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王海
作者:陈思懿   顶流女明星与她的年下弟弟最新章节     
    回过神来的余敏听到这话,连忙点头道:“有钱能使鬼推磨,出钱的都是大爷。”
    这句话真是他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到现在的委曲求全,中间只那么碎银几两。
    见状我也是笑着摇了摇头,道:“别这么紧张,这次主要为了带一下我们公司新签的艺人。”
    “这个前提没问题的。”
    闻言,余敏顿时松了口气,他还以为是什么难以接受的条件,闹了半天,只是要带艺人。
    “不过,这次我们家有我5位艺人要参演,2男3女,其余两位男主角,还有其他的配角,就交给你跟文哥定夺了,只要把我们家新签的人安排进去就行。”
    余敏点头答应。
    柳如烟则是在一旁看剧本看的很入神。
    看的出,她对这个剧本很感兴趣,否则,她也不会看的这么认真。
    直到人要走的时候,她才起来,跟我一起送了送。
    余敏走后,文哥说:“这个余敏真是挺好的,挺会省钱的,子航啊,我觉得预算再提个500万差不多了。跟柳如烟对戏,这有的是男演员要举手参加,不要钱的都打破头的要来。”
    我脸色一黑,他见状笑了笑,话锋一转。
    继续说道:“一部戏得1-2年才能上映,而且一部剧想带火一个艺人很难,还得接点综艺啊。”
    我没有说话,而柳如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几日后,文哥跟余敏敲定了两个男艺人来参演,一个是拍年代剧的伟宸,30+的年纪,扮演柳如烟剧中的初恋,出场费800万。
    另一个港圈小生骏熙,扮演柳如烟的在剧中老公,出场费也是800万。
    自己家的戏,柳如烟自然是不用片酬了,其他的艺人也就按保底走。
    等有名气了再提价。
    好在,有戏拍都很高兴,没有人在意这个片酬,更何况,还是自己公司的戏,还是公司为了捧他们特意投资的,一个个都挺期待的。
    其他的配角就交给余敏定夺了,其实科班出身的老戏骨片酬都不高。
    只不过现在娱乐圈的风气不好,流量小生当道。
    很多颁奖仪式上,老戏骨的排位还在流量明星的后面。
    这些流量明星身上行程不少,领完奖就走。
    经常这种场合,颁奖颁着颁着,底下人就走完了。
    场面非常的尴尬。
    -----------------分割线--------------------
    签完合同打完款后,筹备完了就准备开拍了。
    这次拍摄地点选在了影视城那边。
    柳如烟跟文哥带着这群新人一起赶赴片场。
    新人需要参加剧组的集训,而她则是要跟其他的主角一起拍摄定妆照。
    我没有跟着一起去,而是留在a市。
    这几天,我之前开到那家游戏公司的助理王海,给我打来了电话,问我最近在忙什么?
    我如实相告,告诉他我又开了一家公司。
    电话里,当他得知我又重新开了一家游戏公司后,很是惊讶。
    他问我还缺不缺人了?
    我说你要来吗?随时欢迎你来啊。
    电话里,他跟我说,我之前那家公司卖完股份后,他在那边没待多久,就被那家公司找理由开除了。
    最近过得也不怎么样。
    于是,我让他来a市找我。
    王海这个人工作能力特别的强,我之前卖掉公司的时候,也想过要带他走的,只不过我当时也没有公司了,只能在娱乐圈混,怕埋没了他,只能把他留在那,没想到,他竟然在我走后不久就被开除了。
    几天后,王海过来了。
    我亲自开车去车站接的他。
    见面后,我没着急带他去公司,而是带着他去了一家高档的饭店,然后点了一桌子好酒好菜,跟他边吃边聊。
    几杯酒下肚后,王海也开始跟我聊他这几年的经历。
    他说,之前一个老板高薪挖他,开拓新项目,项目成了。
    眼看年底就有一大笔年终奖,那个老板却转手把王海放进裁员名单。
    人事告诉王海,公司减员增效,高管身先士卒,但公司不会亏待他,按劳动法赔偿。
    n+1的赔偿金。
    连年终奖的十分之一的不到,过河拆桥,把位置腾出来给亲戚是吧?
    那个老板叫老金。
    他跟老金认识,是7-8年以前,他是乙方服务项目的总监,老金是w市一家不大不小集团公司的老板。
    老金对王海的业务水平很满意,多次挖王海去他的集团上班,可王海知道,老金的集团说白了还是一个家族企业,因此一直没回应他。
    去年年底,老金特意约他喝了一次大酒,他在酒桌上说,集团这么多年始终不温不火,主要是他之前身体不好,今年他打算大干一场,已经在外地拿下一个新项目,让王海务必过去帮他。
    他信誓旦旦的承诺,给王海保底一百万年薪,在家项目公司百分之十分红还画饼,三年内集团一定上市。
    作为集团高层,王海享有跟其他分公司一把手同等数量的期权,现在不用掏一分钱,股票上市后再行权。
    王海当时被他忽悠的盈利目的,脑子一热,觉得早晚都是要进甲方的,就答应了。
    过完春节,他去集团办了入职,然后直接搬到外地,一头扎进了新项目公司的筹建与运作中。
    说实话,这种开疆拓土的挑战还真的挺吸引王海的,只带一个财务和一个助理。
    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一切从零开始,王海一到就走遍当地所有相关单位,拜码头,跟合作商和相关部门连喝了一星期的大酒。
    亲自把关招聘面试的一百多号人,一个月项目公司批文全部搞定,一个半月人员悉数到岗。
    公司筹建完成三个月,项目投产运作七个月项目公司现金流回正。
    四季度集团运营例会上,因为大环境收缩,集团的其他项目连收支平衡都很困难,只有王海的新项目全线飘红,竟成了年度预计分红最高的公司。
    会后,老金拍着王海的肩膀,让他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