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禅修营五
作者:善文居士   我的朋友圈最新章节     
    第二天的行脚,我记得是写了日志的,在发的禅修营营员手册上,后面有20来页听课做随笔记的空白页。
    手册在书柜上现在不方便拿,只能靠回忆来补充了。
    记得行脚参访的是高堂寺,名字由来是寺院大殿前面有棵古老的树,树上高悬一盏明亮的油灯(常年不灭,是从来没灭过)。
    巡礼寺院后你会发现,寺院很多古老的树,年龄几百岁上千岁的都有,很多树上挂着牌牌,属国家保护范围。
    还记得寺院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师父重建,大家都还跟师父合了影。我们组一位师兄正好是这里的护法居士,从小就跑这个寺院,看着她在这里跟在家里一样自在喜悦,我有点想家想圣安寺。
    行脚结束回到文殊院,晚上是传灯闭营活动,还有皈依法会。我们组未皈依的师兄们绝大部分皈依了,我们宿舍记得是全参加了。
    如今回忆起来,最激动的是要回去的当天:我正要去香园的路上,偶遇了胤师父,问安并请教师父一些问题后,顺利加了师父微信,感恩!如愿地与廖师兄在香园用餐结束,并把请廖师兄回答的诸多问题录音。一边开心地想,回去放给义工部师兄们听一听,一起学习,一边走向福慧楼,准备收拾行李时,迎面走来了乐师父。
    大胆地向师父问安,并直接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把我想请教师父的想法说了出来。师父说了一句“那就一起去心园吧。”
    我就无比激动地跟着师父去了心园,师父让一位办公室的师兄给我倒了杯茶,并开始询问我个人的一些具体想法,目前遇到的具体困难等。
    可想而知,在临走这一天的三个小时左右,我不但取到了“真经”,还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于是,跟师父结束了谈话,从心园出来我就直奔阿弥陀佛处感恩叩拜去了。
    下面,分享一下当时文殊院公众号上发的公文,因为我实在是文笔有限,但又想要分享。那就直接转发给大家。我认为最好的。
    标题《@第16届禅修营的营员:在这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第十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虽然已经结束但就像赵雷唱的《成都》一样让我们感到了离别的愁6天5夜都经历了哪些乐?哪些痛?哪些要记一辈子的回忆?
    正见组、正思维组正语组、正业组正命组、正精进组正念组、正定组布施组、爱语组利行组、同事组我们将营员分为12个组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八正道”和“四摄”希望全体营员们用心体会“解脱”和“菩萨道”的精神
    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场护持组、斋堂巡堂组斋堂厨房组、福慧楼服务组医务组、文秘组设备组、机动组后勤组、传媒组保安组、工程组等12大志工组近200名志工全程护持你们辛苦了!
    文殊院是一片闹市中的净土文殊院是一座人生加油站文殊院是一方心灵的净土文殊院这座心灵的家园接纳您的心灵欢迎各位回家这个大家庭因为有您的加盟而更加温馨。
    还有一篇追加文
    《文殊院6天5夜的寺院生活,和想象中不太一样啊!(新一波福利即将到来)》
    曾经有人问:“成都文殊院有什么”?文师兄总是傲娇地回答:除了佛、法、僧文殊院还有“三宝”:禅修营、体验营、腊八节
    第十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在经过6天5夜的精彩呈现后于7月21日落下帷幕许多营员分享了心情晒了图片、写了诗还有的发了微、@了成都文殊院你们的这波热情好嗨哟——文师兄在感动之余
    为大家分享一篇走心的微文再来回味一下那带不走的“成都”
    我为什么去禅修营又收获了什么
    2019年7月16日,结束新疆半个多月的旅行稍作休息后,我便前往文殊院参加为期6天5夜的禅修营。
    去禅修营之前,我身边有这样的声音:你要出家了吗?你要无欲无求了吗?你是佛教徒吗?……我的回答,不是。
    一方面,我想在辞职旅行结束后,收心清净;另一方面,喜欢的作家在接触佛法后,文字变得更加朴实有力量了,让我对佛法充满了好奇。正好赶上7月禅修营,便尝试着报名了。
