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茶山中学
作者:楠馨月   何须浅红深碧色最新章节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何书慧来到茶山中学已经有半个月了。
    茶山镇倚山临水而建,山峦起伏,水流潺潺。古老的桥梁、塔楼和参天大树点缀其间,与山间溪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漫步于此,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
    脚下的青石板路宛如一条条玉带,延伸至远方,镶嵌在广阔的大地之上,遍布城乡的每一个角落。整个镇子的地形犹如一只巨大的碗,商铺和主街道位于碗底,而居民们的住宅区则沿着碗壁蔓延开来。放眼望去,可以看到那一望无垠的梯田,上面整齐地种植着郁郁葱葱的茶树,一片碧绿苍翠,生机勃勃,鼻中充盈着清新的茶香和青草气息。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周边数十里范围内的村庄里的孩子们在完成小学学业后,都会集中到茶山中学继续初中阶段的学习。
    学校的建筑风格简约古朴,教室是一排排青砖砌成的大瓦房,高耸的院墙中央设有一道推拉式的铁栅栏门。在见识过深市这样繁华的一线城市,以及那里充满高科技设备的现代化教室之后,再看眼前的一切,真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
    茶山中学规模较小,每个年级仅设有三个班级,每班大约七十名学生。然而,与庞大的学生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面临着严峻的师资短缺问题。包括校长和教导主任在内,全校仅有十五位教师。每位老师肩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巨大。
    何书慧的加入无疑成为了解决学校困境的及时雨。自从一名资深老教师退休后,校长林致远便不断向上级部门申请调配一名新教师来填补这个空缺。但由于此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几乎没有教师愿意前来任教。更何况整个县城经济相对滞后,其他乡镇同样面临严重的教师短缺现象。
    林致远作为一校之长,拥有丰富的农村学校教学及管理经验。
    他总是身着一袭灰色中山装,身材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那被阳光晒得黝黑的面庞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两鬓已然泛起白发,满脸褶皱更是见证了他历经风雨的人生历程。这样的外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位老领导必定经历过无数艰辛。
    林致远没有想不到,竟然会有一位在繁华都市工作的老师甘愿来到他们这所地处偏远山区任教。当得知这位新老师不仅拥有令人艳羡的高学历,更是毕业于国内顶尖重点大学时,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满怀热忱地迎接着她的到来。
    然而,学校里的大多数教师对此表现得异常平静。毕竟,像这样前来支教的老师并不少见,但往往待不了多久便会因为追求更好的发展前景而离开此地。
    尽管如此,方致远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他看来,这么优秀的老师无论能在这里停留多长时间,都必定会给自己和全体师生带来全新且独特的视野与启发。
    到达茶山中学后的第二日,何书慧迅速熟悉完学校环境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中。她身兼数职,既要负责教授三个班级的语文课,还要兼顾两个班的历史课。每日清晨至夜幕降临,繁重的工作量让她疲倦的没有时间去伤感。
    在这所学校里,程天亮、何书慧以及王嫣三位青年教师最为年轻。
    程天亮从小就在茶山镇长大,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他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在大城市工作了两年左右,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家距离学校并不是很远。
    王嫣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临近毕业之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缺乏社会关系等原因,她最终决定来到茶山镇担任教师。毕竟,在这里能够获得一份有编制保障的工作,好歹也算是捧起了一只“铁饭碗”。
    茶山镇上留守的居民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这里地形复杂,道路曲折蜿蜒且交通极为不便。年轻人们在家乡务农难以维持生计,于是纷纷外出谋生路。这些人中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只能在外从事体力劳动等艰苦职业,收入微薄。而那些家境稍好或者成绩优异的,则前往大城市闯荡,但他们通常也不愿回到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地方。
    如果没有遭受过沉重的打击,恐怕她是不会选择来这么偏僻遥远的小镇任教吧!这里与她原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物质的匮乏相较于内心深处承受的煎熬而言简直不值一提。曾经她刻苦读书就是为了彻底摆脱自身成长的那块贫瘠之地。
    置身于此,她才意识到眼前这块土地竟比故乡更为贫困。当初下定决心申请前来,她已做好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
