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上奏
作者:惊鸿鹊起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最新章节     
    天将黑时,李延宁骑着马,后面的衙役捕快运着一车车的米粮向官道这里走来。
    徭夫们借着最后一丝光线看见了李延宁。
    “宁子回来了,青松,是不是宁子回来了?”
    “是宁子,后面那一车车的是不是粮食?”
    “是粮食,真是粮食!天呐,那么多粮食,我们不会饿死了!”
    “有粮食了!喔!有粮食了!”
    前头的徭夫们呼喊道,后面的徭夫听到有粮食了都兴高采烈叫起来,大家激动得手舞足蹈,互相拥抱,喜极而泣。
    李延宁见状心里也百感交集,底层的百姓韧性如此,只要有一口吃的,他们便会迎风生长,旺盛下去。
    有了这些粮食,这批秀越县的徭夫们活着回去不成问题。可整个华朝此时又有多少徭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他能力有限,只能尽量做成眼前能做到的。
    之后,金洵的大伯,上湾府的同知大人也前来参观,对木轨道赞不绝口,嘉奖了李延宁一番,李延宁不要嘉奖的钱财,让同知大人换成干粮,给徭夫们当回去的粮食。
    徭夫们知道后各个眼圈泛红,李督工连回去的粮食都为他们想好了。
    而王纯义早已经将李延宁的策问以及金溪县发生的事情写成奏折上书朝廷。同时修书一封给他祖父。
    御书房内,皇帝正在看锦州各地的奏折,他需要知道征徭情况,以及各条管道疏通得如何了。
    锦州的堤坝快要修好了,可代价也是惨重的。北方雪灾,也需要粮食,作为华朝粮仓的江州又受了水患,交通要塞的锦州道路不通,征徭役是迫不得已。
    各地的奏折看得皇帝眉头紧皱,连眉头中的川字纹都又深了一些。
    这时,上湾府金溪县县令王纯义的奏折让皇帝精神一振。木轨道?有轨马车?这是什么?
    皇帝见奏折中还夹着一篇策问,皇帝好奇地打开看起来,不知不觉竟看得入了神。
    刘公公请示用茶,皇帝也没听见。
    刘公公只能候在一边,他很久没见皇帝如此认真地看一封奏折这么长时间了,简直是逐字逐句地读。
    刘公公都有些好奇是哪位大臣有这样的好文采,必定能成为御前红人。刘公公决定以后多留意此人。
    许久后,皇帝舒展眉眼道:“这策问写得有些意思,文辞质朴,却能娓娓道来,观点新颖,就是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有些异想天开了。”
    皇帝评价完,放下策问,又拿起王纯义的奏折翻开下一页继续看。王纯义是王家人,上次河西县的水患一事也是他先提供线索,是个有实干才能的人,他的奏折皇帝会多看两眼。
    这会儿再看王纯义后续的奏折,皇帝不禁瞪大眼睛,木轨道居然真建立起来了!不仅通行了,还未损伤一个徭夫,竟然还是商贾们心甘情愿掏钱修建!这不可思议啊!
    若真有这般便捷的运输道路,华朝何愁不兴?外邦异族何愁不能全部铲除?
    皇帝再看起那篇策论,竟一点没觉得异想天开,反而言简意赅,拔新领异,一针见血,无一句多余废话。
    皇帝再次赞叹起来:“这篇策问粗看不显,再看确实真知灼见,实干兴邦,要致富先修路,说的多好啊!”
    刘公公见皇帝一篇策问,一份奏折看了又看,评了又评,可见皇帝喜欢,便道:“那是皇上您殚精竭虑为百姓谋福祉,百姓才能休养生息,读书科考报答圣上。”
    皇帝看完最后道:“李延宁?朕是不是听过这名字?”
    皇帝继续看下去,恍然道:“朕就说这名字听得耳熟,竟然是那个悠州秀越县十三岁的童生,发明脱谷机的那个县案首。没想到三年过去了,已经是院案首了。三年时间又给朕带来了惊喜,哈哈哈。”
    皇帝高兴,刘公公自然也跟着高兴,又说了几句吉祥话。
    皇帝随后又翻到了上湾府同知金耀光的奏折,里面同样写了木轨道这件事,也提到了李延宁,从奏折里看得出来,金耀光也很欣赏李延宁,他还上奏皇帝希望在整个锦州要道推广木轨道。
    皇帝踱步思考,刘公公将凉了的茶换了一杯,皇帝依旧无心饮用。
    第二天的早朝上,皇帝将金耀光和王纯义的奏折,以及李延宁的策问当场宣读。
    皇帝问:“各位大臣觉得这木轨道推行到全国如何?”
    大臣们纷纷出列发表意见。有同意,若是木轨道真能如此快捷方便,此举利国利民,值得推崇。
    也有反对,木质结构设计,损耗大,维修难,安全性如何尚不可知,不能贸然推广。
    王纯义的祖父王渊泓太师出列道:“启禀皇上,不若派人去锦州金溪县实地考察一番,若是可行,利大于弊的话,酌情推广也未尝不可。”
    皇帝:“爱卿言之有理。”
    最后,皇帝派了工部左侍郎潘大人前去查看。
    这一个月,徭夫们再接再厉,将那条山路也建上了木轨道。之后又一批徭夫前来,继续造路。
    一条条木轨道在悠州与锦州的官道上修建起来,一块块路牌也在官道旁屹立着,路牌是各位商人自己设计的,内容五花八门,形状设计也各式各样,反倒成为这一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往后的日子里,许多文人墨客、商人士族、百姓游客经过这条路时,都会细数路牌数量。到地方了,还会特地去路牌上的铺子参观一下,这些铺子人流如织。
    路牌真做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后来,李延宁称这叫路牌不合适,让大家都叫沿路广告牌。
    东临府下的这批徭夫已经完成征徭时间,准备返回。下一批的徭夫已经在路上了,木轨道和路牌为徭夫们筹措了很多粮食,省着食用,下一批的徭夫也能活着回家。
    现在道路修理已成章程,王县令亲自派人监管。李延宁完成任务,与徭夫们先回家了。
    临行前,王纯义和金洵设宴感谢李延宁、叶明等人。酒过三巡,再次告别。
    历经将近两个多月,李延宁终于要回乡了,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