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桃花庵
作者:楠馨月   何须浅红深碧色最新章节     
    “书慧,当你翻阅这本日记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我想告诉你,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无论命运如何弄人,你都一定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答应我,好吗?”
    何书慧轻轻打开日记本,一股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她触摸着那一行行熟悉的笔迹,仿佛能感受到王韫的存在。每一页纸张中,王韫都精心夹杂了一枚花瓣或是一片树叶。那些花草已然枯萎,失去了水分,变得干干的,宛如行将就木的老人,不再抗争,只是顺从地任由时光流逝,慢慢地变成了浅浅的棕黄色,软软的,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
    何书慧、程天亮和王嫣这三位年轻的单身老师,共同负责教授初一年级三个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他们都非常有责任心,而何书慧的教学任务比其他两人更重,她还要兼顾初二年级两个班的历史课程。上完课后,她又忙着批改作业、备课,白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天的忙碌让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伤心,然而每到夜晚,王韫的身影便在她脑海中浮现,悲伤与痛苦如疽附骨,深深地渗入她的骨髓。这几个月来,她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全凭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不知道这样下去,自己是否会崩溃。
    七月的脚步悄然来临,学校的中考落下帷幕,紧接着初一、初二年级的期末考试接踵而至。所有年级的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都为主课让路,同学们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
    考试结束后,同学们都回家了,校园里瞬间安静下来。老师们则留下来批改试卷,一部分采用机器阅卷,还有一小部分需要人工批改。三天后,试卷批改完成,学校进行了排名。
    同学们除了来领取成绩单和寒假作业,还要接受暑期安全教育,至此,才算真正开始了暑假。
    暑假漫漫,将近两个月的时光,何书慧计划在学校待上两天,然后购置些礼品去探望王韫的父母,再规划后续的安排。
    夏日天亮得早,何书慧向来早起,此时便听到一阵阵敲门声,她开门一看,竟然是程天亮。她不禁有些讶异,问道:“程老师,你在学校?”
    程天亮挠挠头,笑着回答:“何老师,你要是没事,我带你去爬爬山吧。”
    昨天学校放假后,程天亮就回到了家,但他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何书慧的身影。平日里,何书慧总是一副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们除了交流学生的情况,基本很少谈及其他。昨晚,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何书慧是否已经离开学校,没想到,到学校后,竟看见她寝室的灯光还亮着。
    原本他想敲门进去,又觉得这样太过冒失,毕竟他们都是单身男女,若被人看见,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于是今早,他鼓足勇气,敲响了何书慧的房门。何书慧本欲拒绝,可转念一想自己在学校也无事可做,便应允了。
    此时已是七月中旬,山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和夏日特有的黏甜,湛蓝的天空如同一块纯净的蓝宝石,没有一丝云彩,仿佛也没有任何烦恼。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宛如金色的丝线。
    路两旁的古树郁郁葱葱,宛如绿色的海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影婆娑,如同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女。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仿佛置身于一幅俊美的山水画中。山峰耸立,层峦叠嶂,云雾在其间缭绕,宛如仙境一般。道路两旁的野花野草,在晨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勃勃生机,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
    程天亮见她体力渐衰,便提议在路边残垣的亭子里休憩片刻,何书慧却意兴阑珊,执意登上山顶后再休息。程天亮见她如此坚持,只得徐徐放缓脚步,配合她的步伐。路旁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淌,两人掬起几口山泉之水,饮下后,一股清甜的凉意在心头弥漫开来。
    抵达半山腰,有一座古朴的庙宇,立刻吸引了何书慧。
    自从目睹病房中病人的死亡、经历抢救失败的挫折后,王韫对哲学和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承受不住心理压力时,阅读哲学和佛学书籍能让他的内心恢复平静,重新出发。受到他的影响,何书慧也对佛学产生了兴趣。
    四周山峰环绕,环境清幽,门前的落叶清扫得一尘不染,正中的牌匾上书写着“桃花庵”三个大字。如今已然错过了桃花盛放的时节。不过,一个个粉嫩如霞的桃子却挂满了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的桃林中,隐约可见那星星点点的粉红,藏匿于绿叶之间,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微风拂过,它们轻轻摇曳。
    相比深市香火旺盛的庙宇,这里显得冷冷清清。她不禁推开旁边的木门,由于年代久远,木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里面都是尼姑,程天亮没有进去,而是在外面等她。
    何书慧在曲折的回廊中拐了几个弯,只见几米之外有个大花圃,一个身穿粗麻浅灰尼姑服的年轻女子正弯着腰整理花草。她上前几步,双手合十,向小尼姑行了个礼。
    小尼姑看了她一眼,也双手合十还礼,眼神清冷,仿佛厌倦了尘世的纷扰,淡淡问道:“施主,有何事?”