    每逢周末,孩子们和老师纷纷回家,整个校园变得异常静谧,只有她独自留在学校。程天亮邀请她去他家中做客。
    何书慧这两个星期忙于熟悉手上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出过学校,心想正好熟悉一下镇上的风土人情,购置一些生活必需用品。
    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应当尽快融入当地习俗、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样也有助于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
    程天亮为人纯朴热情,口若悬河。每当谈起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便沉醉其中,而当谈到孩子们的未来时,他的眼神却忽然黯淡下来,失去了方才的神采。
    一路上,何书慧都在倾听,不难看出,程天亮深爱着他的家乡,但又为家乡的落后而感到沮丧。
    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和田埂前行。落日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勾勒出她纤瘦的身形。在安静的时候,她那消瘦的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眸中总是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忧伤。
    程天亮第一次去镇上的汽车站接她时,看到她拿着一个行李,一路上风尘仆仆。她的眼神清冷,看上去难以接近。他总觉得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光那些中年教师对她来这里支教的原因感到好奇,连他自己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样一个年轻漂亮、前途光明的女教师会离开大城市,来到这里任教。
    走了一段路后,何书慧明显觉得有些体力不支。这里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程天亮在这里土生土长,早已习惯,步伐依然轻盈,丝毫不觉得疲惫。她渐渐没劲,跟不上他的脚步。
    程天亮见她气喘吁吁,便提议休息一下再走。两人看到草地上有两块大石头,经过岁月的洗礼,表面已经变得光滑发亮。何书慧坐在石头上,微风吹过,四周的树木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树木的清香。
    任微风轻拂,坐在山上,俯瞰着像个小碗一样的茶山镇。黄色和白色的房子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梯田一畦一畦的,那一望无际的茶树,仿佛是绿色的海洋,满眼都是沉甸甸的绿意。
    歇了一会儿后,他们继续前行。沿着那一道道被人踩出的阶梯缓缓下山,仿佛踏在岁月的痕迹上。走过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路过一家家开满繁花的院子,宛如置身于花的海洋。跨过那道古桥,好似跨越了历史的长河,终于来到了程天亮的家。
    程天亮的家境颇为优渥,他家的小楼矗立在主街上,远远望去,上方挂着的“茶山超市”招牌格外醒目。院子前后宽阔,一半是鲜花树木的乐园,另一半则与主屋客厅相连,用作超市。里面的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程天亮七十岁的奶奶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看到孙子领着一个俊俏的女孩子回家,脸上立刻笑成了一朵花。
    她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乐呵呵地问道:“亮亮,这是从哪里来的女娃啊?”
    程天亮微笑着回答:“奶奶,这是我们学校新来的同事,她叫何书慧,您叫她慧慧就好。”
    何书慧也报以微微一笑:“奶奶,您好。”
    程奶奶笑呵呵地站起身来,热情地说道:“你好啊,姑娘。”
    听到声音,程天亮的母亲抬起头,今天儿子打电话说要带一个同事回家玩,让她准备些菜。她还问儿子同事是男生还是女生,儿子却不愿多说,没说两句就挂了电话。
    程家只有这一个独子。他们原本以为儿子在外地读了大学,会留在大城市发展。没想到,他在外工作了两年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有编制的老师。
    他们觉得回来也不错,毕竟这里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一家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吃穿不愁。眼看着儿子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却还没有谈个女朋友,他们心里不禁着急起来。
    闻莉放下手中的活计,满心欢喜走了出来,仔细端详着面前的姑娘,心里不禁暗暗高兴,心想这孩子终于开窍了,知道为自己的婚姻大事着急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说道:“亮亮,这是你同事啊。”
    程天亮微笑着点点头,说道:“妈,何老师是从深市来我们这儿支教的。今天学校放假,校长嘱咐我带她来我们家串串门,顺便熟悉一下镇上的环境。您准备一些我们这儿的特色菜,让何老师尝尝。”
    何书慧微微一笑,柔声说道:“阿姨,真是不好意思,打扰您了。我不挑食的,您做什么我都喜欢。”
    闻莉一眼看去,这姑娘生得眉清目秀,言谈举止端庄娴雅,这般谈吐在这小镇上实属罕见。她心里暗自思忖着,要是这姑娘能成为自己的儿媳妇该有多好啊。她深知儿子向来很有主见,也不好当着人家姑娘的面追问。
    程天亮四下张望了一番,没有看到父亲程平的身影,便问道:“妈,我爸去哪儿了?”
