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灭孤竹(二)
作者:文火煮茶   东洲往事最新章节     
    没过几天,前往钟离国的使臣传来消息:钟离国今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国库空虚。为保证国民有粮吃,钟离国今年不卖粮了。
    “钟离国可是产粮大国啊,他们怎么也会缺粮?”墨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典客回道:“王上,因为今年春天香茅草价格暴涨,钟离国有一半的田地都改种了香茅草,粮食产量锐减五成。”
    “此事当真?不会是钟离王想趁机涨价,故意放假消息给我们吧?”丞相问。
    “丞相,此等大事下官岂能不查证?”典客无奈地说:“下官多方打听过了,今年钟离国出产的粮食确实不够。”
    “ 寡人记得钟离国还有不少存粮,虽然是陈粮,但有总比没有好,我们能不能买他们的陈粮?”墨宁问。
    一提起“存粮”二字,典客的脸色愈发难看了。他苦着脸道:“王上,钟离国的存粮也所剩无几了,不然钟离王怎么会不卖给我们?都怪长信君监守自盗,早在今年夏天之前就将存粮倒卖了。”
    “粮食是一国之本,又适逢粮食减产。长信君怎能如此大胆?”丞相问。
    “他不是今年才这么干的,而是年年都这么干。在春天青黄不接粮食最贵的时候偷偷倒卖国库存粮,又在丰收的时候低价买回做平账目。”典客道:“这在钟离国早已不是秘密,只因他是王叔,满朝文武无人敢置喙。”
    “唉,按照最稳妥的方式,应该要等粮食收获、新粮进库的同时将存粮分批出售,这样才能既保证粮食不坏,又能确保国库充实。长信君为了自身的利益,没等新粮收上来就将陈粮卖掉,眼下新粮收不上来,岂不是出了大事?”丞相道。
    “好了好了,不谈钟离国那档子破事了。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连钟离国都没粮了,我们找谁去买粮?”墨宁扶额道。
    一位老臣说:“启禀王上,既然钟离国的国库存粮已经被倒卖,那它应该还在民间,我们多派人去别国民间买粮食如何?”
    “嗯……”丞相沉吟片刻,道:“民间存粮分散,这么三三两两地收,不但收不到多少粮食,还会使得粮食涨价。不过眼下我们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到了十月,孤竹国的噩耗接二连三:钟离国不知怎么的,民间也没有多少存粮了。孤竹国派去买粮的队伍没买到多少粮食,反而使得钟离国内粮价大涨三成。钟离王大为光火,写了封书信给墨宁,严厉斥责孤竹国的不道德行为,将孤竹国的买粮人以“哄抬粮价”的罪名驱逐出境。本来钟离王还打算没收他们买的粮食,幸亏几位与孤竹国关系不错的大臣苦苦哀求,这才作罢。但他又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在明年的粮食收获之前,禁止一粒粮食出口,违者以通敌论处。买粮的队伍又辗转去了渤海国,前脚刚刚入关,就收到警告:禁止外国人在渤海国境内从事粮食交易,禁止将国内的粮食运出国境,违者轻则收监,重则斩首。吓得那些人瑟瑟发抖。东域其他几个国家都是渤海国的藩属国,见宗主国如此,也一个个禁止粮食贸易。最后,只有长乐国出于道义卖了几百车粮食给他们,虽然比起孤竹国的粮食缺口来是杯水车薪,但也足以让墨宁感激不尽。他亲自前往长乐国国都未央城,向长乐王柏康之致谢。
    “贤侄请用茶。”柏康之四十余岁,天生一副美须髯,与其祖辈一样性情儒雅。各国国君之间通常互称“王兄”,但柏康之早年和墨宁的父亲墨午结拜过兄弟,故而以叔侄相称。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有着大把的钱却买不到粮食?为什么平日里跟我们交好的钟离国和渤海国也不愿意救我们?”墨宁不知是问话还是喃喃自语。
    “唉,”柏康之长叹一声,道:“你身在局中不清楚,老朽我可看得明白。你想想,你们国家为什么会缺粮,是因为灾祸吗?”
    “不是,今年风调雨顺,是百姓们贪图捕捉绒鼠的利益不再种粮,导致土地荒废、粮食短缺。”
    “绒鼠是贵国特产,有专职的猎户和养殖户负责供应,为何今年所有百姓都一股脑儿地上山捕鼠?”
    “因为今年绒鼠价格涨疯了,百姓们贪图钱财。”
    “那绒鼠的价格是怎么涨上来的?”
    “嘶,好像是……是……”墨宁敲了敲脑袋,想不起来了。
    “是高昌国风行饲养绒鼠,导致价格飙升,对吗?”柏康之无奈地说。
    “噢,对,我想起来了,是我送了一只绒鼠给高昌王,她爱不释手,所以高昌国上下才兴起了饲养绒鼠的风气。世叔,如此说来是我不对了?我不该送绒鼠给高昌王?”墨宁道。
    “你……唉!”柏康之气得几乎失态,心想怎么会有如此心思单纯的国君?他摇了摇头,继续道:“这个暂且不提。我再问你,钟离国为什么缺粮?他们可是产粮大国,从来不缺粮的。”
    “因为百姓们都种了香茅草,不种粮。”墨宁道。
    “那百姓们为什么都去种香茅草呢?”柏康之轻敲着案几问道。
    “因为种香茅草的收益比种地多十倍以上。呃,好像也是因为高昌国忽然流行起了香茅草,才导致价格暴涨的!”墨宁忽然坐直了身子。
    “对啦。两件事情看似毫无关联,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高昌国。”柏康之道。
    “世叔,您的意思是,这一切都是高昌国在搞鬼?”