    何书慧看着小尼姑眉眼间的清冷,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说道:“我想来拜拜菩萨。”小尼姑只是淡淡地说:“施主,请随我来。”
    何书慧随他踏入正殿,屈膝跪地,双手合十,凝视着那始终对世人展露拈花微笑的菩萨,轻声呢喃。彼时,与王韫一同在西山拜佛的情景在她眼前不断浮现。她紧闭双眸,泪水却如决堤之洪,沿着脸颊簌簌落下。当她再次睁眼,一位身着深灰尼姑服的老者正满怀悲悯地注视着她,双手合十言道:“施主,若你心存难解之事,不妨与我一叙。”
    何书慧凝视着大师那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的双眸,在人前,她总是极力压抑自己的情绪,然而这一次,在这个陌生人面前,她却泪如泉涌,敞开心扉。
    大师聆听完毕,眼神中闪过一丝悲悯之情,缓声道:“佛经有云: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死循环,死死生生,皆处于同一轮回之中。故而言:死乃生之起始,生乃死之端点。施主,我们每个人皆会辞别此世,无非先后之别。你无需伤悲,生死轮回乃宇宙自然之规律,如同昼夜交替、四季更迭。逝去的人也许并未真的离开,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何书慧聆听着大师的轻声细语,心境宛若一池静水,不知为何,她的内心被猛烈撞击。人生的生死皆有其顺序,终有一日,她也将离开这个世界。何书慧的眼眸中满是迷茫,疑惑道:“大师,为何如此善良之人,在青春正盛之时,却要辞别此世。”
    大师轻声叹息,答道:“善恶有报终有时,因果轮回亦有时。每个人的命运皆已注定,他此世或许是为了赎清前世的罪孽。”
    书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忆起王韫曾经救死扶伤的善举,或许这便是他的善报。如他这般的人,是否就能步入天堂了呢?
    大师静静地凝视着泪流不止的书慧,轻声说道:“每一个降临到这个世间的人,都肩负着特定的使命。你的男友在完成了属于他的使命之后,便悄然离去。然而,孩子啊,你同样有着属于你的使命等待你去践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如同在这生死轮回的巨大车轮上辗转前行,体验着人生的欢乐与苦楚。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交替轮回,推动着我们持续成长、觉悟,懂得珍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大师稍稍停顿片刻,继续缓缓言道:“对于生者而言,更应当倍加珍惜眼前的时光,让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芒。你和王韫之间缘分深厚,他必定不希望见到你这般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何书慧似乎明白了,又仿佛仍在迷雾中。她沉思着,心情却似乎轻松了不少。她明白,不能让自己一味地沉溺于痛苦之中,因为她也有自己的使命。那么,她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拜别大师后,何书慧步出寺庙,深深吸了口气。阳光洒在她身上,如慈母的轻抚,温暖而柔和。她决定放下过去的阴霾,好好生活,将王韫的善良如火炬般传递下去。
    程天亮站在树荫下,静静等待着她。阳光如金,洒落在他身上,他的身姿微微前倾,几缕发丝如流云般飘落脸旁,为她那平日里清冷的面庞增添了几分灵动。不知为何,从寺庙走出来的何书慧,仿佛脱胎换骨,与从前的她判若两人。她的眼中虽仍弥漫着一丝忧伤,却又多了一些别样的神采。
    七月的天气,酷暑难耐。,即使身处在山腰位置,周围有山峰遮蔽,整座庙宇依然给人一种空旷之感。她没想到程天亮竟如此耐心地站在树下等她,望着那个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感动。何书慧虽然还想登上山顶一瞰美景,但想到天气只会越来越热,便决定等天气凉爽些再来爬山。
    两人一同朝着山下走去。相较于上山时的艰辛,下山之路显然轻松许多。这一路上,他们走走停停,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丝毫不觉疲惫。没过多久,他们便抵达了山脚处的学校。
    程天亮邀请何书慧去他家吃饭,何书慧委婉地回绝了这份好意。因为她急着整理行囊,前去探望王韫的父母。尽管程天亮早已对何书慧倾心不已,但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他缺乏向她袒露心声的勇气。或许,默默守护在她身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