    闻莉领着他们走进屋里,掀开超市里一道小门的帘子,回答道:“你爸去市里进货了,要去个两三天呢。”
    里面有五间屋子,一间是会客厅,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卫生间,还有一间是程奶奶的卧室。老人腿脚不便,住在一楼比较方便。
    程天亮热情地招呼何书慧坐下,闻莉从餐桌上拿起几个盘子,走到货品区挑选了一些水果、糖果、饼干等,装在盘子里,端了进来,热情地招呼她别客气。
    程天亮从壁柜里取出一罐清明前采摘的毛尖,只见他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般烫壶、沏茶。何书慧凝视着他的每一个动作,仿佛在欣赏一场艺术表演。
    当她轻轻掀开杯盖,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宛如仙子轻舞,在鼻尖萦绕。她一边品味着香茗,一边品尝着零食,目光投向庭院,只见鲜花在风中轻轻摇曳,生活平淡而充满了诗意。
    怪不得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即便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却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增添了几分浓郁的烟火气息。这里的人们脸上毫无浮躁之气,看上去是那样的祥和安宁。
    吃过晚饭,何书慧在超市买了不少东西。闻莉心想,要是能将面前这位姑娘变成自己的儿媳妇该多好。他们家虽然只在镇上开了个小超市,利润微薄,但日积月累,家里还是有一笔颇为可观的存款。
    她并不想收何书慧的钱,可何书慧执意要给,不然就不买了。闻莉无可奈何,只好收下她的钱。
    何书慧从里面拿出一箱牛奶和一袋苹果,放到柜台上,说道:“阿姨,我刚才来得匆忙,又对这里不熟悉,初次来您家也没带什么礼物,您一定要收下。”
    闻莉、程奶奶和程天亮执意不收,何书慧来这里并不想亏欠任何人,今天程天亮带她逛了一天,还带她回家吃饭,一家人如此热情地招待她,她已经非常感动了。无论如何,她都要送这份礼物。闻莉想着收了姑娘的礼物,以后才有机会回赠人家姑娘,便收下了。
    程天亮骑着摩托车送何书慧回宿舍,闻莉和程奶奶把他们送到门口。
    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婆媳俩心有灵犀地露出了微笑。
    程奶奶乐呵呵地说:“我看,咱们家亮亮是喜欢这姑娘。”
    闻莉若有所思地说:“这姑娘确实不错,只是我看她似乎眉头紧皱,舒展不开,像是有心事。而且,她对我们也很客气,我觉得她对亮亮并没有那方面的心思。”
    程奶奶却乐观地说:“我们亮亮心地善良,相貌端正,迟早有一天这姑娘会心动的。”
    闻莉轻声说道:“希望亮亮能如我们所愿,早点成婚。”
    夜色如墨,笼罩着大地。高高低低的山上,种满了一畦畦、一垄垄郁郁葱葱的茶树,在这苍茫的大地上显得格外幽深而神秘,仿佛是大地的守护者,默默地见证着时间的流转。
    宿舍位于学校教室的东侧,是三排青砖大瓦房,这里是单身老师以及离家较远的夫妻家属的栖息之所。宿舍东面,地下水道正在进行改造,两人只得绕着宿舍四周的小路,辗转前往前面的宿舍。
    院子的西南侧栽种了一些竹子,翠绿的青竹高耸过墙头,为这方天地带来了一抹清新的嫩绿,仔细嗅闻,还能嗅到丝丝缕缕的桂花香,几丛美人蕉、指甲花和鸡冠花沐浴在月光里……看起来宁静而美好。
    程天亮望着空荡荡的校园,心里难免担忧,缓缓道:“何老师,要不你周末还是去我家居住吧!这里偏僻,你一个女生在这里住,实在不安全。”
    何书慧心中的伤悲如潮水般淹没了心底的恐惧,她只怕夜深人静时,那无尽的悲伤会如疽附骨,蔓延至四肢百骸,无处闪躲。她微微一笑,道:“没事,程老师,多谢你今天带我熟悉小镇。”
    程天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道:“何老师,你切莫客气,我们既是同事,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见她眼底忧伤渐起,弥漫开来,以为她是心有落差,毕竟此前有几位来乡村支教的女老师,待了一段时日后,便离开了。程天亮还是期望能有女老师留下,毕竟学校里多是中老年教师,只有他们三个年轻人,而王嫣与他又谈不来,只算普通同事而已,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他觉得合得来的年轻女教师,他自是希望她能留在这里。
    程天亮并不想早早回去,他多么希望何书慧能邀请他进去坐坐,可又担心自己贸然开口,毕竟两人都是单身,会遭到何书慧的拒绝。
    何书慧见他没有离开的意思,自然洞悉他的心思,她语气平淡,道:“程老师,今天走了一天,我有些累了,要进去休息了,你也早点休息。”
    程天亮的眼神中明显闪过一丝失落,但他很快就恢复了笑容,道:“何老师,我担心你一个人住校不安全,我今天也住校,要是有什么事情,你尽管叫我。”
    何书慧微微点头,神情冷漠,道:“那我进去了。”
    程天亮看着她打开门,走进屋里,门轻轻关上,那透过窗口的昏黄灯光,仿佛是她清冷外表下的一丝温暖。他在走廊上站立了片刻,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宛如一面银盘,洒下的月光如轻纱般洒在地面,投射出斑驳的树影。
    微风轻拂,树影摇曳,如梦幻般缥缈。他原本平静的心湖,此刻却如投石入湖,泛起阵阵涟漪。在这空旷的夜空下,他轻轻叹息一声,转身迈进了自己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