    禅修营是我初识佛教,在此期间我和大家一样发愿回向,觉得心里清净;也遇到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的师兄,听他们的分享,颇受启发。
    布施组80、90后师兄们说:
    探过百态,干过错事,这是过往......以后还是会继续,做要好自己再帮助别人。六天五夜,每一次发愿祈求众生,每一次禅坐中修炼自我,一刹那的放下,温和且安静单一没有任何杂念,放下心中的浮躁,去承当,奉献,欢喜,包容,心海澄清。——成都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刘师兄
    僧训圆满。实现了期待已久的愿望,住在寺院里的一周。被每个人用真心爱着的一周,清清静静内心安稳,随喜自在。待我回家,记录下整个缘分的过程。存善念,行正道,乐人生。——桂林创业者、心理咨询师,卢师兄
    如果非要给这次禅修营加一个目的,那就是回去做一个更有爱心、更有洞察力、更有智慧、选择快乐的人。人间有疾苦、人世有冷暖,但仍然要坚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成都自由摄影师,张师兄
    回想过去的一周,早晚课、师父开示、坐禅、传灯、行脚......内心宁静而充实,今天还跟朋友说以后心烦意乱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短短的六天对于我,是和佛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许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禅修体验。揭开寺庙神秘的面纱,出家人原来是如此多才多艺,幽默风趣。文殊院于我也不再只是一个景点,有缘在此停歇,无限感恩。——成都两个孩子的妈妈、职场女性,佘师兄
    记得小组破冰时,春兰师兄说,来这里是感受“虔诚”。听到这个词,我觉得它熟悉又离得远,它是我繁忙生活中,需要而缺失的态度。这个词也可贯穿禅修体验:虔诚诵经礼拜,虔诚歌颂发愿,虔诚学习,虔诚交流,虔诚用斋,虔诚早睡早起……
    禅修结束前两天,法师对我们说,禅修营就要结束了,相信你们这几天在红墙内内心平静,希望你们离开这堵红墙后,仍然能保持这份平静、有爱的心,把在这里点燃的心传递出去,温暖他人。
    如果你要问我这6天5夜禅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是启发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智慧,还有从善向善的慈悲之心。
    玄奘法师
    我们看了纪录片《玄奘大师》,玄奘法师从西安出发,又途经甘肃、新疆。很巧,今年上半年我一个人去了西安,禅修前又独自去了新疆。
    我去新疆看到在战火和历史中遗留下来的高昌国遗址,占地二分之一的寺庙遗迹展示了这里曾繁盛的佛教文化,区域划分明显、占地辽阔的古国遗址,和纪录片中昌盛的高昌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我乘坐汽车花大半个月也只丈量了北疆小部分的土地,而玄奘法师却横跨了整个新疆探索前行……
    观影时发现自己禅修前,和玄奘法师在空间上有了重叠,也因此无法想象法师西行取经的艰苦、孤独、困难。
    禅修营专门安排营员参拜玄奘法师舍利塔。当天是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早上来文殊院供灯、祈福的人已十分鼎沸,我们从文殊院左侧回廊开始,三步一拜地前往藏经楼。不知走了多少步,拜了多少次,抵达时我已满头大汗。我们一路被前来上香的人围观,但却丝毫不受影响,只是严谨而虔诚地礼拜。过程虽然只有10多分钟(个人预计),但觉漫长难忘。
    因为前一晚提前看了纪录片,明显能感觉到大家礼拜时的虔诚和紧张。有师兄下来说,拜的时候好紧张,完全不知道是要拜三次还是一次,好怕撞到玻璃或做错事。整个过程,不知为何我想起《冈仁波齐》里,一路朝拜的人。
    禅修的学习生活
    每天作息时间基本不变:晚上最好22点前早早入睡,凌晨4点30要起床,5点集合去上1个多小时的早课,而后有序前往五观堂用斋。早课会诵经、礼拜、坐禅,上午听不同主题的讲座,下午会进行坐禅、诵经、抄经、行脚、小组活动,晚上则有晚课、晨钟暮鼓、忏拜、传灯……
