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王上能容韩非,为何不能容六国之客?
作者:静诵黄庭   大秦:从拔了惊鲵头筹开始最新章节     
    驱逐大国之客,乃是嬴政最近所做的一件事。
    在吕不韦死后,六国之客纷纷指责他这位秦王,更是公然为吕不韦叫屈,这让嬴政大为愤怒。
    在嬴政的心中,有着一股傲气。
    那就是,秦国天然凌驾于六国之上,六国那些人来到秦国谋出路,都是因为秦国赏罚分明,可以给予他们晋阶的机会,结果那些家伙却不思恩德,还指责他这位秦王,这让嬴政无法接受,所以,他选择驱逐他们这些于秦国无益之人。
    不曾想,余启竟然来到了他的面前,为那些被驱逐的六国之人说情了起来。
    嬴政眼中闪过了一丝疑惑之色,旋即向着余启道:“我记得先生似乎也不是秦国之人,如果是为了此事,那先生不必担心,我就算将其余人都驱逐了,也不可能驱逐先生。”
    “先生如今领了我秦国的爵位,那便是我秦国之人了。”
    “如果我说,我是来为那些被王上所驱逐的六国之人说情的呢?”余启的回答,总是那么出乎嬴政的意料。
    嬴政眉头挑了挑,沉默了起来。
    良久,才向着余启道:“先生准备怎么说服我?”
    余启道:“为了说服陛下,我确实准备了不少的措辞。”
    旋即,在这章台宫之中,余启将自己心底的措辞悠悠说了出来。
    他的措辞,大抵都是参考历史上李斯那一份《谏逐客书》,《谏逐客书》的全文,他自然是不可能全部记得,也没有完全背诵下来。
    但大概的内容,还是记得的。
    无非是秦国用他国之人,从而让秦国壮大。
    在秦穆公时期,就有五位他国之人,帮助秦穆公称霸。
    分别是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
    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亦是出自他国。
    此后的张仪、范雎、蒙骜等,都是他国出身,这些他国之人,帮助秦国共同成就了如今之霸业,岂能说他国之人于秦国寸功未立,没有任何用处呢?
    秦国之强大,正是源于求贤若渴,源于不看重贤才之出身,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如今,秦国却要将这些帮助秦国变得强大的人才驱逐,这岂非是自断根基,自掘坟墓?
    余启在文学方面的水平,自然是没有李斯那么厉害,也写不出《谏逐客书》这等逻辑缜密的雄文,但他的口才确实不算差,哪怕只是用通俗的话语,加上他在嬴政心目中的分量也确实不一般,嬴政是愿意听余启讲述的。
    最初的时候,哪怕是余启来劝说他,他也是不以为意。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嬴政的心,渐渐动摇了起来。
    或者说,冷静了下来。
    扪心自问,这些他国之人,真的愧对秦国吗?
    不仅没有愧对秦国,这些人,更是对秦国有功。
    紧接着,余启又说起了一件事。
    “王上忘记当日前往韩国,邀请韩非入秦,共图大业的初衷了吗?”
    “为了心中之抱负,王上连韩非这等韩国公子都想要招揽,能够给予其容身之处,为什么就容不下六国其余的贤才呢?”
    嬴政听到余启这话,下意识就想要反驳,“韩非他不一样……”
    但这话到了嘴边,他又顿住了。
    韩非又有什么不一样的?
    除了写出《韩非子》这等奇书之外,韩非如果入侵,其危险的程度,还远高于其余六国之人,因为韩非乃是韩国之公子。
    当初的自己,连韩非都容得下,为何就容不下这些六国之人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愤怒而已。
    愤怒这些六国之人为吕不韦鸣冤,愤怒这些人只知吕不韦,而不知他秦王。
    但,吕不韦已经死了。
    自己真的要为一个死人,而将这些为秦国效力的人才,送往其余国家,壮大其余国家吗?
    余启很喜欢用反问的语气,向着嬴政提问,他从来不直接告诉嬴政答案。
    如何抉择,都是在于嬴政自身。
    嬴政原本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就算有余启劝说,也绝对不动摇。
    但现在,他的心,忽的变得乱了起来。
    “寡人、寡人需要好好想一想。”
    “王上慢慢想就是,不过,我还是要提醒王上一句,那就是,王上给出的他国之客离开秦国的期限,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人整理好行李,先一步离开了。”
    说出这句话之后,余启便离开了。
    嬴政在余启离开之后,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了,按理来说,应该要休息了,毕竟明天还要上朝,还有着很多政务需要他去处理。
    但由于余启的一番话,嬴政彻夜未眠。
    第二天,强自撑着精神上朝,嬴政本以为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
    却没有想到,李斯站了出来。
    “王上,李斯有奏!”
    嬴政有些惊讶,对于李斯,嬴政自然是很熟悉,这是韩非的同门,当初他能够看到那卷奇书《韩非子》就是源于李斯,此人才学出众。
    但对于如何去用李斯,嬴政却有些迟疑。
    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为在李斯投效他之前,曾是吕不韦的门客。
    其二,还是源于当初从新郑离开的时候,余启和他说的一些话。
    为什么他的行踪,会被罗网给获悉呢?
    要么是有人盯上了他,要么就是有人泄露了他的行踪。
    盖聂,他是很相信的。
    李斯,作为一个左右逢源之人,老实说,嬴政不怎么敢相信。
    即便后来李斯洗清了嫌疑,但李斯这等在吕不韦和他之间左右摇摆,有些势利的行为,还是让嬴政有些不齿,即便李斯很有能力。
    所以,在迁吕不韦至蜀地一事上,他让李斯去传旨。
    好在李斯做好了这件事,加上现在吕不韦已经死了,嬴政也算是可以放心的去用李斯了。
    让宦官接过李斯的奏折。
    嬴政旋即翻阅了起来。
    李斯这份奏折,如果余启看到,绝对不会陌生,赫然是《谏逐客书》,不过嬴政却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觉得奏折之上的内容有些眼熟,其主旨内容,和昨晚余启所说的内容差不多。
    看完之后,他不禁评价了一句,“倒是有几分见识!”
    李斯并不知晓,在他之前,余启就已经先行劝谏过嬴政,所以,此刻再度看到《谏逐客书》,嬴政并没有生出振聋发聩,恍然明悟的感觉,只觉得李斯有些见识,倒是能够用上一番。
    想着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嬴政索性也懒得另寻时机了,当众宣布,废弃逐客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