方的大本营南阳地区不断为前线提供军粮等物资,才可以做到保证前线大军的口粮。而没有大本营,只知道抢抢抢的赤眉军的状况则更加惨烈,数十万人的军队在人口凋敝的关中根本就筹措不到粮草,最终居然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形,无奈之下,才投降刘秀。
(赤眉军形象,他们在长安无恶不作)
关中地区在西汉时期生活着多达四百多万的百姓,怎么几十年后连十几万军队都供养不起呢?因为战乱的原因,关中地区当时的人口别说百万,连五十万都没有了,拿什么养活赤眉军的队伍呢?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当时西汉京兆郡和河上郡的人口加起来已经有一百五十万了。
“元始二年,(京兆郡)户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河上郡)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整个关中地区的人口加起来就已经不到五十万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京兆尹户五万三千,口二十八万五千四”,加之大量荒地无人耕种,关中地区经济产出极少。
(以绿林军和赤眉军的起义形势来看,可见他们的打击中心在关中地区!)
所以关中沃野,有待恢复提升,但仍是地理条件优越!
【丧礼制度】
由古至今举办丧事的制度,丧礼制度是指规定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的制度。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
古代丧礼制度
1. 初终病危之人一定要居于适寝,亦即正寝、正室。将死之时,家属守在床边,“属纩以俟绝气”。纩是丝棉新絮,质地很轻,把它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子之手”。验明已经断气,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皆哭。
2. 复这是为死者招魂的仪式。招魂时由复者拿着死者的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高呼死者的名字,叫他的灵魂回来。这样反复多次。然后由另一个人接过衣服,给死者穿上。《礼记·檀弓下》解释道:“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这一仪式是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3. 殓复后把死者遗体安放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柶插入死者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以便日后饭含,叫做楔齿。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叫做缀足。然后用特制的殓衾覆盖尸体,叫做|殓。还要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鬼魂饮用,明清时俗称倒头饭。在堂上设帷帐,把死者和生人隔开。死者家属脱掉华美的衣服,除去各种装饰品,易服布素,开始居丧。
4. 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后世赴写作讣,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称讣告、讣文。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由长子领头,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母或父已先卒,又逢父或母之丧,则称孤哀子。如长子早死,则以长孙居前,称承重孙。妇女不能主丧。讣告的写法有一定的格式,要写明死者(父称显考,母称显妣)姓名、履历,生卒年月日时及出殡日期。另有所谓哀启,详述死者生平,随讣文分送。
5. 吊唁致襚亲友接到讣告后即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叫做唁。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吊唁者则要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6. 铭旌在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明旌,上书“某某之柩”。明旌用细长的帛条制成,长短视死者的身分而有不同的等级。《礼记·檀弓下》:“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礼记·丧服小记》:“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隋唐以后明旌比较讲究,用绛帛粉书,品官写某官某公之柩,一至三品长九尺,四五品长八尺,六品以下长七尺。士则称显考、其妇称显妣。