    每天出发上早课前,我们会一同合掌发愿,晚上结束晚课也会一同回向。这成了每天禅修开始、结束的仪式。 早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法无上誓愿成 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然而看似有规律的生活,却并不轻松。每天早晚课、诵经、礼拜1个小时,是对嗓子、膝盖、耐心很好的考验。正逢夏日,穿着舒适禅修服的我们仍能感受到炎热。法师们穿圆领方襟、腰宽袖阔的海清带我们诵经,早晚课下来,已汗流浃背。我们仅体验几次早晚课,就觉不易,寺院的法师们,则要更长时间的诵经,日复一日的修行。
    坐禅
    我最喜欢的是坐禅。听法师开示后,我简单理解到坐禅需要听声音,排除杂念;耳根清净了,意识也会清净。虽然我们知道要排除杂念,但是这很难!坐禅时,才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有多重,杂念有多强。
    听师兄分享说,坐禅时总是有许多乱七八糟的想法浮现,无法排除,有的甚至像做梦;有的受身体影响:脚麻、脚酸、瘙痒的影响无法心静;有的则是受声音影响,加以判断、识别,睁眼去看……
    第一次禅修,我没有睡着,但脑子里浮现许多画面像做梦;第三次因为晚上没睡够,加之天气炎热无法静心禅修。
    但第二次的坐禅体验最佳。我听着声音静下了心,无法感知天气炎热、身体酸麻、声音干扰,只觉身体轻盈,仿佛意识不在身体里,但它却存在。身后的刘师兄说,坐禅时,见我全程一点都不动,真是稳得住。
    (毫无夸张的描述!这是我第一次有这种体验,非常神奇。)
    唱诵佛经
    我还喜欢唱诵佛经。禅修营教我们唱诵的大多是果法师。他非常有耐心也很佛系。营员们咿咿呀呀跟着唱,也不知有多少人“浑水摸鱼”,总感觉果法师像是带着一群五音不全的娃儿学唱歌。第一天晚课果法师教我们《三宝歌》,音调简单,大家学得很轻松。到了《暮叩钟偈》音调复杂又没简谱,大家都犯难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学唱诵。
    到了晨钟暮鼓仪式时,我们站在大雄宝殿前,和果法师同唱《暮叩钟偈》,站在最后的我分明听着各种调调混在一起,凑成了既美妙又带有大家个性的音调。
    很开心在文殊院的6天,不管是果法师、胤法师,还是其他带领我们做早晚课的法师,都很耐心地教我们唱诵,让我们获取了许多音乐和诵经的能量。不会记歌词的我,现在也能随口哼唱《三宝歌》《燃灯之歌》《四季歌》《观音菩萨偈》了,走在路上没事哼唱起来,觉得安心又宁静。
    传灯
    最让我感动的是传灯。辅导员给我们讲了佛教传灯的由来与意义:传灯是点燃心灯,传承佛法。法师说,传灯发愿不是为自己,是发大愿、为众生,我们要带着慈悲心传灯。传灯开始前,先发愿、诵经、礼拜。那时嗓子已经很疲惫了,膝盖也隐隐酸痛。我们有序地从法师手中接过莲花灯,一路唱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一边在文殊院的花园里传灯。
    黑夜中,我抬头往前后看,只见营员们表情虔诚,手捧的佛灯火苗摇曳闪烁,一盏盏灯连成一线,照亮了夜里的文殊院。我听出大家哼唱中带着的疲惫与吃力,但没有人停止哼唱,念诵声一直在寺院里回荡,我想这是对佛祖的歌颂,对众生的祈福。我也跟着发愿,不知为何被这种大爱打动。
    斋饭
    不论是禅修期间,还是禅修后离开文殊院,我们日思夜想的都有文殊院的斋饭。
    在文殊院用斋,我不知多少次吃上第一口菜时,内心发出赞叹:这也太好吃了吧!不怎么吃豆腐的我,也完全被文殊院的烧豆腐征服了。以前禅修的师兄分享说,原以为来文殊院食素会瘦,没想到文殊院的斋饭太好吃,把我喂胖了好几斤。被所有营员一致好评的花生浆稀饭,更是成为我们每天早起、早课的动力,吃上一口花生浆稀饭,世界都美味简单了。
    文殊院的斋饭除了法会时,会对外开放,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用斋。禅修营结束这一周,已经有不少师兄相约回文殊院做义工,顺便吃个斋饭了。
    除了斋饭的美味,用斋的礼仪,也十分讲究。用斋前需先敲击梆和云板,而后僧众入堂,众人合掌念诵供养偈、结斋偈,再用斋。用斋需端坐止语、正念守食。辅导员教导我们,寺院的斋饭是供养,我们吃多少,要多少,不能浪费。因用斋时不能说话,加菜、不加菜、少加、多加、浓汤、清汤……每个需求,都用手势来传递。你能知晓,上百人同在斋堂进食,却只能听到零碎的碗筷声,是件多么让人舒适的体验吗?
