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未来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好一会,就有想清楚的人问道:“王书记,这人多了,到时候基础份额就少了,人均粮食分配也会减少呀。”
    “你说的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还要好些年才会出现,主要是等新一批的婴儿长大,这个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只要你们多开荒,水利我们是修建好了的,化肥我们通和地区是供应最足的,田间管理这个大家都是有经验的,现在缺的是高产的种子。
    这点上全国已经在部署了,我们地区也安排了专家到南方去实验去了。
    只要哪一天我们种子取得了突破,那一切就好解决了。
    要是你们一亩田可以收获上千斤粮食,你们想想到时候够不够吃?要是一亩地一季的作物可以收获上千斤,你们想想能分配多少粮食,够不够吃?
    这个在未来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必须实现的。”
    众人一听,一亩地一年可以收获上千斤粮食,在以前的北方,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亩地一季的作物可以收获上千斤,那更是想都不敢想。
    不过自己村的土地,从当初一年亩产400斤左右,到现在一年亩产800斤以上,也就两年的时间不到。
    听到王致远这样说,不少人就相信了,也都知道种子的重要性,连忙追问:“王书记,这样高产的种子,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实现。”
    “现在我想的是10年时间,这个是一步步实现的,现在有些地方有亩产300多斤的小麦种子,不过还在实验,没有推广,等实验成功了,推广也是不难的。
    水稻也是有高产种子的,也是在实验中,在未来的不久可以实现的,这点上大家要有信心,以后我们的粮食生产只会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不少农学院也是在研究高产作物,目前蔬菜方面研究的很少,邵荣华现在是全国知名的农作物培训专家,想研究蔬菜水果的学者不少都在通和农村那边学习。
    张荣富在海南那边搞种植实验,也是取得不菲成果的,但还是要多实验多优化,目前水稻、玉米都是取得突破的,但产量还没有突破千斤。
    目前还在研究,没有推广的原因是还不成熟,还有就是化肥不足。
    今年再优化培育些种子,等明年开始规划个上万亩土地实验实验,看能不能攒一批种子大面积推广。
    这边社员一个个也都畅销了起来,怎么想也想不到一季作物收获上千斤是什么样的场景。
    王致远拍了下手说道:“好了,说回正题,现在有些社员在家里算账,自己家是吃亏的,当然有些社员家里是比过去分配多一些的。
    这一点上大家不要太过计较,你们都吃不了什么亏,最吃亏的其实是生产队。
    你们村的情况你们是了解的,公田是52亩,是这两年开荒48亩,这些其实都是生产队的财产,加一起正好100亩。
    这100亩在过去生产队可以有多少收获?出了给种植人员的38.5%以外,都是生产队的收获。
    可现在呢,只是在税后分红20%,土地分红部分都是分摊到村里每个人的。
    过去的公田的收益是为大家搞一些基础设施,修修补补,现在是真的用在了每个人身上。
    我们现在土地集体所有之后,只要是按照这个分配方案进行的,大家都是不吃亏的,现在吃了亏,后面家里人丁兴旺了,也是会补回来的。
    不过这生孩子也不要生太多,现在我们国家也是提倡计划生育的,一家生2到3个就够了,生多了,养起来压力也是不小。”
    这点道理一点就通,生老病死,添丁都是自然规律,没有谁会想自家人丁不旺,自己早亡的。
    现在有些家庭吃亏,后面人丁起来了,就不吃亏了。
    王致远将这边今年的粮食分配账册抄写了一份也就离开了。
    这是重要的素材,对王致远下面要写的关于合作社的小册子很重要。
    走访了几个村庄之后,分红大体差别不大,就是有些村子里面,有人卖了土地,搬到县城去了。
    后面这些土地被村里从镇上回购了,以税后价买回来后,村里人少了,集体所有后,人均土地分红的粮食也是多了不少,比以前的土地分红分的粮食还多,这样的村子基本是没有什么怨言的,都高兴得很。
    王致远一天走访下来,也是对这些情况有了了解,目前这种分红方式不差。
    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没有损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小部分人认为利益受损,但后面也是不亏的,想清楚后就不再说什么了。
    不过这个后期也是可以调整的,等机械化程度高了,需要精耕细作的部分少了,人口增长过快等,各项比例自然也是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土地分红跟三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通和地区粮食产量高,定的口粮也是比较多,城市农村是一视同仁的。
    成品粮510斤,分红自然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那就需要购买粮食了,村里分配后,是直接通过粮食折现给专业种植的人员的,再让大家交钱补足口粮数。
    后面该卖给县里的就卖给县里,该储存的储存在村里的仓库,村里缺钱了再卖给县里。
    村里除了土地收益,小作坊的收益也是不低的,有些还有合作社的分红。
    合作社除了社员占股以外,有些村当时也是有资金,掺了一股的,跟县里一样,每年也可以分分红。
    所以村里资金够的,一般是将粮食储存起来,后面养牲口或者干其他事情也是方便,但也不会存储太多。
    通和地区粮食统购任务从来都不是问题,定产就低了一些。
    各县粮仓也是有不少粮食。通和地区这种种植模式,基本是达到了作物种植的最高产量了,大多数是因为土地不同,有细微差别。
    每年上交统购任务,王致远只要稍微出手,就已经比其他专区多得多了。
    工业上的成就已经很大了,在农业上王致远虽然没有想出风头,这风头每年也是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