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白银逆涨
作者:上官雪牛   三国首富:邢道荣之货币收割机最新章节     
    客栈已成焦炭。
    ……
    炎炎烈日之下,一客栈干戈之声。
    烟火燎原,惊起沉鸟。
    乃不料司马雄,司马家之子也。
    以其家势豪强,弄权作威,侵夺百姓。
    彼时,店小二方自城外归。
    未至数里,烟尘蔽日,遥见其之上黑烟滔天,惊骇非常。
    匆匆而至,但见客栈砖瓦不存,梁柱垮裂,满目疮痍。
    乃知司马雄焚己之业以报前日之小仇。
    不忍直视,抬头仰望苍穹,心中无限哀怨。
    慨叹曰:“此子必是司马家!仗势欺人,行事更无天理,竟至此等甚至!吾之店虽毁,心不死,必讨此不义之徒一个公道!”
    神色愤然,拳头紧握,决心已下。
    客栈残垣断壁之间,杂草丛生。
    风吹过,发出凄厉响声,犹如鬼哭神嚎,尽显凄凉之景。
    店小二站于废墟之中,回想昔日热闹非凡,商贾云集,言笑晏晏,而今何其凉薄。
    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真切感受于心。
    往昔。
    司马家世代仕宦,久居要职。
    本可作国之栋梁。
    不想败坏家风,滥用职权,贻害无穷。
    店小二曾一度仰慕司马家之显赫,如今,唯有戚戚然。
    回首前尘,感慨间,不觉暮色沉沉。
    夕阳西下,晚风轻拂,送来阵阵落叶,似在叹息。
    一怀愁绪,不胜凄凉。
    店小二回身,决意重整旗鼓,虽店毁人亡,然心不死,志不休。心中默念:
    “虽我力薄,但司马雄此等行径,必有天理昭彰,终不得好死。”
    客栈虽毁,店小二之心愈铮铮。
    寒光中,心念转坚,虽九死未悔。
    必让司马雄血债血偿,正本清源!
    ……
    店小二在此经营许久,早已将客栈视为本家。
    可如今。
    ……
    而此时,邢道荣,居城之外,设重地焉。
    昔日,此处黄金盈库。
    而今,随手下来福之筹,黄金尽化为白银矣。
    余既蒙君命,愿以文言书其景。
    乾坤初辟,银光初露,重地内,白银盈眸。
    自东至西,自南而北,皆银光闪烁。
    犹如冬日江面,波光潋滟。
    顷刻间,库房内银山连绵,高下错落。
    银光熠熠,照人眼目。
    银色之山,皎洁如月,流光溢彩,映照四壁,墙角亦泛起浅浅银辉。
    重地之中,银山高聚,峰回路转。
    银浪滚滚,状若江海。
    山间白雾氤氲,是银气也。
    时有工匠往来其间,如入仙境,每于银山之间。
    捧银以行,银光洒洒,恍若星河倒泻,银光胜雪。
    然重地不止是银的堆砌,更见匠心独运。
    银块之间,或有雕龙画凤,或刻山水人物,工致精美,细腻入微。
    每一银块,凝心竭虑,方成此景。
    银光之下,隐隐可见工匠汗水之痕。
    斯地之内,空气中弥漫着银的冷香。
    与木质梁柱老旧之味交融,令人顿感岁月之沉淀。
    银山周围,布置有炼金之具,瓶瓶罐罐,草草木木,皆有其序,有待炼化。
    昔日黄金之地,今朝变为银海。
    来福以其奇策,黄金尽兑,所蓄皆银。
    白银之多,可谓海量,足以载舟。
    人立其间,顾盼生辉,心生敬畏。
    银光如此,何须黄金?
    库内银山,一望无垠,银波荡漾,直如天池,忘却尘嚣。
    银山之景,犹如神话中的奇观,却又实实在在地展现于世。
    邢道荣斯地,银光如瀑,美不胜收。
    真可谓是炼金术中的极致之作。
    观此景者,无不赞叹匠心独具,感叹人间能有此等奇迹。
    银山之美,非金可比,非言可尽。
    唯有亲历其境,方知其妙。
    邢道荣与来福于炼金重地,讨论洛阳城内白银之事。
    邢道荣,炼金之术深通。
    平素冷静,而今颇感忧虑,眉宇间带有几分疲惫之色。
    他微启唇,声音低沉,道:
    “来福,吾观洛阳市,白银价高,几乎逾越八品金,此事甚为蹊跷,尔有何见?”
    语毕,目光锐利,直视来福。
    来福,素以机敏着称。
    对邢道荣言之凿凿,亦感内心波澜。
    他稍垂首,心中思绪万千,片刻后抬眼答曰:
    “今银价一日千金,实因市中白银稀少。吾思,此乃因我等大量兑换而致。洛阳市中,白银已成奢侈品矣。”
    邢道荣闻言,眉头微皱,沉吟良久,缓缓道:
    “若真如此,吾等须速作调整,恐引起市场大乱。”
    “必须寻一良策,整垮司马家族!。”
    来福闻此,心中一暖,快步上前,肃然应诺:
    “愿随君左右,共谋良策。”
    二人遂再议详细,从市场调控到白银流通。
    各抒己见,皆希望找到解决之道。
    满地的白银。
    ……
    自古以来,金银之事,乃市廛之常态。
    然今日洛阳之市,银之贵已甚金。
    自大汉年间,白银自各地流入。
    市中银价渐稳,民间习以为常。
    不意今年来,洛阳城内银源忽匮。
    一两银竟值一两八品金!
    贵重异常!
    是日,洛阳市上,白银之价日涨,民心惶惶。
    富商大贾,尤以搜聚银财为事,银两之于市中,已成稀世珍宝。
    譬如。
    曾几何时。
    洛阳城中异事。
    老贾何公,乃一城北富户,家藏金银无数。
    每日门前车马如流,求见者络绎不绝。
    然彼以银为尊,但凡来客,无银不接。
    市中人皆知何公家银堆如山,无不侧目。
    何公府邸,院落深广,廊柱画栋,金碧辉煌。
    而其室中,银箱累累,光耀夺目,宛如白日。
    堂上,银烛高悬,烛影闪烁,映得满堂生辉。
    何公每于夜深人静之时,独坐于案前,对银沉思,心怀得失。
    一日,市传来言,南街有一贩银之贾。
    新获大批白银,将之高价售于市。
    何公闻之,急召家丁速往购之。
    及至市场,见人头攒动,贾人摆出银块。
    何公挥金如土,将银块尽数买下,令人用轿抬回。
    何公欲以此批银再树声威,展示其富可敌国之能。
    遂设宴邀城中豪杰,宴于府上大堂。
    席间,何公命仆将新得之银摆于堂前。
    宾客来到,见此景,无不咋舌。
    酒至半酣,何公起身,指着银堆,高声言曰:
    “吾辈当以银为尊,此物今日价重金,乃天下之宝也。”
    言罢,宾客齐声称赞,盛赞何公之气度非凡。
    不料,席间忽有市井小贩冒雨而来,衣衫褴褛。
    手持白银一块,欲求见何公。
    何公见其形状凄楚,不忍拒之,遂命引至堂前。
    小贩跪地献银,泣言:
    “此银,本是吾妻之嫁妆,今因无以供儿药费,特来献卖。”
    何公闻之,心生怜悯,不仅收下银块,且赠金百两,助其周济。
    ……
    由此可见,如今洛阳城内,白银贵如金!
    真可谓是“一两白银一两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