    在文殊院五观堂正墙上挂着《食存五观》,每次用斋我都会默读两遍,如今已会背诵,也养成了吃饭前回想一遍的习惯。每每念起《食存五观》,我就会对吃饭这件事心存正念:自省、不贪、不浪费、好好吃。来了文殊院会发现,吃饭也是一堂课,一种修行。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食存五观
    行脚当天我们去了大邑县的高堂寺。去参观时,我看见在文殊院斋堂的义工师兄们也来了。我想,他们一定是去帮我们准备斋饭了。果不其然,用斋时,见义工师兄们和高堂寺师父们一同忙前忙后。用斋时他们也习惯地站在我们身边。
    好些师兄的面孔我都已经看熟悉了。还记得,因为我吃饭比较慢,其中一位义工师兄发现我看见大家都吃完走了,比较着急时,他就用手势安抚我,让我慢慢吃,别着急。看见他们我觉得安心。
    在高堂寺行脚用斋,可用高朋满座来形容,满满当当一屋子人。人虽然多,但高堂寺住持很高兴这么多人来拜访。用斋前,我们被教导,桌上不能剩饭菜,大家便很乖巧自觉地把桌上的菜吃得干干净净;用完午斋,辅导员又引导我们自行收拾碗筷送到洗碗区,并擦干净饭桌,碗筷由义工师兄们清洗干净。整个过程,没有给高堂寺斋堂留下过多的遗留工作,这种不麻烦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让我颇受感触。
    没有手机的清净
    要说禅修生活有什么让人特别畅快的事情,那便是没有手机。来文殊院报到当天下午两点,各小组辅导员就挨着房间收手机。本来报到时,一屋子师兄陌不相识,并不言语,谁知手机一交,便聊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没有手机随时随地咔嚓拍照,没有无处不在的娱乐新闻,没有不断线的“在线”……只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禅修,好好说话。大家说,没有手机的生活,真清净,都不想要手机了。其中也有人感悟,拿到手机后想看看有多少人找自己,才发现其实自己也没那么重要。
    我想起关注的创作者,为了不受外界过多信息干扰,会有意不看新闻、报纸、上网,从而保持眼、耳、意识清净,只简单地观察、对话、感悟、表达。
    无微不至的照顾
    第一天报到,每人领取了一个书包和两套禅修服。
    小小帆布双肩包印着简单的“文殊-空林”,打开之后有两本学习的书本、一支笔;再摸还有一小罐清凉油、一把散发着清香的宣纸折扇,这是为炎炎夏日准备的,这细微的贴心让我意外。
    6天时间,我们身着朴素的禅修服,棉麻材质,舒适透气,是对寺院、佛陀的尊重,也让我们卸下生活角色所需的各种锦衣丝履,淡化了身为社会人的特征与标识,以真心相往。
    禅修营员都被安顿在文殊院福慧楼住。来之前师兄说,因为人比较多,所以一间房住的人会比较多,条件比较艰苦,要做好心理准备。所以我是做着房间、公共卫生间特别挤心理准备去的。谁知走进房间,干净整洁,即使8人住在一起,床位也翻身有余,每个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空调配备,连洗手液、洗衣液也给我们分装准备了,所有的安排应对朴实的生活,绰绰有余,完全超乎预期。
    闭幕式时,我们看到了义工师兄为我们准备房间的视频,才恍然大悟。每张床都是义工师兄们或跪着或坐着,一张张换了干净的床单、被子、枕套,房间的地也扫了、拖了,连房间的桌子也认真擦过。有师兄看了视频后,私下和我说,说起来惭愧,第一次走进房间看见桌子,我以为上面全是灰尘,没想到一尘不染,是义工师兄们专门擦的,真的做得太细致了。
