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要塞的筹谋
作者:炮打海   民国游骑我要做好人最新章节     
    “哒哒,哒哒!”
    水乡小路,战马有些不适应,没有办法像在草原上撒欢,跑的像闪电一样。
    只能疾步走。
    民国的天气普遍冷过前世,经过了四季分明的北方,心理和生理已经完全适应。
    短期又是回不到上海了,事情的平复需要时间。
    下次回来,必须要运输一批物资从十六铺码头卸货,才能解释自己长时间离开的原由,透过生意传递自己的信息。
    破案其实是帮派分子通过底层民众搜集到的信息提供,现阶段就是走访排查,所以红蓝双方都会与帮派交好,方便打交道和隐藏,有时还需要他们的帮助,常凯申也是江湖中人,还没有来得及做秋后算账。
    自己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虽是哑巴英语,但熟知26个字母,当初拄上拐,有可能又是一番造化和机遇。
    闫家免费赠送的高头大马,张爱国慢慢的才知道属于南番马,蒙藏族喜欢叫做乔科马,怪不得高大了很多。
    前世在1954年被统称为河曲马。
    眼下骑的是青花蒙古马,简易的马鞍,挂上了一把新军骑兵刀,没有使用双吊刀带悬挂法,直接插在刀吊里挂在左侧,用来做威慑。
    信马由缰,马蹄哒哒的回响着。
    身后没有追兵,乱世中追根究底的,全是涉及到了自身的利益。
    何况保长一角本就不受民众欢迎。
    马车的痕迹消失了,鬼知道遇到了什么情况,也许是遇到了土匪,人命如草芥。
    总有无数的藉口可以应对。
    路上接连遇到了几次盘查,有保安团,有警察,还有乡丁。
    不过分的就小心应付着,花少量的金钱买平安,也许对方将来是抗日英雄呢。
    人员的流动虽然受限,可天灾面前,国府根本无法控制,苏北苏南逃难到上海的人多如牛毛。
    马刀还是起了一定的威慑力,没有人愿意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挣钱,特别在收益明显低下的时候。
    拦路抢劫的也没有遇上。
    坐在村边的茶棚里喝茶,也没有再遭受盘问。
    老实人难道天生就是被欺负的?
    稍稍露出锋利的爪牙,取得的效果让张爱国心里哭笑不得。
    勤劳的牛马,或乘,或役,最终走向肉食,反抗只是加剧了过程进化。
    没有带头大哥,显然成不了事,大哥又不易做,变换如戏法,让人眼花缭乱。
    有所感,有所悟,随着一碗绿色的茶汤喝下肚,终究化成寂寞。
    军事支线和哨卡老远就能看到,架着机枪,镜目中判断应该是捷克的zb26轻机枪,提把很明显。
    此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是抗战的主力机枪。
    拐弯沿着长江走,江面时不时变化,宽宽窄窄。
    望远镜的视线中,军舰木帆船,小火轮,还有小渔船,数量在增多。
    前面江面忽然收缩,明显狭窄了很多。
    左手侧有海拔不高的山峰,此起彼伏,远眺颇为险峻。
    目的地江阴到了。
    江阴拥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34年建县史,悠久的吴文化。
    又称江尾海头,要塞之地黄山位于长江南岸,位于南京、上海之间,西邻君山,东连肖山、长山。
    其地势险要,江面仅宽1.25公里,是长江下游最狭之处,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提前熟悉一下道路,这里将来会发生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壮烈的一次战役。
    小鬼子攻占要塞后,缴获的火炮很多,虽然撤退时有做破坏,还是缴获为数不少的火炮和炮弹等弹药。
    国军的军纪和军令的执行,落实中总会有折扣,底层的士兵一腔热血,上面的军官只知道中饱私囊,保命挣钱才是第一位。
    江面上的巡逻艇跑来跑去,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
    远离了木桩铁丝网,军事禁地的牌子随处可见,还有哨兵荷枪实弹在巡逻。
    远处的光芒一闪,那是望远镜的玻璃反光。
    你看到了对方,对方必会看到你。
    走,不停留。
    留下了三支香在空地上燃着,默默地为英烈们祭奠。
    张爱国牵着马走入了江阴城。
    一路走来,见过了太多的枪支类型,据说多达上百种,使用年限不一,口径不一,产地不一,民国的轻武器装备无法想象的杂乱,后勤供给的压力比泰山大,辎重的畜力无法承担负重。
    哀哉!悲乎!
    掏出了身份纸,缴纳了进城费。
    就近找了一家酒楼,掀开帘子走了进去。
    “先生,您来了。”
    伙计殷勤的迎上前,领着张爱国上了二楼临窗的座位。
    肩上的白毛巾拿在手中,擦了一下桌子。
    把菜单恭恭敬敬的递了过来。
    “您想吃点什么?”
    “听说太湖和长江的鱼不少?”
    “先生,您是外地人?”
    伙计看着张爱国点了一下头。
    “那您可算是问对了,咱们这鱼鳝做的最好吃。”
    “那你看着上吧,拿手的来两三样,来壶酒。”
    张爱国拿出一块大洋放在桌子上。
    伙计捡起来,没有当面吹,那样不尊重,手里一颠一抛,心里大体有了数。
    “好嘞,我给你来个过桥鳝,蒸一条鲥鱼,炒豆芽,再来一个刀鱼面,一壶白花酒。”
    “我饭量大。”
    “那再给您来几个马蹄酥压压底。”
    “不对,那个,我听说有河豚?”
    “先生是有备而来,不过这河豚,最美味在3月,还要等不少日子。”
    “该着没口福,就这样上吧,去吧。”
    “哎,您稍等,马上就来。”
    噔噔,伙计端着托盘过来,在桌子上放下一碟粉盐豆,一壶热水温着的白花酒,一副碗筷,酒杯。
    托盘里还有一块泡在小白瓷盆中的热毛巾,一杯清茶,供客人洗漱。
    “先生,您先喝着,马上就来。”
    粉盐豆夹起来,丢在嘴中。
    酥松,又香又脆,配上一口小酒,别有一番滋味。
    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悠闲的日子没有多久了。
    孩童在跑,女人在追,老人在笑,日子是那么的美好。
    抗战结束后,江阴伤亡人数占比24%,逃亡人口占比33%。
    九泉之下的先辈们也许正在睁着眼,看着这个它们曾经熟悉的世界,却默默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