    “不是他们还能有谁?”
    墨宁嚯地一下站起来,一边来回踱步一边道:“不对,送绒鼠给高昌王是我临时起意,她也确实喜欢那只绒鼠啊。如果我不送绒鼠给她,她会怎么样?”
    “那不过是她顺势找的一个借口,不是绒鼠,她也会假装迷恋上别的东西。总之要让你们的百姓不种地就对了!”柏康之暗暗感叹,义兄怎么就选了这么个傻小子做继承人。
    “可是,这些年我们两国明明处得很好啊……”
    “好?你问高昌国借过粮吗?他们借吗?”
    “他们刚封锁边境的时候我们就去拜访过,使臣说高昌王巡游去了,没见着。再后来,我们的使臣就过不去了。别说借粮了,连国境都进不了。”
    “这就是了。她为什么不见你的使臣?是因为你们遭遇的一切都是她筹划好的!你再想想,为什么渤海国也不卖粮食给你们?为什么钟离国民间也没粮了?”柏康之气得扶额叹息,心道孤竹国的人怎么都跟榆木疙瘩似的,国君不懂也就算了,大臣中也没一个明白人。
    “小侄愚钝,还请世叔赐教。”墨宁知道自己的见识远不及长乐王,于是他转过身来,行了一个晚辈礼。
    “好了好了,你快坐下,我可受不起。”柏康之赶紧起身扶住他,不让他行完这个礼。又对他说:“早在几个月前,就有人在钟离国收集粮食了,当时谁也没在意。因为钟离国从不缺粮,长信君倒卖国库存粮也是常有的事,钟离王都不计较,我一个外人说什么闲话呢?没过多久,渤海国也开始集粮,而且是清源君主持的,我当时就觉得纳闷,但一想到渤海王和清源君兄弟俩已经主政八十余年,也许他们能看到一些我们无法觉察的事情,便偷偷跟着做了。如今他们国内实行粮食配给,各家各户凭户籍证才能定期购买粮食,一粒米都不卖给外国人。也幸亏我当时跟着收了些粮食,如今才有些许存粮可以支援你。”
    “这件事小侄也听说了,据说当时因为要动用国库的银钱收购,清源君力争了好几天渤海王才松口的。如今看来,他真是明智。”
    “明智?呵呵,那是因为他的夫人是高昌王的养女。再说了,高昌王就算有负天下所有人,也不会负了渤海王,你忘了十几年前她救渤海王还顺道灭了淳于国的事了?”
    “如此说来,清源君早就知道?甚至整件事情还可能是高昌国与渤海国密谋的?”墨宁终于明白了。
    “唉,渤海王本是个仁德之君,先祖、先父都对其敬佩之至,可如今却与那阴险小人同流合污,真可谓世风日下啊!”柏康之感叹道。
    “世叔,高昌国如此大费周章,是不是想灭了我国?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墨宁越想越害怕,不由得冷汗直冒。
    “贤侄别怪我心狠,”柏康之无奈地说,“如果长乐国是个拥有三十座城池的大国,如果我们有足以支撑八个月以上的粮食,我一定尽全力帮你,可惜我没有。”
    “世叔,我知道您尽力了。高昌国一心要我们死,渤海国与他们沆瀣一气,钟离国自身难保。这几日我求遍了各处,只有您愿意给我粮食。我知道,这些粮食也是你们从百姓的嘴里省出来的。我感激您还来不及,怎么会怪您呢?”他起身向柏康之行了一礼,说:“世叔您保重,侄儿回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先告辞了。”
    柏康之还了一礼,目送墨宁离开,直到他的车驾消失在视野之内,才将目光收回。他打量了一番侍立在一旁的两个儿子,叹道:“孤竹国怕是保不住了。”
    十一月初:孤竹国数县断粮,流民四起。
    十二月初:孤竹国十数县断粮,滕州设卡,禁流民入城。
    十二月二十三日:渤海、长乐两国开关,许流民入国。
    十二月二十四日:高昌国开关,许流民入国。
    十二月二十八日:孤竹国边境四县县令率百姓降高昌国。
    次年一月:滕州大饥,人相食。
    次年二月:孤竹王请降,国灭。
    灭孤竹国是郑安雅多年来的夙愿。她曾不止一次幻想过,自己率大军攻入孤竹国的都城滕州、俘虏孤竹王的场面。那会将是何等的气势恢宏、振奋人心!但当她真正进入滕州城内,看到遍地的饥民和饿殍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往日骁勇善战的将士们此刻成了饥民们的救命稻草,正忙着给他们送粮、送水、救治病人。那些被救治的饥民则对他们感恩戴德,有的甚至拖着不大灵活的躯体颤颤巍巍地磕头致谢。顿时,一股巨大的罪恶感笼罩在她的心头。
    “似瑾,你说,如果他们得知我才是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他们会有多恨我?”郑安雅实在不忍看那些饥民对她三呼万岁,转过脸来问一同坐车的房似瑾。
    “墨宁对他们说过,他们不信。”房似瑾感慨道:“是他们自己决定放弃种地,是他们自己决定上山捉鼠,每一步都是他们自己决定参与的,怨不得别人。”
    “可是这一切明明就是我造成的……兵不血刃,却饿死了那么多百姓。我知道现在不是说这些话的时候,如果不这么做,我们不会这么快就统一了西域。但是我……很内疚。”郑安雅说。
    “算啦,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你一路上也累了,睡会儿吧。”房似瑾伸手搂过她,让她靠着自己的肩膀。
    “不知道长卿会怎么看我。”郑安雅迷迷糊糊地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