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奇怪道人
作者:云陵一梦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最新章节     
    第二天一早,一辆挂着常家商号的马车在十余个精锐护卫下,缓缓驶出了南京城。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和南京城的距离并不远。
    马车之内,除了朱雄英外,还有一个老头,正是中书舍人刘三吾。
    原本刘三吾是不想让朱雄英离开国子监的,在他心中吴王现在最大的事就是学习,但是有朱元璋的圣旨,再加上此行是为了祭奠刘伯温,所以他便硬跟着来了。
    刘伯温与刘三吾在朝期间其实交集并不多,但是并不影响刘三吾对其的崇敬之情,这次跟来固然是担心朱雄英也有一定的原因是自己也想拜祭一下。
    对于朱雄英来说,好不容易能出宫一趟,对于所有事情都好奇的很,抓着刘三吾问东问西,而刘三吾也乐得如此,不厌其烦的解答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马车外的李景隆则苦着脸,原本还想着带吴王出去见见世面,这刘大人跟着,他也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待着。
    明初时期,经济萧条,国库也没有钱,民间交易除了银两外,还有很多的以物易物,就比如刚才,还有人用一只鸽子,换了一石粮食。
    让朱雄英啧啧称奇,不由得问道:“先生,民间交易这么五花八门,那他们缴纳赋税的时候,也会用杂七杂八的东西吗?”
    刘三吾抚了抚胡须,点了点头:“在我大明,夏秋二税中,百姓可以缴纳米、麦、绢、丝、麻布、苎布和大明宝钞,甚至草料,只是百姓不太喜欢用这种法定纸币,所以在田赋中数额很少,朝廷也没有发行很多。”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虽然不是主学经济,但是也知道宝钞就是后世的人民币嘛,如果没有足够的信用,老百姓也确实不会买账。
    看到吴王在沉思,刘三吾不由得打趣道:“怎么了?殿下觉得这样不妥?但是现在也没有办法,毕竟老百姓没那么银钱,还是要先保证百姓的生活。”
    朱雄英苦笑着摇了摇头:“学生没有觉得不妥,只是有些愧疚,我朱家得了天下,却没能让百姓生活的很好,实在是我们没有做好,怎么能怪百姓呢?”
    刘三吾老怀甚慰,笑着说道:“殿下能够这样想,实在是天下百姓之福啊,只要殿下能够牢记此时的心境,日后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朱雄英也郑重的点了点头。
    “啊!别打我,我错了.....”
    一道凄惨的声音传入两人的耳中,只见四五个家奴一样的壮汉,手拿棍棒,狠狠的打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手里紧紧握着一个已经脏了的馒头。
    朱雄英眉头一皱:“九江,去问问怎么回事?”
    李景隆一看这伙人挡了吴王的路,当即也不客气,带着几个便装的亲军就走了过去,将几个人拉开。
    “怎么回事?竟然在光天化日下行凶?”
    领头的家丁见李景隆一行人器宇轩昂,知道不好惹,忙解释道:“这位大人,这人是我们主家的奴隶,竟然敢私藏馒头,按照律令,我们就是打死他,也不为过啊。”
    明初时期,依然沿用元时的律法,奴隶属于是主家的私人财产,就算是处死,也是合理合法,旁人还真的无权干预。
    李景隆将事情简单的描述了一下,朱雄英怒道:“因为一个馒头,就要把人打死?还没有触碰律法?”
    刘三吾叹了口气,低声道:“殿下,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我们终究管不过来,再说了,您现在应该韬光养晦,这种事情还是不要插手了。”
    朱雄英一愣,似乎没想到一向正直的刘三吾竟然会这么说,果断选择了拒绝:“先生,您刚才还教导学生不忘初心,现在我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被打死?”
    李景隆也跟了朱雄英一段时间,对殿下的宅心仁厚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当下开口道:“殿下,要不然我去将这个奴隶买下来吧。”
    朱雄英点了点头,那头的家丁这时候也看到代表常家的马车,变的异常好说话,毕竟在现在的大明,常家可不是谁都能惹得起的。
    很快,李景隆提着那个被打的奄奄一息的奴隶走了过来,只见那个奴隶已经气若游丝,眼看着就不行了,手里还是紧紧握着那个馒头,嘴里呢喃着:“妹妹...妹妹..”
    李景隆将手贴在奴隶的脖颈处,对着朱雄英摇了摇头。
    朱雄英蹲下身子,低声道:“你家里可是还有个妹妹?”
    奴隶努力睁大了已经肿到睁不开的眼睛,在弥留之际硬生生的吐出了人生中最后的几个字:“莲花村...拜托..”
    说完就闭上了双眼。
    朱雄英沉默良久后,低声问道:“莲花村在哪?先送他回家,再去青田。”
    李景隆有些为难,毕竟绕道莲花村就会多出半日的路程,只见刘三吾对着李景隆隐晦的点了点头。
    李景隆心领神会,带着队伍向莲花村进发。
    莲花村是一个很贫穷的村落,只有几十户人家,进村只有一条路,而且非常泥泞,全村人的饮用水源都靠村口的一口古井,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马车来过。
    朱雄英一群人来到村子里的时候,引来一群人的围观。
    李景隆从人群中拎出一个人,拖着他到那奴隶的尸体前,问道:“你认不认识这个人?”