7. 沐浴 先在堂前西阶西面的墙下掘坎为灶,把洗米水烧热,为死者洁身,又要为死者栉发,修剪指甲、趾甲,栉下的乱发,剪下的指甲、趾甲和楔齿用的角柶等也埋在坎中。沐浴,以示洁净反本。浴罢把水倒在坎中。
8. 饭含、袭、设冒饭含是把珠、玉、米、贝等物放在死者口中。<白虎通·崩薨>:“所以有饭含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或以为把粮食掺和碎玉粒放在死者口中叫饭,把珠玉等物放在死者口中叫含。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五品饭稷含碧(绿玉),六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袭是为死者穿上新衣,除内衣外,外衣一套为一称。周制天子十二称,上公九称,诸侯七称,大夫五称,士三称(后世称数有所精简),其质地、样式按身份不同而有差别。此外,还要用瑱(tian,一种小型玉制品)塞耳,用瞑目遮盖面部,并加冠屦。袭后又用衾覆盖整个尸身,叫做设冒,这时把尸床移至堂中。
9. 设重、设燎重是一块木牌,置于堂前庭中,大小也以死者身份而分等级,其作用是暂时代替神主牌位,以象征死者的亡灵。晚上在庭中和堂上燃烛,叫设燎。设燎照明,是便于死者的亡灵享用供品。
以上各项仪节一般都要在初终后一天之内完成。
10. 小殓一般人在死亡后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小殓。诸侯则五日小殓,天子则七日小殓,小殓之前先把各种殓衣连同亲友所致之襚全部陈列于房中,但不必尽用。殓时陈馔于堂下,一面为死者着装,一面祭奠。死者的近亲抚尸擗踊(捶胸跳脚)痛哭,表示极度悲伤。着装已毕,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色布)衾。清代规定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绀(gan,深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来参加小殓仪式的亲友向死者致襚、致奠,主人拜送答谢。夜间,庭中和堂上继续燃烛。
11. 大殓又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大殓。大殓前也要先陈衣于房,陈奠于堂,抬入棺木后,主人主妇(主丧者及其妻子)擗踊痛哭。然后在执事人的帮助下,在棺内铺席置衾,主人奉尸入棺,盖棺,又踊如初。接着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奠,宾客向死者行礼,主人答拜,妇女在帷内痛哭。送客后,主人主妇再次哭踊。由于小殓、大殓时丧主夫妇要不停地哭,称举哀。这样哭无时,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力,为了使丧事得以继续进行,宾客来时,可以由人代哭。已经盛殓尸体之棺称柩,停柩称殡,大殓礼毕,称既殡。大殓后不再设燎。
12.成服 既殡之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丧服制度详见后节。
13.朝夕哭、奠成服后到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哭奠,称朝夕哭、朝夕奠。遇宾客来吊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哭踊如仪。
14.筮宅、卜日即请人占卦选择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依周制,停殡待葬的日期也依死者身份而长短不一。
15.既夕哭在下葬前两天的晚上,在殡所对灵柩作葬前最后一次哭奠,称既夕哭。
16.迁柩下葬前一天,先把灵柩(或有椁,或无椁)用灵车迁入祖庙停放。启殡时,要取下明旌放在重上,载重并行,并用布拂柩,除去凶邪之气。灵柩迁入祖庙后,又进行祭奠,叫祖奠。后世迁柩于祖庙之礼不常行。对高级官员,启殡前还行赠谥之礼,也就是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给他一个相应的称号,用国君的名义颁布。这种称号称为谥,一般都有褒美之义。
17. 发引 即下葬之日柩车启行,前往墓地。亲友出车马束帛等助葬,叫致赗(feng)。如赠送钱物,则叫致赙(fu)。行前先把各种随葬品一一陈列,对着灵柩诵读遣册(全部随葬品的清单),并行奠仪。发引的队伍由丧主领头,边哭边行,亲友执绋(牵引柩车的绳索),走在灵车之前。灵车叫做柳车,又称輀(er),其大小、装饰、挽车人数以及状似大扇由人举持用来障车的翣(sha),也都有等级差别。如墓地较远,送葬的人也可乘车。各种随葬品或由执事人手执,或置于随行车中。后世发引又称出殡。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往往由方相氏(34)的偶像开道,乐队前导,雇人高举显示身份地位的旗帜衔牌,抬着纸扎的种种明器(到墓地后烧掉),还有僧尼道士跟在灵车后面念经,一路抛撒纸钱,民间俗称大出丧。出丧队伍经过之处,亲友可设路祭。