    我第一次看见住宿楼层走廊第一间房门的“鞋山”,惊呆了。我想,这里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多鞋。后来偶然看见打开的门里,是单人床大小的地铺,通铺住满了大概30多位(个人从门缝看到场景及房间面积大小预估)义工师兄,他们的住宿比我们拥挤多了,而且洗漱是公共卫生间和澡堂。
    直到禅修结束那天,义工师兄们收拾完房间,我路过看了一眼,才知晓里面的真实模样:那不过是2、3个房间大小的会议室,并不是什么房间。
    我们每天有无微不至的义工师兄照顾,有智慧幽默的法师教导,有善良可爱的辅导员陪伴。禅修中,不论在寮房,还是斋堂,或是文殊院之外,都被他们守护。
    听说这次禅修营,文殊院和义工师兄们提前几个月就在准备了,虽然这是文殊院举办的第16届禅修营,但从宣传、流程、生活起居、体验、学习环节……文殊院都竭力想做得更好。
    海燕师兄说,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就像“宝宝”一样被照顾着,来之前床铺好了,学习完去斋堂连碗筷也摆好了,要加饭加菜动动手指头就行,晚上还有牛奶喝,早上也有人叫起床,全天还有医疗队义工师兄守着,肩膀、脖子不舒服,还有医学专业的义工师兄来理疗。
    我还记得乐法师开玩笑大概是说,离开文殊院之后,你们可不能在吃饭的时候,要加菜就摆碗,要多菜少菜就动动手指头,不要菜就挥挥手,而要学着主动照顾别人了。
    空林文化及修养
    我学习到,文殊院一个重要的文化理念是:向善、向上、同喜、同乐。我想不论是作为成都景点的文殊院,还是作为佛学文化传播的文殊院,这样的文化理念,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常年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涵盖:古琴、插花、书法、舞蹈;设办了空林佛学院、青年佛学会、禅修营、体验营等;常年向游客开放,提供免费环保香,也对外开放斋堂;时刻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文殊院做义工体验、交流学习;在佛教节日举办“佛诞晚会”,传统节日举行“腊八奉粥”,与大众结缘……
    我很喜欢文殊院的“空林修养”:承当、奉献、欢喜、包容,这四个词也适用于人的修养。这次体验,我仅仅是推开了佛教大门的缝隙,佛教体系的庞大远远超出想象,对佛教的了解和学习,道阻且长。
    禅修结束后,一些不能理解的人还是会说,你要出家吗?我很坦诚:我不知道今后会怎样,但我会带着非评价的态度,去了解学习未知的事物,并做觉得对的事情。我喜欢佛教的包容,因此要学着包容不同的理解和声音。
    最后一天闭幕式,许多师兄哭了,散场时大家相拥而泣。五湖四海的人儿,这样的相逢也许此生,就这一次,对于每位师兄而言都是珍贵的缘分和回忆。
    离开时,庄师兄说,结束后不会再有人提醒我们“收摄身心,手结弥陀印”了,有着分别的遗憾和不舍。但是离开文殊院一周后,我发现,心情浮躁时,竟然可以自己提醒自己了:收摄身心,手结弥陀印。
    离开红墙后,相信我们仍会如师兄、法师们期望的一样,努力心存正念,传递善意,向上生活。
    感恩相遇。随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