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作者:六月榴火   官场修仙,好官不好当最新章节     
    南港经开区的办公楼,是南达港务局的一栋老建筑。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建的,说它是古董一点儿也不为过。
    哥德式的建筑外观很庄严,但是,在实用性这一块,就一言难尽了。
    可能是建筑风格的原因,一楼大厅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仍然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楼玉成带着经开区的其他几位主任,在大厅里迎接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云生。
    可能是心情的原因,刘广林看每个人都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虚伪嘴脸,莫名的心情就沉重了起来。
    怀着这种心情,刘广林打量着众星捧月一般的楼玉成,唯一的感觉就是儒雅,除去儒雅,还是儒雅。
    这是一个儒雅到骨头里的人。
    楼玉成看人的眼光很毒辣,他一眼就看出刘广林的冷漠,一种超凡脱俗的冷漠,也是让人心生敬畏的冷漠。
    这是一个冷漠到骨头里的人。
    刘广林和楼玉成两个人,在这座古老的建筑里,一剑“倾”心!
    “这位是刘主任吧,”楼玉成热情地打着招呼,甚至伸出了双手来迎接刘广林,“果然是少年英杰啊!”
    楼玉成是经开区的主任,积年的正处级,不管是干部级别、行政级别,还是年齿尊卑,对刘广林伸出双手,其实都是在捧杀。
    刘广林看着这热情的双手,听着“少年英杰”的评语,感觉这二十年之后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好手!
    楼玉成非常成功的激发了刘广林的好胜心。
    不过,面对楼玉成这如火如荼的攻势,真不是那么好应付的。
    一个应付不当,不但会给大家伙留下一个藐视尊卑的印象,还会彻底坐实了“少年英杰”的浮名。
    英杰不英杰的,没有关系,一句夸赞而已;
    可“少年”这两个字放在官场上,真不是什么好事,这就意味着刘广林办事可能激进、草率,甚至是狂妄。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句俗话的威力,有时候能大到超出你的想象。
    楼宇成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加一个动作,就当众把刘广林给架起来烤了!
    你要是说这不是斗争老手,哪怕是所有人都信了,刘广林也不会信的。
    众人都笑意盈盈地看着刘广林的应对,意图不言而喻,就是要从中看看这个年轻人的处事风格。
    毕竟,刘广林可不是什么弱势副主任。
    他分管的三大部门,不论是办公室、宣传部,还是经济发展委员会,全都是实权部门。
    要是放到其他区县,这三个部门里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一名副县级干部来分管。
    可见这是个分量极重的副主任,一般的手段很难保得住其权力边界不被模糊、侵犯。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送干部的事情,刘云生干得多了;但是,像今天这样,还没有上会就开始较量的事情,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架势,真的有点迫不及待了。
    这手段,真的有些不好应付啊!
    刘云生心里头不但腻歪楼玉成的做派,还在为刘广林担心:这要是一个应对不当,很容易就给同事们留下很不好的第一印象。
    只是,这破局的难度有些大!
    假如和刘广林换一个位置,他刘云生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应付的。
    总是要落下破绽。
    所以,刘云生的反应就是转头,看向刘广林。
    他很好奇,这个一直以来叱咤市委的年轻人干部,是如何应对的。
    刘广林的应对真的很简单,他明知道这个出题的人就是楼玉成,但他就是装作不知道。
    所以,他在略显犹豫的向楼玉成伸出双手的同时,很自然地转头看向刘云生,问道:“刘部长,这位热情的老大哥是?”
    绝了!这应对绝了!
    刘云生在心里一声赞叹:自己这个本家,不但反应绝,这戏也演得绝。
    一个有些受宠若惊却又摸不着头脑的无辜形象,就这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本来,介绍双方认识,尤其是介绍主管人员相互认识,是组织部门送干部的另一个目的。
    在刘云生还没有开始相互介绍的时候,楼玉成的一切动作自然都带着点违反程序的意味在里面。
    刘广林这句问话,就是利用了这一点点可以忽略的意味,干脆利落的把楼玉成建立的主场优势一扫而空。
    甚至还有些隐隐指责楼玉成的味道。
    不过,这种指责也是引而不发的。
    所以,场面上看去还是比较和谐的。
    不到一定的水平境界,根本看不出这其中的刀光剑影,以及隐含在刀光剑影里的精彩。
    当然,刘云生也很上道,张嘴就来,“小刘,这位就是楼玉成楼主任!”
    刘广林很自然地握住楼玉成的双手,笑着说道:“领导好!久仰大名了!”
    第一回合到此为止,刘广林见招拆招,还略占了上风。
    楼玉成知道,自己必须要收敛一些,否则,自己仗势欺人的形象就会在别人眼里固定下来。
    唉,这里毕竟是经开区,不是文峰区了,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需要重新起步呀。
    其他几位副主任看得懵懵懂懂的,场面上又恢复了和谐,一切都走上了正常的上任流程。
    ······
    粟子莹在经开区的办公室里,研究着经开区下一步的发展走向。
    经开区目前的局势很艰难,总结起来就两句话,没有政策,没有钱!
    靠省财政第一期的七千万,能做的事情不多,连最基本的“三通一平”基础建设都不够,更不要说航道疏浚、港工产业整合这一系列的大动作了。
    至于粟子莹一直以来都想搞的造船厂,彻底倒在了残酷的现实面前!
    国家计划建造十座大型造船厂的名单里,没有南达的名字。
    具体原因也很简单,南达港的水文条件不好,达不到建设大型造船厂的基本条件。
    七八米的水深,能造多大的船?!
    答案很残酷,只能建造五万吨级的远洋货轮。
    而在远洋运输的发展趋势中,五万吨级的货轮属于正在被逐渐淘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