    那人浑身发抖的回答:“认识,这个人是我们村子里的。”
    李景隆顺手放开那人,让他在前面带路。
    村子里面的路更加难走,一行人只能徒步,抬着奴隶的尸体,一路之上见到的老人无不是面黄肌瘦,衣不蔽体。
    越往里走,朱雄英就越沉默,没想到如今的大明,百姓过的如此困苦,如今大明已经建国十五年了,京城附近尚且如此,那更遥远的九边重镇,百姓的日子会过的如何呢?
    很快,一行人到了一处破旧的院子,院子的木门已经破败不堪,稍微一用力,就能推开。
    只见院内有一名三四岁模样的幼童,面色蜡黄,已经饿晕了过去。
    朱雄英快步向前,向女孩的嘴里喂了一些流食,不停地轻轻拍打着小女孩的背部,帮助她进食。
    一旁的李景隆忍不住,低声道:“殿下,再不走我们就真的来不及了,我留下两个兄弟,先带她回京城吧,暂时放在曹国公府安置,如何?”
    朱雄英看着皮包骨头的小女孩,低声道:“算了,送到东宫去吧,和我娘讲一下这个小女孩的遭遇,等我回去了,再决定如何安置。”
    李景隆只能应下,留下两个伶俐的,这才重新启程!
    接下来的一路都风平浪静,也可能是所见所闻太过沉重,朱雄英肉眼可见的沉默下去。
    刘伯温的坟墓坐落在一座毫不起眼的荒山上,近几年也无人来拜祭,通往山上的路已经被杂草布满,几乎不能走人。
    李景隆他们只能用手中的利刃开路,刘三吾则拉着朱雄英,讲述着刘伯温的故事,足足走了大半个时辰,一行人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山上。
    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坟包矗立在山腰上,上面大字书写着:“大明诚意伯刘伯温之墓,子刘琏立。”
    看着如此人物死后竟然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在场众人无不心有戚戚。
    朱雄英点燃了随身携带的黄纸,嘴里呢喃道:“刘先生,晚辈朱雄英,虽无缘得见先生真容,但是一直心存向往,皇祖母也一直挂念着您,今日晚辈替皇祖母特来拜祭,还望您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早登极乐。”
    刘三吾看着虔诚的朱雄英,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心里暗道:“诚意伯,吴王殿下天资聪颖,宅心仁厚,大明一定会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您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他!”
    “你们朱家人可真是爱演,人都已经被你们害死了,还做出这样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不觉得可笑吗?”
    一道戏谑的声音突然传进所有人的耳朵,在这无人的荒山上,顿时将所有人吓了一跳。
    李景隆本就时刻小心留意周围,听到声音后,第一时间带着亲兵出现,护住了朱雄英。
    这时,一名青衣道人从树上飘逸而落,旁若无人的伸了个懒腰。
    朱雄英眼仔细端详了一下眼前之人,道人大概二十出头,长的眉清目秀,眉宇间隐隐有冷傲之色,似乎完全没有把李景隆等人放在眼里,只是直直盯着自己。
    朱雄英拍了拍李景隆,淡定道:“不要那么紧张,把刀收起来。”
    “殿下...”李景隆还想再说,但是被朱雄英按住,只能站立一旁,一脸戒备地看着那道士。
    朱雄英对这道士很感兴趣,不由得问道:“这位道士小哥儿,您怎么称呼?”
    道士谦逊的笑道:“小道徐子卿,特意在这里等待吴王殿下。”
    “嗯??”朱雄英愕然:“您知道我是谁?也知道我会来这?”
    只见那道士不慌不忙,碎碎念道:“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迹可循,说来殿下可能不信,贫道一生很少算错,但是对殿下....”
    说到这里,徐子卿突然停住了,而是好奇的盯着朱雄英的脸,摇了摇头:“殿下的命格,小道是真的看不透,想来倒是我学艺不精了。”
    朱雄英没有因为徐子卿之前的嘲讽而恼火,反而饶有兴致的问道:“看您的样子,不像是看不透,反而像是不敢说呢?您看出什么不妨直说。”
    徐子卿有些为难的道:“如果贫道胡言乱语,殿下不会治贫道的罪吧?”
    朱雄英哈哈一笑,冷然道:“就冲您刚才嘲讽我们朱家的那句话,我要治罪您逃得过?我没那么小气,您大胆说。”
    徐子卿擦了擦脸上的汗,小心翼翼的说道:“殿下的命格,只能看到八岁,按理说,您应该已经夭折了,怎么可能好端端的站在贫道面前呢?实在是怪哉。”
    一旁的李景隆再也忍不住,别的他听不懂,但是夭折二字他还是听得懂的,当即大喝一声:“你这狗道士!你他娘的才夭折,老子砍死你!”
    说罢提刀便冲了上去,李景隆出身开国武将之家,自小受其父熏陶,武艺自然不低,只见一手军刀舞的虎虎生风,等闲三五个大汉可真是近不了身。
    徐子卿也知自己失言,脚下不停的闪躲,没有还手,大声喊道:“吴王殿下,在下失言,您快让这厮停下!”
    朱雄英还没说话,一旁的刘先生却失了沉稳之风,撸着袖子喊道:“对,李景隆,你砍死那贼道人。”
    好不容易朱家出了个明事理重文臣的嫡皇孙,这贼道人还敢说有早夭之相,这不是欺负人呢嘛!
    朱雄英不由得哑然,但是内心却有些紧张,相术一途源自周易阴阳家一脉,能够传承千年而不断绝,自然有它的道理。
    如果不是自己穿越过来,这朱雄英可不是早夭嘛,想到这里,对这道人又高看了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