18. 下葬 在墓地上先已掘好墓圹,并铺垫石灰、木炭,树碑圹前。如有墓室,亦已先成。灵车到达墓地,抬下灵柩,又有祭奠。在圹底铺席,再以碑上的穿作支点,用绳索缓慢平稳地把灵柩放入圹中,叫做窆(bian),又叫封。(后世下柩不再用碑。)下柩时把明旌放在柩上,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已窆,“主人哭踊无算”。各种随葬品放在棺木之旁,棺木和随葬品都用棺衣覆盖,叫加见。见上又铺席,加抗木,然后用土掩圹,并筑土成坟,拜奠如仪。如有墓室,则通过墓道入柩。唐以后在下葬前还要在墓地行祭后土之礼。
19. 反哭葬毕,主人用灵车奉重而归。回到殡所,升堂而哭,叫反哭。一说反哭应在祖庙停柩之所进行。
20. 虞祭 反哭后即进行虞祭。虞的意思是安,死者形体已经入葬,但其鬼魂无所不之,一时彷徨失依,要设祭安之。贾公彦在<既夕礼>的疏中解释虞祭的意义说:“主人孝子,葬之时,送形而往,迎魂而返,恐魂神不安,故设三虞以安之。”士设三虞,大夫五虞,诸侯七虞。初虞在葬后第一个柔日(天干逢乙、丁、己、辛、癸为柔日)的中午举行,逢柔日再虞。三虞则在刚日(天干逢甲、丙、戊、庚、壬为刚日)举行。虞祭的祭品比较丰盛,礼仪也相当隆重。虞祭时为死者正式设置神主。神主用桑木制作,上书死者官爵名讳。先秦时,初虞还有迎尸入门之礼。尸象征死者神灵,代替死者受祭,多由死者的孙子充任。迎尸入门等于迎入死者的神灵。
21.卒哭虞后又有卒哭之祭。卒哭意为止哭,丧主在祭后即“止无时之哭”。《礼记·杂记下》:“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先秦卒哭祭还要饯尸于门外,在家门外向代表死者的尸献酒表示饯行,让死者的神灵从此离开家宅。后世卒哭祭一般都在丧后第一百天举行。佛教流行以后,受其影响,又有“做七”的习俗,就是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设斋祭奠。据说是因为佛家认为人生四十九天后魄生,人死也是四十九天后魄散。做七以五七最为隆重。七七称断七,断七相当于卒哭。正统的士大夫认为做七是愚夫愚妇所为,但民间做七颇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三虞卒哭之礼。
22. 祔(fu)卒哭后次日,把死者的神主敬奉祖庙,依照昭穆次序安放在神座上,与祖先一起合祭,称为祔。祭毕,仍奉神主归家。
23. 从虞祭开始,对死者的祭祀改丧祭为吉祭,祭时不必再哭。丧礼的主要程序已进行完毕,但对居父母之丧三年的丧主来讲,丧事尚未结束,到满一周年的时候,要举行小祥之祭。小祥时以栗木重新制作神主,称吉主,用来代替桑木制作的虞主。后世除特别拘泥古礼的人家,一般都不甚分别虞主、吉主,往往只用一个神主,在下葬前一两天请人写上死者衔名、称题主。以父丧为例,神主题“显考某官府君神主”,左下署“孝子某奉祀”。明清时民间又有点主的风气,就是在题主时把神主的“主”字缺写一点,到送葬那天,另请一位身份较高的知名人士补上,以此为荣。小祥时,丧主可以服练(一种白色熟绢)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称练。满二周年,又有大祥之祭。大祥后神主正式迁入祖庙。大祥之祭在死者死亡的第二十五个月。当月又进行禫(dan)祭。禫后除服,停止居丧,恢复正常生活,“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一说禫祭应在大祥之后再间隔一个月进行,三年之丧实为二十七个月。父母去世的周年纪念日称忌日。除服以后,每逢忌日禁饮酒作乐,《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
《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
由于文献不足,商代以前的丧礼制度已难稽考,而周代的丧礼制度经战国学者的整理,有较详细的资料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
<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就是专讲丧礼的,此外在《周礼》和《礼记》中也有若干记载。
儒家礼经所记丧礼制度,主要是为士以上的统治集团成员制定的,但其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而且大体上被后世所沿袭,二千多年来一直对历代的传统丧礼起着指导作用。
如唐《开元礼》、宋《政和礼》、《明会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所载丧礼制度,无不以之为范本而略加变通。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
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总的说来,程序都很复杂,名目有五、六十种之多,真称得上是繁文缛节。
【丧葬之礼,大事也!】
且看下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